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向总理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11名教授联名向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使得“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热点。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王义遒
这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但我们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王义遒教授同时对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国家现在都是单位所有制,人才很难自由流通。人身的单位依附,会使人缺乏流动性,成为单位功利的工具,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要改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这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更为重要。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
针对公开信,教育部指出下一步会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开始实施,这是一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教育部希望各参与学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人 张力
直面钱老之问,仅仅依靠教育界,而政府部门无动于衷,社会家庭袖手旁观,那是绝对不行的。对于杰出人才,培养固然是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但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更加重要。我们期望,借国家制定和施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在政府主导下促进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在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形成更高共识,凝聚更大合力,取得更好实效。
教育界答“钱学森之问”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