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议海口的一则争议房产广告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海口盛木·天一方项目户外广告侮辱市民的事情,处于好奇就好好的看了一下。平时也看到那个广告,说实话自己也没有好好地研究那则广告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次一看果真有点侮辱普通市民的意思。“买不起他们高价房子的人就等于是原始人或者猿猴”这个是网民看到这个帖子的回帖。这个也让我突然想起他们另外一个道旗广告——一个美丽的鸟和一群小鸭子的广告,暂且称为“鹤立鸭群”广告吧,和那个广告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买不起他们房子的人就是那群鸭子。

广告意思这么一看就很直白了,目的就是通过房子来重新划分人与人的等级与身份。希望抓住人的那点虚荣心(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来让有钱人买自己的房子。很直接的广告到底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开发商的第一层目的可能就是让有钱人一看就“对号入座”,赶紧买他们的房子变成里面西装笔挺的现代人。但是这个又比那些直接用口号来描述的广告显得隐晦多了,作为户外广告,有多少人一眼就能够理解,效果不得而知。

倒是市民的热烈争议使这个广告变得非常直白。项目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也随着这些广告而迅速提高。这个结果可能是广告创意者已经提前预料到的。“创意是游走于规则边缘的”这句话在这里表现得恰到好处。

但是这个广告到底能不能促成购买现在还不好说。一方面是广告内容最有效的通过热议已经表达出来。很多有钱人希望对号入座,希望寻找一种身份感,希望自己能够高高在上。但是公众的对于这侧广告的指责引发对开发商的指责,进而可能发展到全民的抵制。这里的全民可能就是大多数,也就是“站在笔挺西装现代人后面的一群人或者动物”。这个时候那些“穿着西装笔挺的现代人”反而成为社会不道德、虚荣者,甚至坏人的代表。这个时候还会有多少人愿意“顶风买房”呢?

如果购房者迫于社会压力不去买房子,那么开发商的这一招“擦边球”就要伤到自己了。就好像当初卖出天价的汤臣一品一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销售量下降,反而那些后来出现的价格比他高的项目却卖得很好。直到那场风波散去,加载在汤臣一品上面的“舆论枷锁”才卸去。销售周期并没有因为广告效果而缩短,反而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延长,对于开发商的损失可想而知。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则广告也违反了《广告法》,这则的后期效果如何控制关系到这则“擦边球”广告的成败。如果解释不能平息群众的怒火,广告的负面影响就会扩大,直到无法控制的时候开发商就会损失巨大。所以争议广告策略在推广中的应用是需要全程策划的,需要对广告的争议适度程度、对舆论的导向等环节进行精确控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