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里面有几个字是在党的最高层次的文献里第一次提出的,这就是“覆盖城乡居民”。改革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际上主要是为城镇职工的,到2007年十七大以后,才明确提出要“覆盖城乡居民”。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公民人人都有份的。
以前我们的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保障就要跟着配套。当初就是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配套”中,谁得益比较多呢?城镇职工。还不是所有的城镇职工都得益,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实际上得益的是城镇的国有企业职工;再把范围缩小一点,还是没有被“下岗、分流”的。当然我们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是得益的。当时考虑的就是这么大一个范围。
后来在1998年,广州市把外来人口、农民工也包括进去了。但是制度涉及却与外来人口的进入有矛盾,所以老有农民工退保。最近在广州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农民工在广州打工已经22年了,今年到了55岁要退休,她1998年参加养老保险,交了11年的费,但是到现在退休时她却不能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说她还不够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于是她自己提出来,再续交四年费,四年之后再领这个养老保险。这个说法应该是合情合理吧。但是有关部门回答说,不可以,原因是你没有广州的户口。大家想一想,这是对农民工的剥夺啊。最起码有一点,她的情况是明摆着的,“不合条件”也是必然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为什么非要她参保呢?这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是政府不诚信。
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我先来给社会保障下一个定义:“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化过程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风险,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段,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经济福利制度。”我下的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一点,社会保障是要补偿现代化过程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家庭保障功能被削弱了。中华民族一直都强调“孝”,强调家庭保障,但是“孝”文化其实是跟农耕社会比较合拍的。农民是一年四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基本上不离家,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比较容易去伺奉老人。所以孔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现在我们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尤其是我们选择了以“市场”为目标的经济体制,劳动力资源也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就要靠人口流动。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外来人口自己掏钱来广州打工,因为他们的加入使广东省、广州市有了这么快的发展。想一想,哪一座高楼大厦不是外地人建的呢?他们到广州打工,但他们的家往往不能随之迁移到广州来,于是就造成了家庭两地分离的问题。外来人口来到广州,首先对家里的照顾肯定是照顾不到了。现在年青的农民工,在文化上,个性化、多元化考虑得比他们的前辈多。他们可能会更多考虑自己的生活需要,何况他们正处于交朋友、谈恋爱的年龄段。在资金方面,对家里的支持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也会比较少。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一般来讲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肯定的说,家庭的保障功能会越来越弱。因为任何制度都必须有其经济基础,以前那种农耕时代的经济基础没有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也就会解体、坍塌。当然,中国的“孝”文化不会完全的消逝,但主要会在道德领域、精神领域发回作用,而在物质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实际上,唯一的选择就是国家要站出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者,应该站出来替天下儿女尽孝。建立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去跟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这是政府的职责,应尽的义务,也是人民大众的权利。要不然,这个社会就会乱。
一下我简单介绍一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首先是社会福利,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服务,老年人有了钱,但是子女不在身边,谁里照顾我呢?我得花钱可以请得到人来照顾,而且这个价钱是要比较合理的,我可以负担得起。这个方面的制度就叫社会福利,其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其他有需要的人。还有一种社会福利叫做社会津贴,比如香港,90年代每个老人每个月有600港元的“老人津贴”,香港人就开玩笑说这个钱是拿来买水果的,所以叫它“生果金”。现在内地也有了,北京是以60岁为准,如果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什么保障都没有,每个月给200元。上海是70岁以上,给400元。这是社会福利。
第二块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你上班时自己交了一份钱,用人单位也给你交一份钱,一起放在政府的社会保险机构里。社会保险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现在上班的人拿钱来养现在已经退休了的人,这是叫“现收现支”,今年收的钱今年就发出去。第二种方式是储备积累,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往个人账户里为自己存钱,,到老了以后再用。
第三种是社会救助。当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达不到政府设定的低保标准,就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
第四种是特殊保障,比如对军人的保障。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公务员的保障也算做是一种特殊保障。还有比如说对残疾人的保障,也会作特殊的政策安排。
再说社会保险,通常我们所讲的应该有七个方面,全世界公认有社会经济风险通常是7种:老年、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伤残、死亡。这些风险靠个人、靠家庭都是抵御不了的。比方说疾病风险,在座的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我们靠自己存钱来对付疾病呢?你存了多少钱才敢说我不怕生病了,因为我有存钱?其实这个数是计算不到的。北京人传说,一个名演员,他这一辈子拍了不少戏,也应该存了不少钱。后来他的肝出毛病了,换了一次肝,又活了几年;但是几年后这个肝又不行了,又换了一次肝,但是这次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最后去世了。据说这个演员去世之后,他的太太只能将自己的房子出租来维持生活。大家想一想,一个名演员奋斗了多少年,也应该存了不少钱,但是因为换了两次肝,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就都花没了。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些风险都是个人和家庭无法承受的。但是,在一个社会里,生病的总是少数,而且往往趋于一个常数,这就有办法了。大多数不生病的人,在不影响自己当前生活的前提下,拿出一点钱,来帮助生病的人,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当然,一旦你出了钱,你就获得了一个资格,就是你以后生病了,大家也会来帮助你。这就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伤残保险、死亡保险。
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是属于20世纪的,20世纪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世纪。二战之后,西方国家都建立了福利国家,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成熟了。当时,发达国家叫工业国家,他们也是以制造业为主的。6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一共雇佣了60多万人,美国的电气电报公司雇佣了103万人。在那个年代,所谓大企业就是雇人多的企业,同事也是利润高、赚钱多的企业。所以,要求企业雇一个人,就要交一份养老金,多雇多交,这是很合理的。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世界走入了后工业化、后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逆城市化、环境保护主义……,整个社会经济大背景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变化。现在,大企业还是赚钱多的企业,但不一定是雇人多的企业。而且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是雇人少的企业。譬如微软,它在全世界才雇了4万多人,它的利润有多大?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多雇一个人就要多交一份保险费,这其实对企业来说就不合理了。
因为在本国人工成本高,所以发达国家的资本都投向了第三世界,譬如将很多制造业的工厂都搬到中国来了,因为中国的人工成本低啊。但是在中国,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一定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因为我们有九亿多人要就业。所以,在中国来看这个问题,多雇一个人就要多交一份社会保险费,其实有可能对中小企业会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房地产发展商利润空间可能很大,但是他雇的人多吗?同样一个建筑队,要将这个大楼建起来,他的利润空间很小,但他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雇人。最后,在社会保险的问题上,你多雇一个人就要多交一份保险,当然就不公平了。
社会保险制度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与职业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大家都有工作、都有工资,那么在这个时候搞社会保险制度最容易了。你每个月领工资时,企业代扣,将你的钱交到社会保险机构去,很容易操作。其实,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也是充分就业。但是到了今天,充分就业还有吗?有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充分就业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是天方夜谭。美国有多少人是非正规就业呢?25%。所以,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已经动摇。在国外,其实已经有所改变。比如说失业保险,它都是有个期限,中国的期限最长,24个月,在国外基本上是6个月到18个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期限呢?其实就是因为充分就业,失业之后能在6个月、12个月或者18个月中,基本上可以找到工作,所以定下这个期限,同时也有促使你在这个期限内赶紧找到工作的意思。到了现在,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可能都一样,40岁以上、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什么专门技术的工人,失业后要想再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已经几乎已经没有可能了。这就是中国常讲的“4050部队”,这一代人一旦失业,再找工作就很困难了。那么一个只能保障他两年生活的制度有什么意义呢?90年代,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最后稳住局面实际上靠的是低保,低保虽然钱更少,但是可以长年累月的领下去。
对于现在中国的情况,我有两点基本的判断。一个是中国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而且还在增加。同时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居民储蓄,2008年是22万亿,接近于一年的GDP。第二是个人温饱问题解决了,全国13亿人,应该说基本上没有人饿肚子了。
我们再要往前发展,2020年要走向全面小康。我们的动力,不应该还是“脱贫”了。要可持续地向前发展,我们的动力是“消费”。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消费是在逐年的缩减,近年来已经低到35%。所以,我们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经济。生产在中国,消费在国外,我们是在给别人打工。有人说,在中国生产一双耐克鞋,中国的老板得2美元,香港的老板,中间人,得20美元,到美国一卖,人家得200美元,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现在我们将消费的50%拿到国内,我们自己来享受行不行?
美国的经济一直发展的比较好,虽然去年遭遇金融风暴,但是很快又有开始复苏的迹象了。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有市场,有2亿到3亿人的大市场。再说,欧盟是怎么来的呢?是欧洲国家都嫌自己的国家太小,市场太小,他们为了建立一个2亿人的欧洲市场,连国界都不要了,连主权都可以放弃。中国有13亿人的市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开始我们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管理也不行,我们只有求着别人。但到了今天,我们发展应该立足于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基础上,当然也顺带帮别人生产一些东西,为世界做一点贡献。要可持续地发展,中国一定要有国内市场。
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一个国家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大家就会想老了怎么办、生病怎么办、失业怎么办,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多存钱,少花钱,尽量不消费。当然,首先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钱太少,除了基本消费之外就没有钱了,这是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其次是中国人有一点钱也不敢花,尽可能抠下来存起来。为什么一个国家走到一定的程度都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呢?目的就在这,要由国家出面,举整个社会之力,把老百姓的这些后顾之忧,帮助你解决了。让你痛痛快快过日子,去消费,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社会保障就是这么一回事。
21世纪中国的社会保障,首先是人性化,以增进和改善民生为终极目标。民生不仅仅是针对贫弱群体的,民生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前说要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我说到今天应该让中国的老百姓先中产起来,中产阶级应该有房,这是最起码的。光有国强,没有民富,这个“国强”是外强中干的。前苏联多强啊,但是一夜之间没有了,为什么呢?老百姓有怨气。苏联解体时,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有记者采访,老百姓说,换一个总比不换强。这就是光强国不富民的结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老百姓光是袖手旁观,前苏联就解体了。我们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使老百姓富裕起来,除了上面让我们富,我们自己还要争取,这时我们的权利,所以今天有这么多市民跟我一起探讨社会保障问题,我也非常高兴。
第二是要可持续,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第三是求适度,我们一定要权衡自己的实力,要求平衡,我们也不能太超前,更不能太滞后。最后是行得通,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要在中国行得通。
对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我们提了四个字“基础、整合”,所有的社会保障项目都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一个是补充。政府的责任是保证基本生活水平。还有一点,现在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养老金不一样,大家都说很不公平,其实,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部分,也只有“基础”部分是可以做到公平的。全世界都一样,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个基本养老金。在基本养老金上,我们可以去追求公平。从国家元首到一个普通老百姓,拿的养老金应该差不多。基本养老金是国家用来确保你的基本生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做过一个定量调查,2005年时,北京三口之家过上一般的日子,每人每月要900元。这是最基本的,不包括看病,也不包括子女上学;上海要1100元;成都最便宜,500元。
还有补充养老金,这是跟你的效率、贡献、工资相挂钩。退休金实际上是你的一部分工资的延迟使用,因为跟工资挂钩,工资大家不一样,最后补充养老金应该也是不一样,最后拿到手的养老金当然也不可能都一样。
再说“整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现在老人都说退休金不够,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是日常生活开支不够,而是怕将来生病了怎么办。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让大家放心的医疗保险制度,所以退休老人心里慌慌。所以,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很紧密。再比如,我们的养老保险基金在90年代末突然之间就入不敷出了,其实这跟下岗、失业是有关的,因为当时参保的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突然三分之一的人失业了,下岗了,他们突然不交钱了,或者只是象征性的交钱了,养老保险基金当然就没有钱了。现在我们的改革只是一项一项地做,不考虑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的。
还有,收入保障、资产保障和服务保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说我有自己的房子,这可能也是一种保障。还有服务保障,有钱还要找得到人为你服务,而且这个服务是你能够承受得起的。
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刮台风,李光耀去视察,看到有一家的门板被台风刮走了,这家人就拼命去追这个门板,后来终于将它拦截住扛回来了。李光耀看了之后很感慨,说我们的一个老百姓为了一块门板都这么拼命,如果给每一个老百姓一栋房子,那么我们人民行动党执政就肯定没有问题了,所以后来他们有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
那么这个政策怎么操作呢?首先是新加坡有专门为老百姓建房子的政府机构,操作的原则是非营利,减号的房子按成本核价,政府不亏本,老百姓也能买得起。买房的资金可以按揭,就拿养老保险存的钱贷给老百姓买房子。我们学习有住房公积金,说是跟新加坡学来的,但是人家的经验不是这样,是拿老百姓存下来的养老保险金再让他们贷出来买房子。养老保险金放在政府那里,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当然本来是有很多办法的,但是中国的市场已经被既得利益集团划分完了,你要拿基本养老金到一个既要风险小又可以获利的地方很难了。但是老百姓的住房尚且是一个空缺,我们可以到这一块投资。
老百姓买了房子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房子本身起码是可以保值的,老了如果没有钱,可以将房子卖了或者抵押,这样也能获得保障基本生活费用。还有,养老保险的钱可以不可以贷给我们让子女去上学呢?可以有一个安排:一个人20岁时工作并参保,假设参加5年后就可以获得贷款的资格。25岁时正好要结婚,接着又要生孩子,于是就要贷款买房子。然后,有一个空隙时间可以让你去还贷,一直到孩子上大学,大概有20年左右的时间。孩子上大学,又要花比较多的钱,假设这时房贷已经还的差不多了——如果不是现在每平米2万元这样的房价,如果是像重庆一样相当于5—6的工资——20年应该还得差不多了,这时你又可以贷款让孩子上学。
今年出台的新农保,比原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要好得多:首先是每一个老人,只要你的子女该参加新农保的都参加了,你即刻就可以得到政府给你的养老金,最少是55块钱,一年就660了。子女交的钱是自己的,不是说子女交的钱要给老人,只要求子女参保就可以了。比如说子女每年交200块钱,一个家庭2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了, 4个人一年要交出去800块钱。但是一个老人一年660元,家中两个老人一年就是1320元了。这个制度是比较人性化的。
农民自己交的钱是放在个人账户里的,但存在银行里抵不住物价上涨,但是新农保另外还有个规定,如果你参保,地方政府每年要补贴30块钱,这笔钱我认为可以看作是利息担保。如果选择500块钱这一档,政府的30块钱,大约相当于缴费的6%。目前的物价上涨还没有这么快,所以政府的30块钱能够保证利息上不吃亏。
新农保的制度设计我觉得是比较周延和周密的,前面我们提出的“基础、整合”等理念,在这里我觉得都有实现。基础养老保险这一块,老人本身不用交费,只须劳动年龄段子女都参保,落实了完全政府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保证实现。自由选择,从100到500的档,可以自由选择,可能富裕的地方档次还会往上涨。基金运营必须要保值、增值,那30块钱垫底要好多了。筹资方式改变了,自己交了就参加了,并不非要单位或雇主给你交,你才能参加。
再举一个例子,新疆的呼图壁县的经验。大家知道老农保1998年停了,当时当地的农保办收了总共大概一千万保险费。这个钱怎么办?因为老农保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吃管理费,长年累月就会把这些钱吃完了。后来农保办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保险证作抵押把养老基金给参保的农民作贷款。老农保有一个规定,因为农民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今年大丰收赚了点钱,明年遇到自然灾害可能就亏了。老农保是可以采取“趸交”的方式 的,一次性交1—2万块钱,以后就不交了,到老了享受养老保险金。大多数参保的农民会接受这样的办法,所以农民的保险证中,有的人是1万、有的人是2万。将保险证抵押给农保办,农保办通过银行将钱贷给你。农民拿了这个钱干什么?当地是种棉花的,春天买种子、化肥、农药,秋天收上来我就将贷款还了——保险证变成了信用卡。贷款利息是5—7%。农民的认识很不错,他说还利息是还给我自己的,其实农民是最精于计算的。
呼图壁的经验说明我们上面所说的政策设计是行得通的。现在银行里的呆帐、坏账,大多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造成的。老百姓只要是买房子自己住,没有不还钱,这是一个最好的保值增值的途径。
新的政策设计将教育、住房这样的中期目标和养老这样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了。原来你参加养老保险,交的钱要40—45年才能用,如果实行新政策,5年后就可以贷款了。这笔钱不再是一个死钱,对于老百姓和政府来说都不是死钱而是活钱。一个好的政策要将强制力变成吸引力。还有一个判断,一个人出生到逝世这么一个阶段,他会有很多“坎儿”,比如说要上学、要工作、要结婚、要生孩子,一直到最后退休;他也会遇到很多风险,生病、伤残、失业、工伤……这跟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过程相关。
一个正常工作的人,一辈子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其实是远远超过他这一辈子所需的花费。这就是说,你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工作一辈子,你所创造的财富——不是说工资——要在这一辈子里养活你是绰绰有余的。我们遇到的“坎儿”,世纪上是个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要用钱的时候恰恰没有钱。所以只要把你创造的财富在一生中均匀地安排,关键时刻能以借贷的方式花将来的钱,所谓的保障问题是不用发愁的。我想,21世纪的社会保障和20世纪的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换换脑子,多想办法,按照中国的国情,按照可操作、可持续的思路去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
中国的全民社会保障并不遥远——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