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六)


  

    作者:利奈尔
  

    从国庆放假前讲第一课到现在已经隔了两周,恐怕大家把上一次讲的内容都忘干净了吧?我们还是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我们上次首先讲到了《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从中国本土的文化来说,儒家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家认为是“大道之源”,一个说是领衔的,一个说是源头上的,都是最了不起的。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对《易经》也是非常重视,从唐代以来,禅宗就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而华严长者李通玄开创方山易,一直代代相传,第四十三代到了本光法师手上。历来大家把方山易学当作是佛家的独门易学,视为秘籍。所以,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主流,都把易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所以《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确是非凡的。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易经》,我也是麻起胆子在讲,自己学养不足,也就边讲边学,逼一下自己。

  其次我们讲了《易经》的理、气、象、数的内容和基本原理。我们说《易经》讲的易理,是从一整套象数之学中升华出来的在人世间的最高理念。我们经常张口就说要“自强不息”,动不动就说要“厚德载物”,这些都是从《易经》里面提出来的理念。这套理念既可以指导我们的心性修养,也可以指导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如何立足,能够启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易气是指《易经》这套学问运用在天文历法上面,按照现在的分科来说,就是一整套科学的原理。我们看日月星辰的运行,《易经》中说都是气的作用,是一气流行产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特别讲究这个气。西方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学到这里就觉得很恼火,这个气是什么东西呢?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我们一呼一吸的这个气呢?都不是!这个气的概念很深奥,也是《易经》中很重要的理念。易象是什么呢?大家应该很清楚了,这是易学与其它学问相区别的最独特的学问。《易经》就是通过一阴一阳这两根杠杠的叠加、组合,最后成为六根杠杠所组成的卦象。所谓卦,就是挂在墙上,可供观察赏玩的意思。六根杠杠,就是一个形象,《易经》的整套学问都是通过六根杠杠组成的变化多端的形象,来揭示天地之间,揭示自然乃至于人类社会、人的心灵的各种变化状态。《易经》是通过卦象来体现变化的。那易数是什么呢?数是认识万物的一个基础,《易经》这个数的原则是非常简化的,通过一阴一阳数理叠加的变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一直推衍开来,宇宙万象都包括在这里面了。

  以上就是《易经》理、气、象、数的基本关系和原理。我们上一节课也说得比较细致,通过这些道理,《易经》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了包罗万象的一套综合性学问。

  第三,我们讲了《易经》的结构。好多朋友翻开《易经》这本书,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中间又有卦,又有卦辞、象辞、彖辞,后面还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好像不怎么好下手。《易经》的结构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经,一个是传。经的部分主要是指卦画、卦名、爻辞,剩下传的部分就是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其中有三种又是分了上、下篇的,就像我们现在学的系辞,就是分了上、下篇的,所以加起来就是十篇。在易学中,这十篇传也被称为“十翼”,就是十个翅膀,易传就是辅助我们理解和学习《易经》的翅膀。

  以上,就是我们上一次学习的内容提要。今天才来的新朋友要想详细了解,可以到我们龙江书院的网站上去查阅一下。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系辞》的正式讲解的部分。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系辞。我在黑板上写了王夫之在《周易内传》里面给“系辞”下的一个定义:“系云者,数以画生,积画而象成,象成而德着,德立而义起,义可喻而以辞达之,相与属系而不相离。故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辞。辞者,即理数之藏也。”

  这就是系辞的定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系,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就是用绳子把东西拴到一起,和我们系鞋带、系围巾、系领带等,都是一个意思。这个系,到底要系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刚才说的理、气、象、数都拴到一起。虽然历代大儒们都把《系辞》作为易理的入门文章,但实际上,《系辞》中也包含了易气、易象、易数的许多内容。王夫之先生在这里说,“数以画生”,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基础,那么,数在《易经》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就是通过一阳一阴的这种“画”体现出来的。“画积而象成”,就是这些杠杠要积累起来,形成完整的卦,易象就形成了。“象成而德着”,就是易象形成以后,这个易卦之德就显出来了。这个德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品德、道德,而是每个易卦内在的基本品质,以及其对应于社会人事的基本精神。“德立而义起”,义,已经是带有人文思想的味道了,有了卦德,就可以通过卦德透出的意义来指导我们立身处世。这个义,有意义的意思,也有“仁义礼智信”中这个“义”的意思,大家可以慢慢体会。“义可喻而以辞达之”。说了一圈,终于说到“辞”上面来了。辞,就是把这一切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系辞就把上面说的这些内容捆绑在一起,不要割裂开来了。

  所以,王夫之得出的结论就是:“故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辞。”我们看《易经》里面,不管是卦辞也好,爻辞也好,彖辞也好,都没有超出这个卦象所表达的意思。《易经》中的每一句言辞都不能离开象,不能凭空产生。如果我们坐在家里面大门不出,凭空想象,非要附加一个什么东西,那就不行。《易经》中的一切言辞都是从卦象中产生的,是以卦象为依据的,所以说没有象外之辞。“辞者,即理数之藏也。”我们学习《系辞》,就是学习了一整套的易理、易数、易象,而这一套东西,现在都蕴藏在《系辞》的语句里面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学习《系辞》,确实是我们理解《易经》的先决条件,也是我们学习《易经》的基础和基本功。如果我们找一些历史上的易学参考书籍来看,就知道各家对易学的解释非常多,简直是汗牛充栋,可以说是在五经中注释最多的。这也形成了一些流派,有些把易理和象数割裂开了,就产生了很多偏执分歧。只重于数者,往往就流于奇伎诡道,把整个心思都花在打卦算命、江湖术士的这套东西中。这是易学中的下流,没有把易数上升到易理的高度,就不能通过易数的变化来指导自己心性的修养,指导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所谓的易学大师,一见人就口若悬河,好像未来几辈子的事情掐指一算,什么都清楚。实际上,这个东西并没有多了不起,你知道不知道都是那么回事。任何东西都有数,桌子板凳都有四条腿,都有它们产生的时间,也有毁坏的时间。知道了是这么一回事,不知道也是这么一回事。关键是我们要把这个数,把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的这套东西上升到一定高度,让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然和人生,不论顺逆境界现前,都能够如如不动,泰然处之。不然的话,成天耍小聪明,耍小心眼,就完蛋了。有些江湖术士,看他们出来走路都跟做贼一样,眼睛滴溜溜转个不停,随时都在算计,这种人就登不得大雅之堂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光重视易理不重视象数,也有失偏颇,失去了《易经》的基本精神。《易经》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象数之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指导我们面对社会人生。历史上很著名的义理派,从晋代的王弼开始,就标榜“得意忘言、得言忘象,扫象归理”。他认为只要把易理牢牢抓住了,其它的都无所谓了。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玄学的发展,王弼贡献很大。但我们也要看到,魏晋时代,大家往往都流于空口谈玄,但是在实修实证上面,还不是那么到位。同时,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作用也不大。这个时代的中国变数非常大,王朝的变更也非常快,你方唱罢我登台,致使战争不断,老百姓的生活极为艰难,社会也极其动荡。当然,并不是说这是魏晋玄学造成的,但这个时代的学术确实有它的局限,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到其流弊。

  我们学习《系辞》,这个“系”一定要系住、系紧,不能散了,不能偏废一端,理气象数都要认真学习。我们冯老师的老师——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学,就特别重视理气象数的结合,所以本光法师在他的书中写到:“象必具数,数必居位,无象不足以言易。”就是说,任何易象,都是有明确的数蕴含于其中;而任何一个数,也都有它在事物中的本位。因此没有象数,就谈不上易学。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学,是把象数的道理全部融入到社会人事当中,让研习者随时回归到心性修养当中。他老人家把对《易经》的体会和对佛法的修证,相互融为一体;把易象、易数中吉凶变化的规律完全上升到易理的高度,用以指导我们在社会中建功立业,在心性修养上回归于大道,目的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所以,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学,我也曾多次和朋友们提起过,希望大家把本光老的这本《周易禅观顿悟指要》找来好好学习。书里面也谈到了禅宗各家的宗风,也谈到了如何参禅证道,更谈到了方山易学的核心精神。当然,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禅学和易学基础,我相信通过对《系辞》从头到尾的学习,以后大家自然可以品尝到其中的妙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系辞》的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