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焉以尽其言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几句可以说是在赞叹古易的卦爻之辞,圣人立象设卦后,还是怕你搞不懂,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借用语言文字表达一番,这和佛教也是一样的,既有灯灯相传的禅法,也有经论著述给你一步步地解释,这也是一样。圣人立象设卦又系辞,真实煞费苦心,就像一个老婆婆一样,看你这样子不懂,就给你换一个方法,还不懂就又换一个方法,慢慢地慢慢地从高到低,最后给你说一个最低的办法,看你能不能明白。这里最后系辞了,用语言文字给我们解释这一切,虽然前面说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还是要书,还是要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我们学易跟做其它事情一样,要活学活用,要学会变通,这样才能尝到易道的真正滋味,才能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圣人前面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他也要“变而通之”,一会儿给你立个象,一会儿给你设个卦,最后还是要用语言文字给你系一个辞,还有各种变通的方式,并不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不写书不说话了。
  
  “鼓之舞之以尽神”,怕你学烦了,学累了,信心退失了,这里还要“鼓之舞之”,激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圣人之道、对易道的学习要提起全部精神。圣人们好忙啊!就像唱戏的一样,一边在给你打鼓以激励士气,一边还在跳舞表演给你,让我们提起所有的精神来体会易道的真意,来参透大道的玄机。
  
  在禅宗里面,对于“鼓之舞之”之道,往往是采用相反的方式,是用棒喝交驰的方式来鼓你,来舞你。就比如在禅堂里面打禅七,有专门的师父,手上拿着一块香板,随时准备“鼓”你一下、“舞”你一下。你坐在那里打瞌睡,一香板就给你“鼓”过来,或者看你坐在那里打妄想,就一香板给你“舞”过来。而且,这个香板是做成了宝剑的形状,来源也很有意思。说是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一个参禅开悟了的大禅师,以前他在雍和宫里面带了一大帮子弟子打禅七,其中有一个和尚,非常聪明,学得也很好,但就是那一道坎没跨过去,就是没开悟。后来把雍正皇帝惹毛了,把尚方宝剑往桌上一放,说:“限你七天之内开悟,不然的话,我就用这把剑取你的脑袋”。这一下就把这和尚逼进死胡同了,一天、两天……终于在第七天,这个和尚在上方宝剑的威力之下开悟了。
  
  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就兴起了这个禅堂规矩,把香板都做成宝剑形状,用来激励大家,鼓舞大家,在禅七期间要克期取证,限期开悟。这是禅宗“鼓之舞之”的特别方法之一。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这几句是说易道的真谛,是蕴藏在乾坤的变化之中。前面我们也讲过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且按方山易的说法,中间四象的说法有些牵强,实际上就是乾坤二卦,其中最根本又要归结到乾卦。乾卦的反面就是坤卦,一正一反相合,就能够生出大千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乾坤变化,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指的阴阳二气交互变化。所以,如果是单指乾坤,就可以说是阳阴二气的代名词。那么阳阴二气的变化,是蕴藏在单八卦的基本模型当中,而单八卦又是从六十四卦的错综变化中提取出来的,所以这中间是一个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总的来说,易卦、易象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依阴阳二气而存在,而阴阳二气中最主要的还是阳九和阴六。什么是阳九?阴六?我们在讲大衍之数、天数地数的时候说过,经过一系列的揲蓍,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四个数字:六,七,八,九。六是阴数之中,称为阴六,老阴。九是阳数之极,称为阳九,老阳。那么阴极变阳,阳极变阴,《易经》中最讲究的就是变化,所以对于一个卦,最重要是看它的变爻,变爻对整个卦象而言是最重要的。
  
  当然,静爻也有它的作用,但就易道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动的这一面、变的这一面。这个动静本来是相对的,比如说六爻中有五爻全动的时候,那静爻对这一卦就很重要了。五爻全动而一爻静,整个卦象肯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这个卦象的变数就非常大、非常多,那么,我们这时之所以说要看静爻,是因为我们主观上要想把握这件事情的时候,动爻又非常多,变化非常复杂,已经很难把握它了,我们能看清的、能把握得住的,也就是其中不变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把握住这个不变的东西。
  
  所以,学易一定要学通学活,要“变而通之以尽利”,不能僵化死板,照搬教条。《易经》贵在灵活运用,“乾坤其易之缊邪”,也可以解释成是对阳阴二气变化的体会和认识,是把握易道真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