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的许多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人们总是自然地将它与教育问题牵扯在一起。但不得不承认,如今教育痼疾重重,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部长的更替,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2009年10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虽然低调上台,但是各方人士总体评价甚好。导师说“他总是能提出新的见解”;同事说“他不是当了官就强势的人”;记者说“他和他的老师一样低调沉稳”;网友说袁贵仁是袁“贵人”。
袁贵仁的上台,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和制定之际。我们都在期待:希望袁贵仁原来真是中国教育的“贵人”。
择校是我国各层次教育中的一个老问题,让孩子进个好学校,是许多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新上任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第一把火”便烧在了“择校”上。不久前在河北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袁贵仁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系统负责人之间的第一场对话就是讨论择校,他们认为:“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
袁贵仁观点一: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校联盟、优质学校兼并薄弱校、优质学校异地建设,新建优质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各尽其能做了许多探索:如河北省“以强并弱、资源整合、班子重组、交融发展”的原则实现资源辐射;广东省启动“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湖北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袁贵仁观点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队伍建设
袁贵仁认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漂亮的校园与好的教育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今后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读后感:教育均衡“知易行难”
农村小学教师交流到城区,落后地区教师交流到发达地区,就千方百计留在城里,留在发达地区。好学校不愿意送教师到薄弱学校,他们坚信“因不同学校文化传承有差异,送去的老师很难发挥作用”。人往高处走,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让我们更多人对这一现象表示理解,就连袁贵仁同志也认为,教育均衡“知易行难”。
袁贵仁简历
袁贵仁,男,汉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镇人,1975年2月入党,1969年5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1969-1978年 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五七大学教师
1978-1984年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4-1989年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系副主任
1989-1995年 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副教务长、教科办副主任
1995-1996年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1996-1998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8-1999年 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9-2001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001-2005年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5-2009年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2009年至今 教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