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制作课程表>>


5  制作课程表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科版教材下册第五课《制作课程表》,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Word初步了解之后展开学习的。它也是整个Word内容学习中的第五个课时,与前面四个课时学习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与汉字的输入有一定的联系,本节课的表格操作在整个Word学习中是完全必要的,表格的处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四个课时已经学习了有关Word的相关内容,本节课只是增加了一个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区分行与列,知识点

并不是很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对教材的处理】先由教材中的课程表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表格入手,引导学生来看一看,页面上除了有我们输入的汉字之外,还有什么?揭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教材中我将概念性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如:表格、单元格。相对较难些的内容由教师演示,或是会做的学生来演示。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区分行与列。

2、过程与方法: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课程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4、创新与行为:灵活利用表格绘制出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教学重点表格的插入

教学难点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教材中的电子课程表和班级本学期的课程表,收集一些表格。如:发票、车票、课程表、电话缴费单等

教学过程

           星期

时间

上午

第一节

数学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第二节

语文

语文

语文

外语

语文

第三节

外语

外语

体育

语文

音乐

第四节

体育

品德

美术

品德

科学

下午

第五节

科学

美术

班队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

第六节

音乐

文体

 

体育

第七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1、师:前面几节课,同学们学会了有关Word的操作,下面请大家来看看一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见过的一些表格和我们前面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2、师:前几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在Word中输入汉字,而今天学习的不同点在于Word中除了有文字还有表格。

3、师:Word中表格操作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内容,并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出示课题:第5  制作课程表

 

 

 

 

学生欣赏表格并讨论

 

 

 

 

学生讨论

 

 

与前面几节课紧密结合,过渡自然。让学生了解Word除了可以处理文字还可以制作表格。

 

 

 

 

 

插入表格

 

1、教师演示

a.执行“表格—插入—表格”命令,弹出“插入表格”对话框。设置列数为7、行数为7,单击“确定”按钮。

b.讲解行、列的概念。横线叫行线,竖线叫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元格。横向的单元格叫行,竖向的单元格叫列。

2、研究其他插入表格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

3、对比两种操作方法。

 

 

 

制作一张76列的表格

 

 

 

汇报探究成果。

介绍插入表格的方法,有两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明白突出本节课重点。

 

 

 

 

 

合并单元格、

 

 

 

 

 

 

 

 

添加斜线、

 

 

 

 

 

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调整列宽与行高

 

 

 

 

 

 

 

1)合并单元格。

a.执行“视图—工具栏—表格与边框”命令,弹出“表格与边框”工具栏。

学生观察,教师简单介绍“表格与边框”工具栏。

b.选定第一行中的第一个单元格,并拖动至第二个单元格。

c.单击“表格与边框”工具栏中的“合并单元格”按钮。

③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方法完成合并单元格的操作。

2)添加斜线。

a.     单击“表格与边框”工具栏中的“绘制表格”按钮。

b.     在第一个单元格内,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画一条斜线。

3)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①提问:如何在单元格中输入汉字?

5)调整列宽与行高。

①提问:比较自己做的表与教师的表,哪个更好看?差别在哪里?(列宽和行高)

②怎么调整列宽和行高呢?

a.调整列宽。

移动指针到需要改变列宽的单元格的左、右边框线,左右拖动鼠标,拖动时有一条垂直的虚线表示当前列宽的位置。当列宽合适后,松开鼠标器。

b.调整行高。

移动指针到需要改变行高的单元格的上、下边拖动鼠标,拖动时有一条垂直的虚线表示当前行高的位置。当行高合适后,松开鼠标器。

 

 

 

 

合并表格中四个需要合并的单元格。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学生演示。

a.     选定单元格。

b.     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调整文字的位置、对齐方式及格式等。

 

学生练习

调整课程表中的列宽和行高。

 

 

 

通过讲练,学生讨论,以及反馈来学习,学生掌握比较好。

 

 

 

 

 

 

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会更好掌握操作的步骤。

 

 

学生还可以通过老师的板书进行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交流评价

1.说一说自己插入表格的整个操作过程。

2.课堂练习

按照教材的表格样式,制作个人信息表,并填写内容。

 

 

学生相互说说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说说能对插入表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的收获?

学生说一说

学习归纳

附板书

                         5   制作课程表        

 

表格—插入—表格

视图—工具栏—表格与边框

 

 

 

 

制作课程表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过程中,我本着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力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指导思想,以下面几点为主要设计目标:

     一、精心设计情境,巧妙导入学习内容

《制作课程表》这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在WORD文档中一些菜单操作与常用工具使用。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在学习、生活中见过的一些表格,让学生体会到表格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表格制作大有用处,激发学生对表格的作用及其制作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入学习内容。

     二、悉心指导自学,适时交流

     对于表格的制作,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创作欲望,而对于制作的具体步骤,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我就进行了简单演示,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置身学生当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边操作、边讨论,学生兴趣盎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表格、如何插入表格、输入文字等知识点后,我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更能激发学生在电脑操作中探索更多的操作及途径,达到熟练、全面地运用电脑。这样在学生的自学汇报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明确制作表格的步骤,让学生掌握知识且清楚明了。

三、组织操作,提高深化感悟

    在学生能掌握表格制作的步骤后,教师提出以课程表为例进行实际制作。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与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大家都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份课程表。此时让学生动手既有知识的储备,又有创作的激情,所以全体同学能自发地主动地开始操作练习。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深怕自己落后于别的同学。最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还有些同学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对课程表进行了简单的美化。如:设置文字的字体、大小、样式、颜色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程表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一实际生活中去,不仅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做到学以致用。使帮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这个课程表的设计制作,不仅是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是所学知识的迁移。这必将对以后知识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浓厚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程设计的资料搜集中还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可以放慢速度,强调出重点,使课堂更加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