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如过家家


联盟如过家家

 

大到国家、企业,小到家庭、个人,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通过和外部力量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都是增强自己实力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就开宗明义的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现在企业竞争中,分清“敌人”和“朋友”,其实就是确定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谁是自己可利用的联盟。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交”也是在“伐兵”之先,可见联盟的重要性。

但企业的竞争毕竟不同于战争中的“敌我”关系,“伐交”的形式也更具多样性,可以是最紧密的合并,也可以是合资、合作,或仅仅是松散的联盟,无论什么方式,总是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

“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可以用在国家之间,用在企业之间也是恰如其分,因为每个企业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在一个发展阶段具有拥有共同利益的同盟者,随着各自发展状况或者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另外一个发展阶段就可能变成竞争对手。所以海尔的总裁杨绵绵说::“西门子、松下等国外品牌依靠良好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抢夺我们的市场份额,同时又对海尔进行技术封锁,这导致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效果不如以前。”这些企业在海尔发展之初,都曾经是海尔的技术提供者,而现在变成了技术封锁者,原因无它,只是因为当年的海尔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今天的海尔已经成为其全球竞争对手。

 这种变化当然不只发生在海尔身上,只不过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更赋戏剧性的是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故事,最近娃哈哈和达能在经过长达两年的争吵甚至互相攻击之后,宣布协议“离婚”,给这段始自90年代中期、长达十多年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双方的合作之初能够走到一起,自然都认为能够从合作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从校办工厂起家又吞并了杭州食品厂这家国营企业的娃哈哈和宗庆后需要借助达能解决资金、技术和体制方面的难题,而达能则希望通过对中国食品企业的股权投资完成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从而把其跨国版图延伸到中国这一最大的新兴市场。而当娃哈哈逐步发展壮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对方的需求日益减少,裂痕逐渐变大,娃哈哈羽翼渐丰,无须进一步借助达能的势力,达能在中国的布局也准备合围收官。于是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宗庆后掌握着娃哈哈的实际控制权,达能拥有名义上的大股东身份——展开了对娃哈哈所有权的争夺。甚至彼此都动用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谍战手段。

从这个案例的演化发展看,双方在合作之初其实都留了“后手”,都把表面“公平”的合作当作了日后算计对方的“阴谋”手段,这也为双方日后无法好合好散埋下了伏笔。表面看,双方从合作到分手都没有吃亏,达能通过股权收益分享了娃哈哈的收益,而娃哈哈在借力成长之后又重新恢复自由身。但是从战略利益上,也可以说是双输,达能希望的产业布局终成泡影,而娃哈哈在强制赎身中对契约精神的破坏也让自身蒙上了信用的污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因利益而生的企业之间的联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竞争形势和发展需要,通过联盟、协作建立广泛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合作方在合作背后的真实利益诉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和利益结合点,当聚则聚,当散则散,娃哈哈和达能最后能够分手还算一个彼此都能够接受的结果,那些在争吵甚至互相拆台中一起走向衰落者其实也不乏其例,如此则和当初“结婚”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