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贡献与缺陷


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贡献与缺陷

 

 

 

一、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

1、“本我”:是原始力量的来源,是遗传的本能。“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本我”是人格中永存的成分,在人的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我策动的力量如果受到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

2、“自我”:自我是人格的表层,但只是部分意识。本我不受任何约束,而受到自我的检查,才能保持社会的有控性。“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自我指挥本我,决定是否允许满足本我的要求。本我的要求得以满足则产生快感,否则即产生焦虑。

3、“超我”:即“良心”,超我能够辨别正确与错误,强迫“自我”遵守。

“自我”要求“本我”的要求获得满足,但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在精神意识比例中,“本我”在无意识中占的比例最大,“自我”在意识和无意识中各占一半,“超我”也大部分在无意识中,仅少部分进入意识。

二、意识和无意识的机制

意识就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知环境的心理部分。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浮面水平。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深沉部分。无意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的多种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但是欲望并不因压抑而屈服,而在无意识中不断地寻找出路。结果可能发生神经症或者精神病。

三、本能及其特点

1、本能的概念

本能就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寻找紧张释放。

本能有两类: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的支配,所以有两个原则,即“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因为人的快乐原则受到社会各中因素的制约,常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在梦中和无意识下,它根据快乐原则行事。在现实生活中,则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2、本能的特点

弗洛伊德对本能的阐述提出四各特点:

根源:本能的来由是躯体状态或者需求。

目的: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

对象:自身或者任何事物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

原动力:指需求带来的能量的总和。

四、人格的发展

1、儿童期的性欲

有自体爱,自己爱,同性爱,异性爱。

2、儿童期的性欲

儿童把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性力的对象。在行为上模仿父母,到后来选择对象的时候就把父亲(母亲)移爱与其他人。

3、潜伏期的性欲

一半归于躯体的发育,一半归于家庭教养和社会的要求。

4、青春期的性欲

特征是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

四、人格适应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  焦虑的性质和根源

先是提出:焦虑是性力释放不完全的结果。后又提出:焦虑是一种自我机能,它使人警惕将要来的危险,并做出相适应的反应。

2、  焦虑的种类

现实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

3、  自我防御机制

(1)       压抑作用。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2)       投射作用。就是把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者周围事物上。

(3)       合理化作用。或称文饰作用,即歪曲现实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4)       反向作用。即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这种自卫分两步进行:第一,压抑不得体的冲动;第二,把其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5)       升华作用。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自卫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抑制它们的表现。

(6)       转移作用。改变冲动的方向,以另一目标进行替代。

 

 

 

但是,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人的无意识活动,认为无意识支配人的全部活动,是错误的,是“宿命论的观点。他认为性力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人类的文化也是由盲目的本能决定的。这是反理性主义的。

这种“心理决定论”是唯心主义。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是对立的,他晚年提出的求死毁灭本能,实际上为侵略战争的宣传服务。

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他对动机的研究和对无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强调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提示人们不仅要注意人们的精神创伤,还必须注意本人内在的原因。他发现了一些事实,如内心冲突会引起神经症,人不意识到的愿望会有表现,会影响人们的行动、行为等。

 

 

 

 

 

弗洛伊德(18561939),生于摩拉维亚(现捷克斯洛伐克),1860年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他是一位医生兼心理学家,曾获医学博士。弗洛伊德结合夏可及布罗伊尔的“谈疗法”,1893年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著《歇斯底里的研究》,逐渐形成其人格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