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肉牛的饲养管理技术-2009


初春肉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初春时节,气温比较寒冷,草料不很充足,所以要加强肉牛的饲养管理。

   一、保暖 

   加强保暖工作,防止贼风和穿堂风。特别是倒春寒时更要注意保暖工作。

   二、驱虫 

   内服敌百虫,每公斤按0.05克药量内服,每天一次,连用2天。

   三、健胃 

   香附75克、陈皮50克、莱菔子75克、枳壳75克、茯苓5克、山楂100克、神曲100克、麦芽100克、槟榔50克、青皮50克、乌药50克、甘草50克,水煎一次服,每头牛每天1剂,连用2天,可增强牛的食欲。

   四、加强饮水,定期运动 

   适当饮用温水,保证饮水充足。适当运动有利于牛的新陈代谢,促进消化,防止牛体质衰退和肢蹄病的发生。

   五、初春时节,草料不充足不宜进行放牧 

   应在舍内进行全舍饲育肥。要保证充足的粗饲料,满足瘤胃微生物的活动。日喂精料2~5千克,同时应补饲人工盐25克,尿素25克,补饲时间在20时以后。

   1、氨化秸秆加精料 秸秆氨化后可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及消化率。经氨化处理后的秸秆粗蛋白可提高1~2倍,有机物质消化率可提高20%~30%,采食量可提高15%~20%。

   2、青贮饲料加精料 在农区,可作青贮用的原料易得,特别是青贮玉米,是肥育肉牛的优质饲料,在低精料水平条件下,饲喂青贮料能达到较高的增重。

   3、糟渣类饲料 糟渣类饲料包括酿酒、制粉、制糖的副产品,这些糟渣类下脚料,除了水分含量较高(70%~90%)之外,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等的含量都较高,其粗蛋白质占干物质的20%~40%。属于蛋白质饲料范畴,虽然粗纤维含量较高(多在10%~20%之间),按干物质计算,其能量价值与糠麸类相似。

   六、严格进行防疫、检疫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及时防病、治病,适时计划免疫接种;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观察牛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等情况。要定期坚持进行牛体刷拭,保持牛体清洁。 www.jiaxinmuye.com

肉羊业如何扬眉吐气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肉羊生产持续低迷,完全不能适应羊肉市场的强劲需求势头,农牧民群众想通过养羊致富奔小康,却苦于缺乏养羊科学技术,不知道怎样去养。就此情况,在谈到新的一年中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冯维祺认为羊业要发展,必须走科学创新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大羊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使某些产品保持优质水平,才能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具体措施中,冯维祺建议—— 

  ⒈提高适龄母羊繁殖比例
   羊群结构中繁殖母羊比例,关系到羊群的增殖。在我国长期以来,羊群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状态,不管羊群大小、公母混群、老幼混群,甚至还有羯羊。能繁殖母羊的比例都不高,牧区绵羊繁殖母羊一般在52%左右,山羊在50%左右;农区、半农半牧区绵羊在47%左右,山羊在44%左右。
   在肉羊生产中,要提高羊群中繁殖母羊的比例,原因是肉羊生产的经济指标是以配种母羊的基数来计算的。各种生产用途羊群中能繁殖母羊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作为产肉为主的羊群,其能繁殖母羊的比例应提高到65-70%。这样就可加快羊群的增殖速度,如果再采取当年羔羊当年出栏,就可增加羊的出栏量,既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又为市场提供更多羊肉。
   ⒉推行密集产羔的繁殖体系
   发展肉羊生产,一年一产、一胎一羔的繁殖速度远远不能适应生产要求,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繁殖措施,加快肉羊的增殖速度,这就要采取密集产羔的繁殖技术,即使母羊在一年内两次产羔或两年内三次产羔。分布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小尾寒羊和浙江、江苏地区的湖羊,这两个品种就具有四季发情、多胎多产特性,母羊产后在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内发情配种受胎。这两个品种既是我国肉羊生产的杂交母本,还是实行两年三产的优良品种。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品种的特性,推行羊的密集繁殖体系。对实行密集产羔的母羊,必须要选择健康、体况良好、年龄在2-5岁、泌乳性能好的母羊,同时要做好羊圈、饲草饲料的准备。有条件地区,应推行密集产羔的繁殖体系。
   ⒊提高出栏羊的胴体重
   羊肉总产量的高低除了与屠宰数量有关外,还与出栏羊的年龄、体重大小、屠宰时的膘情有关系,它们都反映在胴体重上。近10余年来我国羊的出栏率每年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羊肉产量同样以近1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但从出栏羊的胴体重来看,提高的速度就显得慢了点,以1991年为例,出栏羊的胴体重平均为12kg,而到2004年为14.09kg,提高了2.09kg,若按年度比,平均每年仅提高120g。全国羊胴体重最高的是新疆(18.86kg),最低是山东(9.60kg),河南省是羊出栏最高(占全国出栏率的13.95%)的省份之一,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18%,而羊的胴体重为11.29kg。这说明出栏羊多,而胴体重不高,影响到羊肉产量。我国羊的胴体重低于全世界(15kg)水平,更低于养羊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30kg、澳大利亚20kg、英国19.8kg、俄罗斯18kg、新西兰17kg)。
   低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没有专门肉用羊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之下,我们只好采取利用引进的肉用品种羊与当地羊杂交,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扩大杂交范围。这些年来各地区科研单位、农业院校进行若干个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都充分证明,杂交是提高杂交羊体重的有效方法。如山东省用无角陶赛特公羊与小尾寒羊杂交,杂一代公羊8月龄胴体重为24.20kg,而对照组(小尾寒羊)同龄羊为17.07kg,相差7.13kg。
   在杂交羊出栏之前,在农区有条件的可实行短期育肥,在牧区利用秋季牧草结籽时期进行抓膘,都可增加出栏屠宰羊的胴体重,达到提高羊肉产量目的。各省、自治区应加强杂交改良力度,尽快形成肉羊产业化。
   ⒋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规模发展
   我国羊业生产无论在农区还是在半农半牧区都实行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一户少的养几只,多的养10余只,或者更多一点。用这种生产方式养羊生产羊肉,不仅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出肉率也低,极其不适应今天市场的需求。
   只有转变养殖生产方式,促进规模养殖发展,优化养羊生产结构,加大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提高养羊业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的羊养殖小区集优良品种、杂交配套、繁殖控制、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环境调节,以及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一体,能实现科学化养羊。
   这种现代化养殖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良种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显著改善了羊肉品质,大大提高了养羊生产的出栏率、商品率,而且可成倍地提高肉羊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益。加快发展养殖小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肉羊产业化、新品种培育的有效措施。
   ⒌集中资源优势,培育新的品种
   我国的绵、山羊品种资源极其丰富,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其种质特性的多样性有目共睹。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期间,我国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南非等国家引进了10多个包括肉用型羊、超细型细毛羊(胚胎)、多胎型羊、奶用型羊等品种,这些品种是提高我国羊业产品质量的宝贵遗传资源。
   要把国内外的优良绵山羊品种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进行基因重组。这将对羊产品质量的提高,形成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各地在绵、山羊的杂交改良工作中,形成了一批优良的杂交群体,希望能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单位的扶持带领下加强选育,加速肉用绵、山羊新品种的培育,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出我们自己的新品种,从而扭转依赖国外引种的局面。

www.jiaxinmu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