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牛根生评委:
您好
这样称呼您,还是基于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在这个节目我有幸见到您真实的本人,我也是这个节目进入36强的选手,您是评委,所以称呼您为评委。写这篇文章我依然对您充满敬意。
刚才看到一篇关于您的文章《三聚氰胺,不是牛根生的错》,从文章的题目看得出来,作者是为您叫屈的。还有在08年年末的时候,你发表轰轰烈烈的万言书,结合总总信息来看(未必是你的真实想法),我想对您说:也许这一切都不是您的错,但是您必须为这个错误的结果买单。就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一样,从公开报道来看,她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企业家,甚至我认为不能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来抹杀她以前对事业的挚爱,她对三鹿企业的无私与奉献、她赢得的口碑一点都不必您少。过程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去量化或者评判,但是这个结果是错误的,您再大的冤屈也得为此“买单”。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您受到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在食品行业,我们国家应该实行更为严酷的政策(应该说是更加公平的政策):你的企业给人吃的牛奶居然出现了有毒物质,内蒙古政府居然还拨款支持您的企业度过难关,拯救您的企业,企业依然是您的,您至今仍担任董事长的职务呼风唤雨。这样实际上等于告诉后来者:只要您的企业产生足够的就业或纳税,哪怕您十恶不赦,作为政府的公器也会救你、帮助您。这样的话,我们的食品行业诚信如何建立?如何有威慑力?我觉得:鞋子、衣服都可以假冒,但是只要你是在食品行业等出现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就要首要负责人倾家荡产。否则,不足以建立诚信,不足以形成威慑力。在我曾经的印象中,韩国一个农场主因为禽流感的原因,剖腹谢罪,其责任在我印象中还没有牛根生大。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家都有这样担责的精神,唯独中国的食品行业没有,所以我们才会出现在“食品事件中完成化学知识的普及”的悲哀,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这是中国所有食品行业消费者的悲哀,所以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要锻炼奋不顾身的冒险精神:三聚氰胺、瘦肉精、避孕药等等。我的退一步观点也是:即使政府出于拯救整个乳制品行业上下游的考虑,也必须让现有承担领导责任的乳制品企业(出了问题的)的管理层付出惨痛代价,比如让牛根生等人彻底退出企业等等严厉惩处措施,之后才进行施救。否则,食品就难以安全,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相隔很远吗?
我的观点已经表达的很充分了:牛根生也许比窦娥还冤屈,但是他所领导的企业出现了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严重事件,他就必须付出惨痛代价,最低底线至少以失去蒙牛为代价,他必须为错误的结果买单,否则如何告慰哪些吃了三聚氰胺奶粉而一辈子与结石病缠伴一生、甚至逝去的生命?
我在赢在中国比赛期间曾经写过的一篇博客附在此,供参考:
一场一生无法忘却的赢赛:我为错误结果“买单”
28日的商战沙盘特训比赛已经尘埃落定,我也已经出线晋级36强,但是这场比赛留给我的印象确实无比深刻,我想会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的。我在比赛过程中一个决策,几乎让小组陷入第9名的境地(第九名就是当天的最后一名,按照规则无晋级名额。),但是后面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奋力直追,以第五名的成绩结束,小组获得两人直接晋级名额。这个过程,我一定要分享给大家。我也为我的决策带来的错误结果勇敢的承担了责任。
一个决定差点导致小组失败
我们当时是第五小组,我在团队中担任的是营销总监的职务,坦率的说,我以前接触过一个公司的沙盘(多数108选手都参加了这个培训),但是人众人的沙盘要比我们参加过的复杂的多,而且时间短了一天,多了两年,而且,这次规定了严格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决策将被处罚,所以我也是有点跟不上。
第一年,我根据裁判发的市场预测分析,认为总共有40多件,也就是说,我们9个小组,只要有投入,就会多少拿的到定单,第一年,对各个小组的出手情况不是很熟悉,我决定采取保守策略,仅仅出手2百万广告费用。当时比较理想,有的小组投放一千多万的广告费,结果虽然拿到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定单,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二年的时候,我们采取的还是偏保守的策略。也保持了稳健的市场策略。
第三年开始之前,我们情报官收集回来的情报显示,数家公司当年大额贷款,准备大干一场。另外,我们原先制定的拿第一的目标,但是我们已经连续在本地市场和区域市场没有夺得第一的地位,因此压力比较大,第三,我们培育了全国市场,可以在第三年进入全国市场,情报官收集的情报表明,当时只有6个组能够在第三年进入全国市场,我决定在全国市场争市场老大地位。市场老大地位可以在第二年投入一百万也有最先选择定单的权利。我向CEO等小组四名成员分析了我的决策依据:以绝对多的投入,拿下市场第一,我的做法是:把全部利润作为广告费。我分析当时全国市场第三年大约仅仅B产品就可以获得5到7件,每件的利润在6百万左右,所以我们可以获利大约是3000—4000万左右,而且如果获得市场老大,我们还可以第二年获得这个定单,与其每年投放1000万,还不如把两年的广告费全部压上去。这样可以绝对保证我们的市场老大地位。而在本地市场和区域市场上我按照1百万的最低投放量获得最低的定单即可。当时,我们小组包括我5名成员同意我的决策,我们的首席财务官反对,他认为应该削减一半,但是我固执的坚持自己的决策,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理由,执行了我的方案。并且以如果失败,我将主动到评委处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向评委要求不占用小组晋级名额。
我本以为第三年大家都会大打“出手”,增加广告费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些营销总监温柔的象“淑女”样,我的广告费几乎超过他们的总和,显然出现投放失误。所以,我当时坐在竞标席位上,脑袋一下就发蒙了,连我们的产量都有点记不住了。因此,在选择定单时,为了获得市场第一的地位,多拿了单,后来因为违约无法交货失去市场老大资格,可以说,我当初制定的战略因为执行力的问题,全面宣告失败。
绝地反击,摆脱劣势
还有两年,我们的组员还是继续支持我。我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知道,我其他五个战友,好不容易从11万报名者中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108将,如果因为我的错误决定,而全军覆没,我将遗憾、愧疚一辈子。在康林大哥等对友的鼓励下,我从惊慌失措中镇定下来。认真总结教训。共同参与决策,迅速确定了走单一产品路线,即生产B产品,并果断建议放弃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完全放弃进入国际市场,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而且还给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这个市场总监必须在市场变化莫策的环境下,以最低的广告费,拿到最准确的B产品的定单,每次14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我的压力十分之大,而且无路可退----我才将功补过,为小组获得正常的2名晋级名额。我当时已经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晋级,完全只是考虑争取队友的晋级名额。
我们只进入了3个市场,我们的对手还比我多一个国际市场,因此要准确拿到14件产品,同时,情报显示还有第八组也是主要抢占B产品,因此我只有这样超常发挥,并且凭借上天赐给我的好运,两者缺一不可,我才能取得胜利。但是我已经没有选择,我必须知难而进。我分析了每次对手在B产品所在市场的广告投放习惯,第四年,我以8百万的投入,在全国、区域、本地三个市场投放,又想拿到准确的定单,我分析了市场总量等等情况,没有把有限的资源平均投放,而是就虚避实把钱到不同市场,我在有的市场投放100万保持市场进入(不投放,第二年不能进入),有的市场投放3万,拿到理想定单。结果获得了市场,不多不少拿到14件B产品。在我的强烈建议下,我们卖了厂房,加上产品销售,我们一举进入第二名(有的小组有成品没有销售,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我们是第二名)。
上帝眷顾,我们小组获得正常晋级名额
接下来是最后一年,我必须准确拿到14件B产品,而此时情报官收集的情报显示有好几个小组要发力B产品,我的压力更大,因为第三年的大额广告投入,我们手中的竞争筹码已经不多了,我后面分析说,我们去年用8百万广告费拿到准确的市场,当时我们也不是市场第一的身份获得的,今年的市场总量相当,我们当时还有个市场弃权没有拿单,因此,我觉得从决策分析上投放去年相当的广告,应该能够拿回我们想要的定单。但是,我也无百分百的把握,因为对手的投入我们根本不知道,也不会知道。就象我们面对市场的时候,我们也有些未知的信息,也无法准确预知我们的商业命运。我说,即使我们再大的市场投放,假如对手投放大,我们也是输,我们财务认为我至少投放1000万,但是我通过分析,有十足的把握,仅仅用800万投放市场,我认为这个决策是有依据的。结果表明我的决策是对的,我们以最经济的代价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定单,而且好几个市场验证了我的判断。我用仅仅多1百万(最少投放额度是以1百万为单位。)的广告费,压倒了我们的竞争者,准确拿到了我的14个B产品定单。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市场我们还仅仅靠300万的广告费获得了最后一年的市场第一的地位,这样我们在计算总分的时候获得了15%的权重。结果小组获得了第五名,我们小组获得了2名晋级名额。
我主动向评委承担责任,我为我的错误卖单
按照观察员(每桌一个观察员一个裁判,评委根据自己看到的选手表现加上观察员的结果来决定选手十分晋级36强)的说法,做到错多,允许失误,关键是危机下的应变能力也十分重要,另外,决策也不能简单的说对与错,包括评委赵民老师也认为我们的战略基本是对的,但是执行力出了问题。我的队友有说,那个决策是我们大家同意的,不能完全由我承担。但是,我认为,无论怎样的理由,这个决策是我主导推动的,不管对与错,只要它带来的是错误的结果,我就必须为这个错误的结果付出代价,必须为这个错误“卖单”。我向负责我们这桌的评委赵民老师说,无论如何,我绝对不会接受占用小组晋级名额,因为我的错误差点带了了整个队的失败,因此我必须“卖单”,如果评委认为我可以晋级的话,就把机动名额给我(每个评委手中有一个名额,三个组中才一个)。赵老师走后,我又向在我们这桌的观察员和裁判说,请他们务必向评委解释清楚:因为,只要小组获得正常晋级,我已经弥补了一个终生的遗憾和愧疚了,这个比晋级更重要。观察员和裁判也感觉到了我的真诚,说评委会客观判断的,我至始至终都表明,如果占用小组指标,我将弃权,否则我对不起小组的队友。
要知道,我不在小组占用指标就失去一次宝贵机会,因为毕竟评委手中的晋级证是面对3个小组18人竞争,但是我是真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结果如我所愿,我们小组的晋级名额中没有我的名字,在评委赵民老师唯一的一张特别晋级证给了我。因为这个名额并不是侵犯小组利益,我也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了,所以我心安接受。
盘和林(央视《赢在中国》第三赛季36强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