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讨论室第2期]租值的概念与租值的蚕食理论


本期“博客讨论室”的内容是我与一位博客的读者在MSN上聊天的记录整理。

 

有关的聊天起自博客里有人提问“为什么接单工业先倒闭?”而我回答“因为接单工业里的企业是边际企业,没有租值。”于是在聊天中先澄清了关于租值的概念,并一直把话题引申到解释最近张五常教授在《新劳动法与蚕食理论》《从蚕食理论到效率工资》两篇文章中提出的“(租值的)蚕食理论”。

 

聊天中有些说得不够清晰细致的,在这里以加括号“补充”的形式补充完整。

 

 

YRW 说:

我的基础比较差,昨天看到博主说的边际,我自己还真的没有搞懂。之前的概念是每增加一单位的X,增加的Y的数量,在数学上就是导数的概念,自己的脑海里只有这个印象。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这是数学的思维,不是经济学的思维。

 

YRW 说:

我看了那个帖子,我还是没有太明白边际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一开始就说边际效用的,所以自己脑海里面只有刚才和博主说的这个概念。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不过昨晚我也是写得太乱了,因为又要顾及着习惯教科书的人的思维,又要顾及教授的思维,所以今天把有关的评论删掉了,以后在博客讨论室里再整理出来。或者在这里跟你说也可以。

 

YRW 说:

谢谢。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你有学过微观的生产者理论吧?尤其是成本理论那部分。

 

YRW 说:

学过,但是没有学懂。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一个企业要不要关门,在教科书上说,取决于他的AR(平均收益)是否大于等于AVC(平均可变成本)。只要大于就不会关的,当然长期会关。但教授的概念中没有长短期之分。总之在概念上,教科书说的固定成本与教授说的租值、教科书说的可变成本与教授说的直接成本不同,但它们分别在数值上是一样的。租值是说收入有变但供给不变时的收入;而固定成本是说有些要素不变,这些不变要素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就是在这个有变而不变的意义上,租值跟固定成本是相通的。所以它们数值上相等,但当然概念不同。固定成本的概念是不对的,逻辑上与机会成本的概念有矛盾。但这个数值的东西是存在的,而教授转用租值的角度来界定。所以数值相等,但概念不同

 

YRW 说:

固定成本也就是教授说的上头成本(沉没成本)。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上头成本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有教科书会区别沉没成本与固定成本,但其实分不开的,都不是成本,全都要转用租值的角度看才对,才合乎机会成本的概念,逻辑上才没有矛盾。反正是这样吧。

 

好了,然后,有些企业有租值或所谓的固定成本,于是收入下降或成本上升时,它们的所谓利润(其实是租值)减少,但只要直接成本(可变成本)仍能得到弥补,企业会继续经营。于是,租值越大的企业,越能承受经济变动的冲击,因为有较大的租值空间来作为缓冲。而对于没有租值的企业来说,那就是边际企业了,经济稍一变动,它们马上完蛋,因为马上就无法弥补直接成本(可变成本)了。

 

要注意一件事,在产品完全无差别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决定的价格就是AR,这对所有企业都一样的。那为什么有些企业有租值,边际企业就没有?这其实是因为有租值的企业,使用了一些值钱的资产,可以把AVC压得很低,于是AR与AVC之间的差额,那所谓的AFC(平均固定成本),是它们的租值(平均租值)。而它们的生产效率比较高,正是体现在AVC比人家低,而不是AC比人家低。在竞争之下,AC是大家都一样的,都跟AR相等。

 

(补充:说得清楚一点,竞争之下的均衡是P=AR=AC。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是自由竞争的长期均衡条件,或所谓的零经济利润条件。当然,长期的话,是没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的。但前面已经说了,在张五常的概念里,没有长期与短期之分,所以不要管那个条件是长期还是短期均衡,只管它是竞争均衡。

 

不过严格来说,竞争均衡中生产者的AC都一样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如果某个生产者存在着“归属租值”,那他的AC是比人家低的,低的部分就是“归属租值”。但这时AC低不是由于他的生产效率高。如《经济解释》中举的例子:一个残疾人只能在街边替人补鞋,别的事情他都做不了,因此他补鞋的机会成本(AC)就比别人低,但他收到的AR是市场竞争决定的那个P,跟别人是一样的,所以这时他的AC低于AR,这部分的“利润”就是归属租值。显然,这个残疾人不是生产效率高而享有这个竞争无法使之消失的归属租值,而是因为他在除补鞋以外的所有别的生产上都比人家效率低。

 

另外,读过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一书的朋友就知道,弗老在该书关于成本理论的部分提到,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最大化”。这与普通教材里说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说法完全不同,大概会让大部分读者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明白了这里的分析之后,就应该明白弗老的意思了。他说的其实是企业追求“固定成本最大化”,或者用张五常教授那更准确的概念来说,是追求“租值最大化”。)

 

所以没有租值的边际企业,其实是整个行业中仍能生存下来的所有企业中,效率最差的,即AVC最高的,高到AVC就等于AR,处于关门的边缘上,所谓边际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它们完全没有固定成本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们效率高啊,其实是效率很差,根本没有所谓的利润空间来容纳固定成本了。

 

YRW 说:

所以也就没有博主说的蚕食了。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不是说没有蚕食,而是一蚕食马上完蛋,它没有租值可供你蚕食。

 

YRW 说:

我表达错了。蚕食也就是蚕食固定成本。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教授那个蚕食理论很妙就在这里,全是这些简单概念与理论的组合。

 

YRW 说:

博主这么一说所有的概念都打通了。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有人问,美国也有工会啊,也有福利经济啊,为什么人家没倒?我们倒?废话!

 

YRW 说:

很简单,因为有固定成本而且高。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人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高科技,这些全是租值。因为有这些东西,使人家的AVC可以压到很低,AC里大部分是租值,于是可以慢慢被蚕食。但蚕食了上百年,现在终于到了无可再食的地步了。通用濒临倒闭,就是租值(固定成本)被蚕食殆尽的标志性事件。

 

YRW 说:

这也就是说明了为什么在大陆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是最后倒闭的企业,最先倒闭的企业都是沿海城市的来料加工企业。而从产业链上看最后倒闭的才是那些能源型的企业。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对了,因为它们有租值,不是它们不受影响,而是它们有一层肥肉,割啊割啊割下去,目前还没割到骨。瘦子呢,一割就到骨了,马上死翘翘。

 

YRW 说:

博主说的好,就像在冬天里面最后冻死的是那些胖子,脂肪多,之前投入的固定成本多。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但迟早要玩完的。租值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死完那些边际企业,本来是边际内的企业就会变成现在的边际企业。只要蚕食不变,总有一天,所有企业会陆续全部完蛋,因为不断有边际企业死掉,原来边际内的变成边际,这样一个接一个,剩下最后一个它也是边际企业了。它最后完蛋而已,不等于它永远可以不做边际企业,永远是边际内,永远不完蛋。

 

YRW 说:

确实,博主的思维太清晰了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最近又听到一个学者说,要产业升级啊,要有高科技,要有品牌,这才能应付经济波动,这是教训啊,什么什么的。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当然有租值最好,会死得最迟,撑得最久。但要有租值,谈何容易?你想要就有啊?

 

YRW 说:

如何才能实现高租值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呀?这些都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实地调查就开始乱说的那些人。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作为整个国家来说,更要面对现实:中国现在大部分的劳动力来自农村,要帮助他们农转工。

 

YRW 说:

但是现在又大量的回到了农村,是一大败笔呀。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 说:

这些人从农村一出来,哪有什么技能?他们本身来说,就是什么租值都没有,全靠卖苦力的。如果没有那些接单工业,谁会要他们啊?

 

YRW 说:

恩,他们的素质结构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活。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那是不是他们没有租值,就活该饿死?或者活该一辈子继续在农村里挨苦?他们愿意到城市来打工,一定是至少城市最低的工资收入是高于在农村从事农业的收入的,这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不要当人家农民工就是傻瓜,不会做经济选择。

 

所以这些接单工业,是接收这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地方,说他们没有租值就要把它们赶尽杀绝,这算什么啊?他们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那就是他们的本事,至少是可以把AVC压低到等于市场竞争所决定的AR。效率更低的,市场自然会把它们淘汰掉,用得着政府多管闲事吗?

 

然后,更重要的是,一个毫无租值可言的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其实多多少少会学到技能与知识,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租值,或者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本。所谓边际产业,其实也不是真的全无租值啦,只是租值微不足道而已。在回答中我也说了,生产至少要有厂房、设备,其实还肯定会有些生产该种产品的知识啦,这些都是租值,当然很微薄。但农民工至少在这里面,学到了怎么操作这些设备,学到了怎么生产这些产品,增加了微小的租值。

 

YRW 说:

农民工的年龄以及技术熟练程度也是租值。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有了这个为基础,他可以去找再高一点点的企业,于是又多学一点点知识,又多了一点点租值。随着租值的提高,他的收入也在提高,于是他可以花一部分收入去进修。

 

YRW 说:

干中学的理论是否就可以解释农民的选择了?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对,就是干中学。干中学就是租值增加的起点。否则一个完全没有租值的人,怎么增加租值啊?

 

收入多了,可以主动去进修,把租值增加得更快,于是可以找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工资,同时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人是这样增加租值,企业也是。所以教授说,要搞高科技,是要靠低科技的那些从下推上去的。下面的慢慢增加了租值,上面的才有更多值钱的资产(包括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可用。

 

YRW 说:

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租值,从而使企业成为边际内的企业,让原来的边际企业迁移到劳动力便宜的越南印度的国家。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边际企业迁移这件事,是要市场自由来决定的。只要一国之内还有相当数量的无租值的低技术劳动力,边际企业就还有生存的空间,也应该让它们生存,以便通过它们来把这些无租值的劳动力通过干中学提升为有一点点租值的,然后他们自己慢慢地爬梯子上去。

 

YRW 说:

没有必要政府出台来干预,政府出台干预之后反而是增加了交易费用,减少了租值。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这是市场自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只要一个经济体里还有无租值的劳动力,几乎无租值的企业就能通过使用这些无租值的劳力而生存。当这些无租值的劳力全部被改造完毕之后,那些几乎无租值的企业自然就再也没有劳力可用,只好关门大吉,迁移到另外那些有大量的无租值的劳力的国家去继续生存。

 

但现在呢?明明整个中国还有相当数量无租值的劳力,就说我们现在要产业升级了。用最低工资法啊,用新劳动合同法啊,强行提高这些无租值的劳力的价格(成本)。在市场竞争下,他们根本不值这个价。怎么办?当然几乎无租值的企业就纷纷关门走人了。

 

YRW 说:

只能回家种地去了。但是中国的耕地数量又少,如何解决这些大量返乡的农民工哦?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于是这些无租值的劳力就返乡去了。工业化进程中断,重新倒退回农业社会。要淘汰无租值的企业,应该是让市场来做,不是政府来做的。政府哪里知道什么时候该它们关门呢?市场才知道。当你再也找不到因为没有租值所以很便宜的劳力之时,边际企业的AVC就被逼上升,市场自然淘汰这批企业。

 

其实此前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在显示着这个过程开始出现了。无租值的劳力快要转完了,于是这类便宜的劳力变得缺乏,而相对来说想使用这类劳力的边际企业很多,于是供不应求之下,即使是无租值的劳力也开始涨价了。这说明一件事:农转工还差一点点就快大功告成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弄个劳动法出来,一棒打折这个进程。所以教授的气愤,可想而知。差那么一点点,接单工业的历史使命就能完成,市场会自动地把它们清除出场,然后科技啊、品牌啊之类的租值就会快速地增加了。

 

YRW 说:

博主说的这个过程有点像当年的日本的过程。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因为所有无租值的劳力都有了租值之后,根据前面说的,那是一个良性循环,不断自我增加的过程。租值越高,你的收入越高,你就越能腾出更多收入去投资,让租值增加得更快。因此租值的增加,开始时很困难很缓慢,一点点的积累,但到了某个水平之后,就会开始加速地累积,因为这时租值的增加不再是用最原始的干中学,而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投资,有意识地做增加租值的事。以前都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即使有意识你也没有那么多钱啊,只能是被动地自然增加。

 

这个租值启动的过程,其实朱锡庆教授在今年的科斯那个芝加哥大学开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中提交的论文,就是分析这一点的。非常重要,非常正确。他的文章里说到,经济要进步,劳力要提升素质,那就要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但问题是,对最贫穷的国家与最贫穷的人来说,哪有钱投资教育?而中国经济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以前我们把教育看得太狭隘了,以为在学校中学习才是教育。其实在企业中工作,干中学,也是一种教育。学校中的正规教育跟这种企业内工作的干中学教育,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受教育者要花钱的。即使搞什么教育补贴,那人不花钱,但国家花钱,那还是花钱嘛。国家的钱还不就是你我纳税人的钱?那一开始,我们就是没钱,怎么办?再说,以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这个人不去生产,去学校读书,时间花掉了,就是成本。即使一分钱不花,都还是有成本,浪费了他本来去从事生产所能获得的收入。正规教育永远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不低,穷人穷国支付不起。但你不教育呢,永远没有租值,永远卖苦力,永远经济增长不了,这似乎成了个恶性循环。

 

但其实我们把教育看错了,看得太狭隘了。在企业里工作,就是教育,干中学。更妙的是,干中学的教育,没有成本的。那人一边干,一边学到东西之余,还有收入!哪怕是微薄的收入。而且他一直在生产,没有浪费了时间去学习。一边生产一边就学到了。一边创造产值,一边就投资了教育。

 

YRW 说:

没有成本我觉得不是很能理解,比如在工作的时候,本来没有看书的时候可以去酒吧潇洒的,但是现在看书了,还是有成本呀,不知道理解对吗?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你要注意,这里不是说不工作的时候去看书,这属于正规教育,是有成本的。因为你所说的,放弃了去玩。但这里是说工作的时候就在受教育了,一边生产一边在受教育了,所以没有成本的。这就是干中学的奇妙之处,这是没有成本的教育投资。一边收钱,一边学到东西。一边有收入,一边还增加自己的租值。何等的两全其美!当然这个积累开始时很慢的。这就是一个完全没有钱,也没有什么技能可言的人,怎么可以凭空地提高地自己的租值的办法。

 

YRW 说:

博主你的分析太深刻了,说到了这些东西才知道理论如何解释了一些东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企业招聘的时候,有经验的要优先工资要高,实际上用博主说的租值理论就解释了。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就是啊,因为这种人有租值啊。而另一方面这个人学了一点点东西,有了一点点租值,同时还顺便有了收入,拿这个收入就可以去接受正规教育了,可以投资教育了,这样所谓恶性循环就变成了良性循环。

 

YRW 说:

看来现在国内的一些模型研究是错了,乱说的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而这如此美妙的起点,全靠接单工业了,因为只有他们愿意接收无租值的劳力,以他们微薄的租值增加了这些劳力的租值。

 

YRW 说:

却被政府断掉了美好的前途。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说:

一旦有了点租值,通过上述的良性循环,租值就可以不断地累积起来。这有如什么呢?我又要打武侠小说的比方了。有如《天龙八部》里那个段誉,一开始什么内力都没有,虽然学了北冥神功,有吸人内力的法门,但他什么内力都没有,怎么吸人家内力啊?主动去吸人家内力,找死而已。最初有人打了他一拳,很轻微的,等于是硬塞了一点点内力给他。他以那一点点内力为基础,通过运行周天,慢慢积累了更多的内力。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他甚至有能力直接去吸人家的内力。他吸得越多,他自身内力越强,就越能吸更强的人的内力。所以开始时内力增加很慢,后面就越增越多了,而且越增越快。

 

在这个比喻里,开始人家硬塞了一点点内力给他,他运行周天自己积累内力,相当于干中学积累租值,这个过程很慢。而后来能吸人家内力,相当于是主动地投资教育,去学校进修那一类,这种积累租值就比较快了。因为是系统性地学习,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且你自身的内力越强,越能吸到更强的内力,相当于是你自身的租值越大,你的收入越高,于是你可以花更多的钱去学更高深的知识,更快速地提升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