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其实还是有一点茫然,因为时隔几年后再次来上海,而且在上海只有短短的一天多时间,所有映入脑海里的东西都是那么肤浅和平面。同时,每个有个性的城市如同一个人一样,不是随便就可以通过表面感知而做出比较的,从肤浅的印象中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比较肤浅的。
上海可以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多。在这个中国的,亚洲的,甚至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地方,不同目的,不同眼光最后得出的对于这座城市的结论,都是不同的。不过,对于上海来说,也许正是因为其快速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其城市的个性。与这个旧时以弄堂闻名的城市及其市民的弄堂意识产生鲜明反差的是,这个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国际化的大都市,还是有诸多鲜明的个性的。
城市的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个性。城的古代意义是驻军的专门地方,是战略要地;而市则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过去两者的功能是不同的,但是今天已经将其完美统一在一起,尤其是和平时期,市的功能倒是大大加强了。物质交换到了商品社会就进入了高级阶段,出现了专门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唯利是图成了这些人下意识和潜在的行为准则和直接追求,于是,商人重利轻义的本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市民身上,成为其行动的主导。而市的功能反映到人的身上,则市的功能越强,商人气息就越浓,市民意识就越强。因此,有人认为,上海人尤其是男人显得很是小气,并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的底蕴,深潜于每个市民的意识中,这就是一段时期以来国人对于上海人颇多微词的缘故吧。
所有的潜在的和显性的传统,与今天上海这种国际化的大都市地位,共同构成了今天上海的复合体。与上海人打交道,即能够直接感受隐含于骨子里的弄堂意识,又分明感受到其于精明外表下的大气了。在上海的一天多的经历里,已经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其实,当今的上海人(即包括土生土长的,也包括外来的移民),在市场精神方面是处于领先的,而且这种领先的市场精神或意识,直接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实惠,而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素养,感染了其他原本不是上海的新上海人,产生了上海特有的一种包容和大气。
飞速发展的经济,领先一步的实力,也造就了上海的富有,使得上海成为成就梦想的天堂。博者拜会的几个朋友,有的是土生的上海人,有的是后期去上海淘金的外地人,不过,经过充分市场化的洗礼,这些人都成了新上海人的代表。富有的新上海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空间观念的变化,在外地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是上海的大。博者在浦东的几处工业区,从浦东的任何一个工业区出发到浦西的任何一点,开车都是不少于40分钟以上的车程,要在其它地方拜会朋友,至多就是一个电话了事了,理由很充分,太远不方便见面。但是在上海,电话约见的几个朋友,都是先后驾车赶到,而且,在上海的后半天几乎就是在路上度过的。诚恳,守信和重情,已经内化为这些新上海人的一种美德和品性,也让我十分的意外和感动。在号称时间就是金钱的上海,他们放下手中挣钱的活计来拜会朋友,至少还表明,金钱非但没有泯灭他们的亲情友情,而且市场所练就的诚信品格,提升了他们作为商人的为人品位。
在资源特定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财富,是新上海人孜孜以求的。在浦东一些工业区了,让博者感受到什么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浦西的寸土寸金之地,让博者感受到什么是知识经济和知本经济,什么叫整合资源,什么叫复合型经济。上海的腾飞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历史趋势,是一种时代责任。
夜幕下的上海似乎更加喧闹,这个永远不愿意停下脚步休息一下的城市,始终给人以一种地平线的感觉,外滩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博者匆匆行走在华灯初上的南京东路,满街的外国人在无声地告诉人们,这一方最具有生命力的热土,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