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有没有文化?



读了李记者在《广州日报》的文章“东莞:不是没文化 是我不张扬”,地球人都笑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透着没文化。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与是否张扬,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一座真正有文化的城市,即便沉默不语,也依然是有文化的,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溪。”

李记者说东莞有文化的理由是,东莞文化“在天性上的内敛、不张扬”,其依据是东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黄锡龄从自己行业的角度论证了其实东莞人是有文化的。其论证过程是:东莞的收藏行业正一年比一年好,而这个行业恰恰正是靠文化素养来支撑的。东莞的收藏家里大部分是本地人,其中卧虎藏龙。但是东莞很多收藏大家从不抛头露面。

其实,东莞本地人收藏家多、不愿意抛头露面、与有没有文化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倒是与是否有钱、是否安全有着很大的关系。真正有文化的收藏家,不是把收藏当成一种私人财富,而是当成一种文化,并愿意与社会分享。恰是那些没文化的收藏家,才像个土财主似地将收藏品当金银秘密掩藏。

李记者为了说明东莞是有文化的,反复比较了东莞本地人和外地人对东莞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引用外地人对东莞的评价时说:“深圳和东莞同样是充满惊喜和悲惨的地方,只是东莞这片土地更加残忍。因为这是一片钢铁森林,原始的丛林法则便是东莞的法则。”“残忍”就是没有人文关怀,“原始”就是不够开化,许多人根据对现阶段东莞社会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东莞“没有文化”。

根据我来东莞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长期观察,觉得,仅仅用“残忍”和“原始”这两个字还远远无法概括东莞的没有文化,最起码还要加上一个“排外”。而且草民我觉得正是东莞本地人的这种几乎无所不在的强烈“排外”情结,可能会成为阻挡东莞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主要障碍。

客观来说,单纯说东莞没有文化是不严谨的。改革开放前,东莞属于一个农业小城,拥有的是原来的农业文化。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东莞已经从原来的农业小城变成了工业大城,但是其文化核心还停留在农业文化的层次。所以东莞不是有没有文化的问题,而是有怎样的文化的问题。

东莞的城市文化转变或升级尽管还很不尽人意,尤其是对占东莞总人口达百分之八十的非本地户籍市民还在继续实施区分、歧视的管理政策,但比较起十几年前东莞无处不在的中巴卖猪仔、随时可见的大白天当街抢劫、日夜恐慌的抓三无人员罚款等状况比较起来,今天的东莞还是有文化多了。毕竟,一夜爆富可以让没文化的人变成收藏家,却无法让没文化的人变成有文化的人。对于东莞城市文化的提高和转变,我们要多点耐心。

我对东莞由农业文化小城转变为工业文化大城是充满信心的,毕竟,我也生活在这座城市。只是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东莞人能真正喜欢文化、热爱文化、重视文化,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去拥抱文化。

文化不是一座城市的虚名,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当一个城市的百分之八十的公民不得不生活在二等公民的被歧视状态之中,你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座城市有文化吗?

2008-9-5

相关连接:http://culture.ifeng.com/geography/city/200809/0904_4096_764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