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的客观现实?


 

2008年9月18日摄自北京798

    《<物神>—陈文令2008新作展》

 

 

什么是文学意义上的客观现实?读过许多说法,觉得都不如纳博科夫这段话讲的透彻。这是纳博科夫关于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讲稿中的一段话。

纳博科夫先举事例:几类不同的人走过同一风景区,第一个人是有相当不错职业的城市居民,第二位是职业植物学家,第三位是当地农民。三种人对这个风景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外他又设想以下几种人走过这风景区:“一个带着狗的盲人,一个带着狗的猎人,一条和主人在一起的狗,一个到处周游寻找落日景象的画家,一位怒气冲冲的姑娘。”
他说:“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因为大多数客观词汇,例如树,路,花,天空,谷仓,大拇指,雨等等,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观含义。”
在此例子基础上,他讲述了什么是客观现实: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主观生活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它能使所谓客观存在成为一个空洞的,破碎的外壳。回到客观现实的唯一办法是:我们取若干个个人世界,把它们完全混合为一体,然后从中取其一份,称它为客观现实。如果经过这个地方的是一个精神病人,我们便可以从中品到一分疯狂;如果一个人凝视着这片可爱的田野,想象那是一个生产纽扣或炸弹的工厂,我们还会从中品到一分纯粹的、想当然的胡说八道。然而,总的看来,在那种被取作观察对象而被放入试管中仔细研究的客观现实的标本中,这些疯狂的因素就被稀释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客观现实将包含某些超越视力幻觉和实验室试管的东西。它里面有多种因素:有诗歌,崇高的情感,精力与努力(在此纽扣大王也能找到他合适的位置),同情,骄傲,激情——甚至包括在被推荐的路边小吃店嚼一大块牛排的欲望。
“因此,当我们说到现实,我们实际上想到的是所有这一切,是一个小小的整体,是将许许多多个体现实混合后的一份标本。正是在(人类现实的)这个意义上,我用了现实这个术语,并把它置于不同的背景上进行对照,比如:《外套》、《化身博士》和《变形记》的世界,它们都是独特的幻想。”

 

                       《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