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能到政府信用挥霍殆尽时


  中国A股自去年10月18日创下历史高点6124点后,到今天见到1802点,11个月的时间,指数就跌去70%多,市值损失3万多亿美元。除了低成本、零成本获取股份的大小非们,上市公司、和包括所有机构投资主体皆是输家。

  目前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管理层滥用政府信用和缺乏政府信用并存。前者表现在,不仅让一大批居市场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还以政府信用和国家优惠政策支持让它们获得高额市盈率。即使在股市非常疲弱,管理层依靠各大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强调维稳的奥运非常时期,大盘国企股也照发不误。后者表现在,当股市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暴跌,广大投资者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跌势时,管理层却迟迟不愿出台实质性的措施来提振股民的信心。

  目前救市不会败坏政府的信用,相反有助于重树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即使美国这个被认为是最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用行政手段救市,以维护金融稳定运行,并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自己工作重中之重。

  如前几天,面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出手挽救“两房”,9月18日,美联储开创先河,宣布向危在旦夕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换取其79.9%股权,变相接管该集团,使AIG避过一劫。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干预市场”,除了担忧由此发生金融危机外,一个更大原因是为自己当初信用监管不当买单。美国“两房”的创建是隐含了美国政府的信用担保的,如果在“两房”出现危机而自身无力解决时,政府不出手挽救,也就等于美国政府撕毁了隐性担保协议,任由“两房”债券变成废纸,以后美国金融机构和政府发行的债券就别指望外国投资者来购买。所以,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两房”,实际上也是在救自己,是要维持美国政府与“两房”债券最起码的信誉。

  面对A股市场70%的深幅暴跌,比照美国的做法,中国监管当局是否能从中得到某些借鉴?是否也能从“市场化”治市的思维中受到警醒呢!?

  股市当然应该市场化而最终也必然要走向市场化,,市场化后也不是说政府就可以不闻不问,在市场自身无力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必须干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而言,中国的股市现在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从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资的审批,到基金的发行和QDII的开放,一直到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设计等等,哪一个环节不都是由政府部门掌控?在政府政策仍然涵盖股市运行的主要方面时,一味强调用市场化思路来治理股市,任由市场自行寻找底部,这实际上是在撕毁此前政府与投资者之间达成的隐性担保协议,败坏政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