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为科学,是因为自然是井然有序的,不论你从自然的宏观还是微观来看都是如此,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隐藏在自然秩序背后的必然性。东西方科学对此的认识差异是巨大的,究竟哪一个更为科学?我们从东西方科学的比较中就能一目了然。
在对组成宇宙的基础物质的认识上,东方科学是彻底的一元论,即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基础物质――“气”组成的,这种物质是连续的,而且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是它存在的属性,或者说气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有精神的,是物质和能量有机的统一体;西方科学则是泛一元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些物质本身是没有能量的,需要外在能量的推动才能够运动,或者说物质和能量是机械地分开的。
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东方科学认为自然规律只是一个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原理,它不可观察,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辨来认识,即人与万物一样都是由气组成的,也遵循着同一个原理,认识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由这个原理来认识万物的存在,这个原理是必然性的,就概括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西方科学则认为不存在什么必然性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偶然的,遵循着概率论,对自然本质的认识要借助于科学的观察,只有挖掘出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才能够对规律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在对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上,东方科学认为物质只有两种存在形式,有序和无序(阴阳),这两种形式是在不断地转化中存在的,能量就体现在物质内在的紧张程度上,有序的实体是物质和能量有序的聚集,因此当它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时就会释放能量,而局部连续的物质则在周围物质不对称运动的压迫之下也会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有序实体,自然界的能量就是在物质不断的组织与离散之中流动于自然之间,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守恒的。西方科学则认为物质只有实体和场两种形式,实体可以消失转化为能量,而能量也可以使物质从无到有,能量成了万物之神,它无所不能,这严重地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在实体和场的认识上,东方科学认为实体和场的区别只在运动形式上,即实体并不是死寂不变的,而是不断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即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而场就是连续物质不断周期组织与离散的结果,以电磁波而言,暂态的组织使它表现出粒子性,而周期性地有序与无序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西方科学则把实体从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实体的存在没有原因,它就是原子机械地堆积,场的运动也和实体一样是线性的,它是量子在虚空中连续的移动,至于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的巨大矛盾,暂时把它机械地定义为量子本身所具有的。
在世界的永恒运动和多样性方面,东方科学认为有组织的结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对称的,或者说衰退灭亡的过程较产生发展的过程要快得多,这使得当有序结构灭亡的时候突发的能量能够引起周围连续物质的再组织,能量就通过物质的这种周期组织与离散在宇宙空间流通;也正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对称,使得自然产生了多样性。西方科学则认为系统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它们都只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走向灭亡,能量走向消失。多样性认识是西方科学的长处,但东方也做得不错,它认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状态,自然环境的不对称造成了物质的多样性。
在生命问题方面,东方科学认为根本不存在生命这个难题,广义的生命则是一切存在,因为生命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狭义的生命则是一个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西方科学则一开始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而且对传统的生命观进行了清算,导致了生命这个巨大的难题。
在对自然的层次方面,东方科学认为一种非线性联系对应着一种力,也对应着一个生命层次,则原理是一样的,所谓非线性就是连续在系统内部的基础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系统内部的普遍联系方式,生物层次的出现与水有关,因为连续的水环境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西方科学则认为自然力的统一是数学上的,系统论上则没有普遍联系的模型,至于生物,则认为是自然界的奇迹,人则是奇迹中奇迹。
赵伟民:从东西方科学的比较看科学的本质(连德新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