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上海金融报》2008-7-8
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面对货币政策工具受限较多且效果欠佳的情形。近日有研究者提出用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胀。
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生产者进行补贴,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例如降低个人税负、采取直接补贴等;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降温以及转变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的向转移支付方面倾斜等。这其中,较为有效的直接手段就是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再控制物价,不让其上涨。
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自然更好,但思量当前宏观经济的现实,笔者以为,财政政策在通胀上应谨慎使用。
其一,财政政策对于当前通胀的抑制效果不佳。从经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的形成有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供给方面就是货币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导致流动性过剩;需求方面则是商品的供需发生了矛盾,需求增加但供给难以提升,结果物价上涨;另外还有外生型的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
在通胀治理上,一般来说,对于供给方面的流动性过剩通胀,货币政策是最佳的选择;而由于商品供给失衡引起的通胀,财政政策的效果会更好;输入型通胀属于外生冲击,国内政策只能缓解而不能消除,治标不治本。
反思我国当前通胀的现实,总体是由流动性过剩加之国际基础性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对此种通胀,紧缩货币以降低流动性是最优的策略,即只有货币政策才能有效的控制通胀。
其二,财政政策具有负面效应,政策成本较高。先看对生产者进行财政补贴的做法。直接结果确实是控制了物价,但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负担,同时引起物价的扭曲,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扭曲的物价易滋生商品套利,补贴的收益被不对称的分享。同时,补贴性控制非长久之计,如果通胀长期存在,将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且扭曲的物价累积效应日后会给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
再看对于消费者的补贴性措施,此做法能够缓解通胀对于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提高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但其对于通胀本身的消除并不起作用。相反的,补贴提高了实际工资水平,可能会引起工资上涨压力,进一步恶化通胀。
最后分析用财政紧缩来抑制投资的做法,其确实能够减少需求而缓解通胀,但牺牲的是经济增长。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出口已经下滑的形势下,进一步降低投资无异于给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实际上,财政政策建议的提出初衷,是为了避免过紧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增长造成不良消极影响,但结果却可能会弄巧成拙,造成经济增长更大的损失,无异于“以西瓜换芝麻”。
所以,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最优策略还是要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来盯住和控制通货膨胀;而在财政政策上应以较为宽松的策略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无分工的混用,可能会导致鱼和熊掌皆失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