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灾难化作永远的财富


四川大地震的灾难过去整整三周了,这些天,全球的华人和灾区的人民共同为遇难的同胞悲痛,共同为埋在废墟之下的生命祈祷,共同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们揪心,也共同为那些舍生忘死的亲人解放军们感动。现在,抗震救灾已经转向灾后重建这一重心了,对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就是要使活下来的人生活得更好。那么,灾后重建工作所面临的都是一些怎样的课题呢?

依我们国家现有的实力,尽快恢复毁掉的住房、工厂、商店等建筑设施,肯定不是问题,一个月内几百万灾区人民就可以全部住进帐篷,三个月的时间,灾区人民就能够从临时遮风避雨的帐篷中搬到设施相对齐全、冬暖夏凉的周转活动板房之中。从现在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的局面看,这些看似艰巨的任务,如期成为现实根本不是问题。至于灾民的饮食、穿衣、生活用品等方面的供应问题,有全国丰富的物资基础做后盾,一切都会井井有条、合理有序地落实妥当。即便是上百万孩子上学的问题,在当地安置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正在通过向全国各地学校转移安置的途径,很快得到圆满的解决。通过电视的全景展现,我们看到,一切都在逐步走向有序地恢复和重建的科学轨道,银行、邮政、电信、商店、工厂等各种社会组织,正在纷纷开张营业,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已经开始步入正常的轨道。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源自这些物资和硬件环境的供应和恢复建设层面,而是那些视觉感知不到的心理层面。近来,我们的媒体已经特别在关注对灾区人民的心理援助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难点在于,它不像灾害对建筑的摧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片废墟,解决这些废墟只要经过一番清理重建过程,用不了很长的时间,一个崭新的美好家园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灾难对于人们心灵的创伤、心理层面的毁坏,却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它往往隐藏的很深,甚至会在很长的时间之后也久久不能痊愈。那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灾民,以及大批参与救援的士兵、志愿者们,灾难留给他们的心理创伤可能都是极为深重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抗震救灾的确是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持久战啊。按目前权威的说法,灾区的硬件环境重建时间大概需要三年,三年之后灾区所呈现给世人的一定是比灾害发生之前更加美好的景象。而心理援助的时限就没有这么容易预期了,它可能要持续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完成硬件环境的重建,我们拥有绝对的底气,而心理援助方面的任务完成,对我们还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啊。

有报道说,经历过19999.21大地震的台湾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灾后重建及灾民的心理干预和救援的经验,在此次四川大地震之后,台湾不仅反应迅速、救援及时,而且主动要求,希望在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中能承担一些特别具体的任务,比如具体负责一个县、或一个乡镇的重建任务。我看到这个消息很为台湾同胞的亲情所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也想到,这的确是个非常好的创意,如果在四川的地震灾区能够拿出一个地方,作为台湾进行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助的对象,从灾后的社区建筑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建筑施工,直到灾民的心理干预和救助,都由台湾方面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可以直接分享到台湾的经验及相关资源的帮助,也可有效拉近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促进两岸之间的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与互动,但愿我们的有关方面对于台湾方面所表露出的如此善意予以积极的回应,并能够更加主动一些促成此事。显然,这件事情的顺利实施,已经远远超出了抗震救灾的层面,它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每次灾难的发生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悲哀和伤痛,但同时也会使我们学习到许多东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赢得整个世界的尊敬,其重要一点就在于,我们在灾难面前,不仅不会屈服、不会垮掉,反而会更加坚强、更加智慧、更加充满战胜各种灾难的勇气和自信。因为,我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可以在每一次灾难降临时,学习到许多自己以往没有认知的东西,从而使以后再面对灾难时,我们战胜灾难的能力更强。此次的四川大地震,我们知道,在人民子弟兵等各路大军英勇地向灾区挺进的同时,由国家各方面的顶级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也纷纷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尽管我们没有在灾区废墟的救人现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同样执行着非常神圣的使命,这就是通过及时获取灾难现场的一手资料,对灾害的发生及救援、重建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从而真正使每一次灾难变成我们民族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尚没有能力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次次对灾难过后的科学研究,帮助我们有效地降低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