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华/文
最近,我在石家庄为河北省企业家协会80多位企业高管人员做了两天有关危机管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就企业的成长性危机和非成长性危机做了阐述,并就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问题启发学员在观念意识上实现自我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通过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就企业危机管理的不同境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扁鹊的故事发生在大约2300年前的山东河北一带,属于战国时期。扁鹊自幼好学,医术精湛,名闻遐迩,被人尊称为神医。其实,扁鹊还有两位哥哥,都是医林高手,然而名气却不如扁鹊。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但到底哪一位最高明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扁鹊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熬药等大手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对于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者极具启发意义。不管组织发生了什么困难和危机,这些困难危机都有一个从酝酿、形成、发展、成熟到爆发的演变过程。不管危机最终以什么形式爆发,也不管它们的爆发往往表现为一种偶然性,其实都不能否认危机演变过程的必然性。最为高明的管理者应能洞察危机于萌芽状态,对那些可能会导致组织陷入困境的危机做及早的规避防范。次等高明的管理者应该能够在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感觉到危机的存在,同时估计到危机会给组织带来怎样的麻烦,因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克服或挫败危机,或把危机在发展到失控状态之前将其引爆,把其可能对组织造成的损失控制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之内。而第三等高明的管理者却是救火队,他们在危机发生之前没有危机意识或者不善于危机管理,而是在危机突然爆发之后来给予应对,被动地战斗在抗灾救灾第一线。
第三等管理者在救火过程中往往会有惊人之举,有的还需要有牺牲付出,因此会给人深刻印象,能够赚取大众的泪水、掌声和鲜花,其可歌可泣的事迹也会载入史册。其实,这种管理者跟扁鹊药到病除、拯救病人于重病之时不同,是最不值得恭维的管理者。他们不知道或者不相信“事后应对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的道理,或者是好大喜功,或者是无知自傲,或者是盲目决策,或者是胡乱指挥,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还会遭遇天灾人祸一起来,只能为时已晚。
在日常管理中,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的难度最大,需要高超的智慧。如同扁鹊大哥,这样的管理者不仅难能可贵,而且还要能够甘受寂寞,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对乡亲和社会的仁爱之心表现在无形之中,是最为高尚者,他们的努力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个组织、一国民众,最需要的是这样的管理者。如果管理者只能充当救火队,无论他们在危机爆发之后表现得如何,也不是组织和国家所需要的管理团队。这样的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在一次次危机发生之后,迫不及待地告之世界自己在救火中如何英勇,而不去悔过并总结失火的原因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管理中加以防范,反而要强调化危为机,把疲于应对当作战功炫耀,甚至试图把丧事当做喜事办,借以表明自己一贯正确伟大,那么这种错误的意识还将使他们面临各种危机,使得组织成员面对更多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