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八十六)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
12岁,属鼠)

 

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八十六)

作者: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期:2008411

地点:长沙市金地社区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手机:13755025437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7:35:57

司马迁

司马迁祠墓

来源:百度

 

    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19822务院公布为全重点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长流,可谓山环抱,气象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格和伟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司马迁留给后的启示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物风姿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背景,对今天的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的活动也无从讨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们的认识,丰富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如何做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而正因为有这些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的,后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资料:

 1.司马迁纪念馆http://www.lifeall.com/mem/849/main.ahtml

 2.太史公祠--司马迁 http://simaqian.memsky.com

 

 

贡献者(共51名):

发挥方法何必、行不得也哥哥、yehui89lichangtan、·星星·、依然小乖522mangcang1、かつて晶、我不哭我不服输、牛奶芹芹、memsky007vsSB、亚马荀子、wepassPK我不怕、鹏飞IIxztlsy、※无语问夕阳※、冰∮甲鱼、茱萸九九  更多>>

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以貌取、武侠文化、幽囚受辱、管鲍交、阳公主、宵狐之腋、易近民、司马、果山秋色、官仓鼠、都堰、和氏璧、韩愈、西安、泰山、秦始皇、二十四史、为民服务、合肥、历史学家、板栗、一心、元宵节、鼎足三分、陶渊明、长城、声名狼藉、待接物、风度翩翩 更多>> 

关于本词条评论(共191条):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