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阜阳不成功的官吏整肃


阜阳接二连三的出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伤害最深的就是当地的居民,而居民缺乏话语权,无法表达其内心的恐惧。也就是说无法用手投票。如果采取用脚投票,显然更不现实,因为阜阳的经济并不发达,是劳务输出地,而现在对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太多,比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等,使得这些劳动力都是一种不完全的流动。所以指望通过劳动力流动来实现用脚投票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普通家庭收入低,也无法承担流动的成本。而对当地的城镇居民来说,大多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从损失厌恶的角度看,宁可忍受当地的公共危机,也难以下决心迁移。

当居民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都很难执行的时候,居民的福利相应的也就不会进入官员的效用函数中。即使进入,也是权重非常轻的。相比之下,政府工作人员作为直接的得利阶层,其更容易用手投票,因为掌握了话语权。所以,即使在连续出现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上级对阜阳当地官僚体系的整治也仅仅体现在一般性的更换最高领导上。比如阜阳中院集体腐败事件,能够得到的讯息也就是惩罚了少数高位官员。至于牵扯出来的一大堆大大小小的官员,从来没有公布其处置方式,更有报道称,牵扯的一些官员仍然活跃在岗位上。这点用google一查就知道相关的报道内容。那么几乎可以推测,并没有做彻底的官员队伍整肃。

为什么很难对一个腐败集体做整治?一个重要的藉口就是所谓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就说,只要杀鸡给猴看,剩下未受处置的人只要检查深刻,就能够改正错误,然后继续为人民工作。这样在上级看来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这仅仅是在短期来说有效的方式,如果从长期来看,恰恰是最无效的方式!

原因在哪里?如果牵涉腐败案件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公务员仅仅通过内部检查就可以继续留任,那么会产生两种影响:第一,对当地居民来说,面对的还是同样一群当权者,这就说明本质没变,当地居民必然会对当地政府失去信任,而这样以来,不仅要素(比如资本和人才)很难流入本地,本地能够承担流动成本的要素也会陆续流出,结果可以预见,阜阳将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搞不清楚是否清廉的官员,一种是无法承担流动成本的居民。而我前面说过,这类居民通常也没有影响力,所以即使官员现在清廉,也难免保证以后清廉,因为权利没有来自居民的任何制衡力量。

二、对潜在的官僚体系进入者来说,这就构成一个非常良好的预期,那就是即使进入某个腐败集团,也未必不能脱身。被处置的毕竟是少数。在这种预期指引下,偷偷买官的可能将仍然会出现,而原本就靠买官上位的,肯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原先的损失补回来,这样一来,我们很难指望这样一个地区能够从混浊变为清澈。

大面积清理和整肃官吏,只会给当地政府管理体系带来暂时的混乱,但很快就能够平静,因为这些官员本来就称不上精英,更替非常容易,也不会给公务员和官员队伍带来人力资本损失。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还是我前面说的,可以预见,这样一个没有成功整肃官吏的地区,必然会出现重大公共危机,而且以后还会出现此类危机!

阜阳如果要走出困境,即使试点公共治理范式有困难,但至少可以做到:

1、公布全部的涉案官员名单;

2、公布所有涉案官员的处置方案;

3、采取同样的做法公开谴责公共危机事件中不作为的官吏和部门;

4、提供当地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渠道,并提高当地居民的话语权。

对过去事件的反省,才能够更好地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如果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就应该采取激进的治理改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