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时代的企业生存
原文发表在《国企》,2008年第4期
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导致了钢铁企业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但在通胀时代,这种压力不过是所有企业的一个缩影。农产品和各类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扬,必然导致相应的下游企业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反映到市场上来,就是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膨胀。这意味着什么呢?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当然迟早会反映到提高工资的要求上,这就反过来推动企业的人工成本的上升,从而整个经济表现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这样一种标准的螺旋式上升的通道当中。
在这个通道当中,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是企业吗?不一定。因为许多企业具有成本转嫁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发现自己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就可以通过提高自己产品价格的方式,来向下游需求方(厂商或者消费者)转嫁自己的成本。结果,物价上涨对这些企业没有影响。比如铁矿石价格上涨,宝钢、武钢和鞍钢等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就会做出快速反映,把产品价格提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能够向下游转嫁成本压力,一般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第一,这个企业面临的消费者是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的,由于消费者对产品价格不敏感,厂商提高价格不至于导致需求下降,也就不影响厂商的收益。第二,厂商自身的产品替代性不强,或者如果替代性强的话,厂商具有市场上的垄断势力也行。这两个条件意味着厂商对产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即使提价,消费者也奈何不得。
茅台能够提价,是因为这种特定的酒类消费者群的价格需求弹性缺乏;电信企业能够提价,是因为垄断势力。宝钢等能够提价,也是如此。如果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还有一种最有效的转嫁方式:通过补贴转嫁给纳税人!这是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不会写的。面对成本上涨,大型国企可以不选择内部挖潜,甚至也可以不选择提高产品价格,而是选择做低利润,甚至做亏损,这样做就可以向主管部门哭诉,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哭诉的结果就是得到大量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的资金来源当然就是纳税人所交的税收了。因此,大型国有企业面对高成本时代,有这样一件特定的秘密武器,也就无所惧怕。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成本时代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处于竞争性行业当中,缺乏垄断势力,同时又得不到补贴的大量中小企业。可以说,这个群体才是通胀时代的弱势群体。对中小企业来说,面对的大多是具有较高需求价格弹性的消费者,企业产品的替代性强,行业竞争激烈,单个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获得垄断势力,影响产品价格。当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的时候,这些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通过内部挖潜或者转移投资来获得生存;要么就在成本的持续上涨过程中逐渐消失。
中小企业首先可以走的一条路就是转移投资。外资一开始涌入中国大陆,就是考虑到大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大陆的企业能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发展壮大,也得以与此。现在通胀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比较优势逐步消失,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紧迫问题是:搬家到何处?所幸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江苏一些地方的企业就在考虑向柬埔寨等地转移投资。这是对成本上涨趋势所做出的一个理智应对。但这样做会给迁出地政府带来双重压力,即企业迁出不仅降低了当地的税收,而且也增加了当地的失业率。所以很多政府都不愿意鼓励、甚至阻碍企业迁出。如果大量的企业迁出形成一种用脚投票的压力,也许可以迫使迁出地政府采取财政补贴或者其他优惠政策,但这样一来又等于说把价格上涨的后果转移给了纳税人。
中小企业也可以选择另一条更高境界的路,那就是把压力当作动力,一方面,通过内部挖潜,以节流来创造价值,应对成本上涨;另一方面,重新定位自己的产品,更多的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引进和学习,开发差别性产品,以此获得产品的市场势力。产品的差异化意味着中小企业之间要实现专业化分工,而不是像现在的一窝蜂状态;同时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实现部分转嫁。当然,这些企业也可以趁机结盟,通过合并吸收等方式来实现规模经济,这样可以在不转嫁的情况下来渡过高成本时代的艰难岁月。
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应该如此,不能因为可以向消费者和纳税人实现成本转嫁,就可以坦然面对。高成本时代即是困境,同时也充满机遇。在这种环境中,企业正好可以通过各种兼并重组来进行行业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并重视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径。否则,转嫁多了,消费者自然会降低需求;纳税人自然会投票反对,结果就可能造成企业和消费者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对抗,增加交易成本,也不利于未来的市场培育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