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经验,一旦地球某个地方发生强震,那么地球另外一端与其相对应的地区极为可能也发生类似的地质灾害。
2007年8月15日秘鲁接连发生里氏7.7级和7.5级两起强烈地震后,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随即向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出了海啸警报。秘鲁发生的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到达了远在17000公里之外的日本太平洋沿岸。这不仅因为海啸具有能到达非常远的地方的属性,而且这次南美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由于位置关系,很容易向日本方向推进。1960年智利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曾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由于地震导致海底震动,随之产生的海面的上升和下降引起海啸。大陆板块由于被俯冲入其下的海洋板块不断挤压牵引,到了无法承受的时候突然反弹,叫做“板块边界型地震”。2004年底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和这次地震都属于该类型。由于大陆板块的反弹使海水上升,很容易导致海啸。
据悉,这类地震引起的海啸一般会朝着与海岸成直角的方向前进,除了影响离震源近的海岸,也会一直传到海面上。隔着太平洋与南美大陆遥遥相对的日本和夏威夷,正处在容易受到南美海啸影响的位置。
海越深传递海啸的速度就越快,4000米深处的海啸会以喷气机般飞速前进,而且途中能量不会减弱。
1960年5月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在太平洋深海以时速700多公里的速度前进,约22小时后到达了日本,造成日本约140人死亡或失踪。
哥伦比亚和智利接连发生地震 最高5.3级
哥伦比亚国家地震局24日说,首都波哥大附近当天发生里氏5.5级地震,已造成6人死亡、10多人受伤。
另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地震级别为里氏5.6级。
新华社圣地亚哥5月24日电 智利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通报,从23日晚到24日上午,首都圣地亚哥第10大区连续发生至少4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里氏5.3级。
哥伦比亚地震死亡人数升至14人
新华网波哥大5月25日电(记者王帆)哥伦比亚总统府25日发布消息说,哥中部梅塔省24日发生的地震已造成包括3名儿童在内的14人死亡,另有300多人受伤。
据哥内政部的消息,这14人都是被地震发生时滚落的山石击中而死亡。
哥伦比亚红十字会负责人沃尔特·梅尔卡多说,截至目前还未接
到在地震中有失踪者的报告,伤者中65人伤势较重。据初步估计,约2500座房屋及一些学校和教堂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民防部门已为受灾居民搭建了临时居所。
哥总统乌里韦25日抵达克塔梅镇等地震重灾区,现场指挥救灾行动。
当地时间24日14时21分(北京时间25日3时21分),梅塔省发生里氏5.5级地震,震中位于梅塔省中部埃尔卡尔瓦里奥市,震源深度为3.9公里。首都波哥大、麦德林和卡利等主要城市震感强烈。
强地震可能引发地球另一端余震 几率高达95%
(巴黎法新电)美国研究员发现,规模如四川大地震的强震发生之后,可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引发地震,几率高达95%。
这意味着,人们有一天或许能在地震发生后,更准确地预测余震的频率与强度。
美国一组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自1990年至今,在15个强度达7级或更高的地震当中,有12个地震所产生的表面波(surface wave)导致一些遥远大陆也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尽管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完全不同。
此项研究结果刊登在英国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中,不过,中国四川两个星期发生的8级强震并不包括在研究范围中。
研究员之一的帕森说:“我们都知道表面波会移动。但是,多数科学家以为,这些因动态引发的地震是属于特别情况。但事实上,它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发生,这是令人意外的。”
他举例说,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大地震后,随即在一些遥远的地方如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利福尼亚州)和厄瓜多尔引发地震。
该研究指出,虽然由远处地震所引发的地震强度不会太大,一般介于3至5级之间,但它也可能会比之前发生的地震更为强烈。
早前有研究发现,过去25年,有8起强度达7级或更高的地震,随后引发了更强大的地震。
帕森说:“余震是最大的问题,以及当发生大地震后会有什么情况。”不过,目前却有两种相反的理论解释地震后的余震如何产生。
地震后产生的震波可分为静态引发及动态引发两种,静态引发是在主要地震断层长度的范围中产生,但是,它的影响力通常在方圆10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逐渐消退。不过,强震后导致较远地区出现余震,只能以动态引发的震波来解释。
动态引发的震波会在地球的表面移动,同时“保持它们的波幅,即使经过再长远的里程也不会显著减少。”因此,要如何预测震后的影响,例如四川地震,关键在于要区分静态引发和动态引发的震波之间的不同。
帕森说:“我们可以从观察余震中开始学习,但我们必须知道当中有多少比例是动态引发的,因为(静态引发的震波)不是永久性的,而是过渡性的。一旦震波消失后,它的影响力也跟着消失,我们确实就不需要再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