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12地震的反思---为免焦头烂额,曲突便应徙薪


  我总想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观点鲜明的提出我的意见,实在的原因无他,还是那种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使然。

  最近我就灾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比如我们行政体系里存在的官僚主义存在的浪费,比如我们的官员腐败问题,在平时,这些问题或许会被繁荣掩盖,但在灾难面前这些现象就会被放大,最近我们的灾民冲击了都江堰教育当局就是例证,古时有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次四川受灾的百万、千万民众没有闹乱子,也没有成为流民,这就保障了全中国的和平和安定。若在旧中国,发生这样的大灾大难,就会出现民众造反、到处骚乱的事件,至少会造成灾民四处流亡,社会随之动荡。

  不要说造反,只说流民已经够可怕了。元代张养浩有诗云: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哀哉流民,言辞不忍听,号泣不忍闻。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汝俱生存。

  的确这次的四川大地震,我们的政府表现的可圈可点,比如是次灾区现场报道及时,新闻开放赢得国际一致赞誉,令全世界目睹灾情惨况,震撼人心,与此同时也及时传递国家领导人热切关怀、全力以赴之救灾决心,解放军无分昼夜奔走救人的镜头亦感人至深。中国人民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感情及仁爱之心,两岸四地及海外侨胞,无不踊跃捐款,义不容辞地帮助受难同胞,捐款数字屡破纪录。患难见真情,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团结与坚忍,令世人注目,亦从灾难中带来一丝欣慰。当然这可以证明我们的制度的优越性,但如果我们在重建问题来没有处理的好,后果很严重也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为此我发了点我自己的建议认为特殊时期当取特殊手段,有必要开展一场三反五反一严打的运动,但马上就有人说我居心叵测,意图学王洪文与姚文元。事实上在我发表文章之前有人就好意提醒我不要发表明知会挨骂的不同意见,但我想说的是,“怕挨骂就不要发东西了”。

  事实上我是很希望,社会大环境中也能形成一种冷静的讨论气氛,允许百家争鸣。我一直认为,每个预备独立思考的人所秉持的原则应是思想自由、思想独立。所谓“三个人会有五种观点”应该是正常的事情,但我们的舆论一律令,只能扼杀思想和观点的创新。

  “理末易明,善末易察。”“很多问题的现象和本质是不一致的,少数人的利益与多少数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某些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是不一致的。”在灾后有人提出要补强校舍,但我们人我补强的不能够仅仅只是局限在校舍方面,的确我们的这一方案的提倡者自然是基于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考虑的,但温暖台是人的活动范围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某一个点,这次孩子们的死伤是在学校但如果下次地震发生在晚上,我们的孩子们都在他们各自的家里,如果他们的住房本身没有得到补强,悲剧还是不可避免,因此我个人认为只有提倡理性思考、相互切磋,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和全面,提出的解决办法也会更加有效。

  对于当前中国灾害面临的形势,我担心有着不少内在缺陷的中国灾害意识和与之相匹配的行政应对系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概念,从来予以补强的话,今后像这种波动我们还是会受不了,这次的救灾暴露出来的问题包括我们现在所依靠的应急体系,还保留在明君贤臣的治理和应对模式上,而不是一套可以从上而下一一惯之的制度,胡总与温总身先士卒,但我们的地方官僚却是高卧塌上,谭力笑了,南都长平老家的父母官在地震中不知道去哪里了,这种种~~~~显然还没有一种问责机制。因此我就担心如果再来一次同样的灾难,我们的政府和民众有没有能够应对的心理和物质及体制的准备~~~~~~~~~我认为,党政领导机关最重要的职能应当是要努力推进防灾意识和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对好政府我有两个要求:一是有限,二是有效。“有限”是指政府应当专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基本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健全我们的建筑物的防灾(不仅仅只是因为这次遭了地震我们就只是简单的将地震列入,我们还应该把包括飓风、洪灾、旱灾等等一切可能发生的灾害因素包括进来)标准、我们的基于防灾的城市规划和统筹、我们的灾难发生后的响应机制,而不应当是“全能”的。事实上我对于胡总与温总的身先士卒的表现是很不以为然的,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说的好,胡总温总的表现具有不可复制性,问题也就在于这个不可复制性,我就想如果这次来指导我们救灾的不是我们的伟大的胡总和温总,而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是只要政权而罔故人民生命的缅甸军头和朝鲜领袖,我们又将怎么办。而至于“有效”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廉洁奉公,办事有效率,低成本地提供公共产品。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预备学王洪文,也不不在乎什么受赏。我只希望能及时解决问题。”我不希望自己像伍子胥的预言那样“不幸而言中”,我只是始终坚信为中国灾害去“火”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进改革,尤其是执政方式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些,都属于“曲突徙薪”之论。老实说我是曲突徙薪派。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在成语故事里,那些防患未然的意见易被忽略了。但我希望的是我们的国民我们的政府,能够做到的是经四川地震一事能够长一智。

  至于曲突徙薪,突:烟囱,薪:柴火。《汉书·霍光传》:“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无)恩泽,燋(焦)头烂额为上宾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有一人家的灶,烟囱是直的,烟囱旁边还堆着柴草。有人见了,便对那人家说:“你们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应当把烟囱改成曲的,并把柴草搬开。”那人家却毫不在意,没有理他。

  过了几天,那人家果然因此失火了。左邻右舍同来救火,好容易才把大火扑灭,并有好几个人受了伤。那家的主人为了答谢邻舍的帮助,特备酒饭请客。救火时出力的人,全被请到了,受伤最重的人,坐了首席。

  但是,最初好意提出劝告的那个人,却被忘记了。因此,有人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是上宾。”(突,烟突,即烟囱;徙,迁徙,搬走的意思。)

  这个故事,搜集在汉朝刘向编撰的《说苑·权谋篇》中,《汉书·霍光传》也曾引述。霍光是汉宣帝时一个掌握实权的大臣。有个名叫徐福的,曾上书宣帝,劝请不要过分骄纵了霍光,以免造成祸害。这意见未被重视。霍光死后,果然有人告发他的后代阴谋叛变,宣帝便下令镇压,并嘉奖镇压有功的人员.而徐福却没有受到任何表扬。因此有人向宣帝说了上述的故事。

  “曲突徙薪”,后来就成为形容预防灾害的一句成语,是“防患未然”的意思。“焦头烂额”,也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办不好、麻烦很多、不易解决的苦况。

  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叫做“防患未然”(然,这样;未然,未成事实)。语出《申鉴·杂言》:“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在祸害或坏事刚萌芽、尚未扩大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防微杜渐”(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堵塞;渐,逐渐,指事物的发展)。源出《后汉书·丁鸿列传》: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宪兄弟擅权,为非作歹。司徒丁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的权势还未强大,及早加以制止,以防后患。丁鸿书中有这样的话:“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这里的“杜渐防萌”,即后来的“防微杜渐”。《元史·张桢传》就有“防微杜渐”之说:“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防微杜渐”,也作“杜渐防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