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涌动爱心潮


    汶川大地震,吸引了全国13亿人的目光。

    笔者近几天一直通过网络与电视在关注着这场大地震,为地震的破坏力深为震惊,也为我们的部队以及各地的救援活动深为感动。凄惨的景况,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灾区人民所承受的苦难,让更多的热心人与企业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抗震救灾的实践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无情人有情。捐款、捐物、献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在上演,一份份爱心在传递。退休老人来了,下岗职工来了,小学生来了,特困家庭的人员来了,献血队伍中又排起了久违的长队,汇款单、救灾物资像雪片般飞向红十字会、慈善总会。

    在这场近乎全民救灾的大决战中,自然少不了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企业界、各行业协会与管理机构都行动起来,各大保险公司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而在资本市场上,一股股爱心潮亦同时涌动。

    请看下面一组感人的数字:已于本月12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开业批复的东兴证券,决定取消今后的开业庆典,并将相关费用捐赠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金额为100万元人民币。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国银联、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向灾区伸出援手。截至14日,共有近20家金融机构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累计捐赠的救助款达8000多万元。5月14日,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郑重宣布,为了让所有在此次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健康成长,中国人寿通过“国寿慈善基金会”将全面承担这些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而更多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不同方式捐款捐物,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

    股民也掀起了证券市场的“救灾”工作。有网友以“支持灾区重建,不卖四川股”为题,发出倡议,号召投资者以锁仓的方式来支持救灾。也有的网友以不空仓、不抛售,宁愿少赚一点也不发“国难财”等多种方式,号召散户投资者以实际行动来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这不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是用事实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在资本市场上,频频涌动的爱心潮,其实也是对救灾工作的一种支持。

    毫无疑问,在证券市场中,各上市公司、各机构对于抗震救灾的态度如何,其实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我评价”。但是,在市场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也有某些上市公司或机构表现得不尽人意。

    不错,不能以捐款捐物的多少论“英雄”。但有的上市公司在对待自己的高管与地震灾害上却有天壤之别。高管拿的是丰厚的收入,或者是高额年薪,或者是股权激励的巨额收入,然而,在捐款时却犹如“吝啬鬼”。如同为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上市公司,一家捐款超过1000万,另一家却只有区区100万。但正是这家捐款只有100万的上市公司,去年因为高管的股权激励,导致每股业绩出现亏损,投资者无法获取分红。

    另有某些机构“趁火打劫”,来自上证所的数据显示,包括社保基金在内机构投资者,完全不顾当前的特殊环境,仍然在大举出货。一方面,导致股指反弹无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的信心。在散户投资者发出锁仓以支持抗震救灾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所作所为显得非常的不和谐。

    无论是上市公司也好,还是机构投资者也好,都不应忘却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其特殊的身份使然,也是职责的特性使然。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失望。

    资本市场“利”字当头,这点无可厚非。但如果在特殊时期仍然抱着“一切向钱看”不放,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家本应具备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或机构,难道其表现还能不如散户?

    抗震救灾,股市同样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