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敬业


  说到忠诚不禁让人自然想到一本励志书《把信送给加细亚》。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美西战争中,当罗文中尉接受任务时,既没有确切地点,又没有联络手段,怎么能把信送到?谁是加西亚?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而罗文只是接受了任务,明确目标,专注目标,发扬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去追求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进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如果罗文没有“军人的生命属于他的祖国,但他的荣誉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理念,这样忠诚于祖国,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当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就不可能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一件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百年来“送信”已成为忠诚、敬业、主动创造性工作的象征。一百年来,这一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无数次学习讨论的热潮。为什么?我想,这本书所揭示出的忠诚敬业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是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是有许多东西会流逝变化,但闪烁着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最可贵的品质是不会变的的,相反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更显的弥足可贵。
  其实忠诚对我们并不陌生,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先辈们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素养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的品格,其中倡导忠诚就是其一。就象张骞出使西域、宋代鉴真东渡,那样无不让人敬佩。一个国家需要讲忠诚,一个集体需要忠诚,一个组织需要忠诚,一个人需要忠诚。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一个“忠”字,“忠”的本义被圣人定义为“己所欲,施于人”,其实也就是说,“忠”标志的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
  忠诚的中心内容就是真诚和善良,它是为人最基本的要求。忠诚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格,折射出这人是否是以一颗真诚与纯良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朋友,需要忠诚;在工作中,我们为人下属,为人上司,为人同事,也需要忠诚。家庭讲忠诚,才能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朋友之间讲忠诚,才会亲如手足,生死与共。
  有忠诚就有敬业,忠诚和敬业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忠诚在于内心,敬业在于工作上尽职尽责、善始善终、一丝不苟。忠诚敬业是一种自发的最基本的职业态度,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同时也是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这说明你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对等工作,工作中你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做事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是束缚和辛苦,那只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浮浅。
  而如果你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你获得的除了应有的报酬之外,你从更高层次上还获得了精神的需要。其实敬业首先是要乐业。
  这就是以主人的心态看待工作,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内心生发出的一种无限的热爱。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钟情于某一件事或干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就会矢志不渝,执著追求,以至于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除此之外,还有勤业。就是对事业高度的责任心。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实工作也一样,也要有点精神,需要将身心彻底融入事业中,尽职尽责处处为其着想的精神,需要与之同舟共济、共赴艰难的信念。
  一项事业发展前进的主动力,就是来自当那些对事业忠诚、执着、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社会进步,开创了未来。在他们身上,你找不到消极、听不到牢骚报怨,你能看到的只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