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山西新兴支柱产业的脊梁(上)
电视剧的播放,从来没有和旅游经济的红火如此紧密地联系过。
但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的热播,却让山西的乔家大院“五一”黄金周前两天的游客量雄踞山西各景点的首位,最高日接待人数高达8.5万;黄金周期间共接待39.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25%和62.46%,一举挤进山西热门景点的前三名。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体现的正是文化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山西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达1055.2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0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1.41%。
在人们惊异于山西旅游业创新纪录的时候,5月17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深圳召开之际,由山西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云公民带队,文物、文化、旅游、广电、出版等相关部门一把手组成的庞大推广团队,隆重召开了山西团新闻发布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山西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山西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有力举措,如同一次次强劲的脉搏,在人们的心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直根”。黄、炎二帝在山西有大量重要的活动遗存,尧、舜、禹三帝先后在山西建都,山西的历史演进贯通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全国和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少数从未发生断裂的地区之一,山西因此也被誉为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博物馆”。
然而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怎样才能变成经济发展的资本?
“华夏文明看山西”,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文化旅游业” 定位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山西却是第一次:
在今年一月召开的山西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山西省省长于幼军首次把“文化旅游业” 定位为“山西的新兴支柱产业”。
特色文化就是山西发展新兴支柱产业的资本;只有充分展现特色文化的魅力,山西的新兴支柱产业才能挺起坚强的脊梁。
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清宪在推介会上说,在山西境内,存留有十分丰富的各类古代寺庙、道观和城市、民居建筑,以及石刻、石窟艺术和壁画、彩塑艺术、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宋辽金及其之前的地面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各类古代壁画25000平方米,以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十五”期间是山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1.3%。
与“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收入相比,不难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收益和财政总收入保持着同样的增长比率。
山西还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从原始的戏剧雏形傩戏,到元代中国戏剧的正式形成,山西都是最重要的演绎阵地。特别是涌现出包括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的剧作家,以及大量的优秀戏曲作品。山西现存古戏台2888座,为全国之冠;地方剧种52个,占全国各类剧种的六分之一强。
山西省文化厅助理巡视员郭立向媒体透漏,全省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56个,从业人员8967人,年演出场次26000场,年演出收入2832万元,经费自给率达到31%。县级剧团经费自给率达到67%。闻名中外的山西戏曲,剧目纷呈,名伶辈出,艺术精湛,有37位戏曲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以“黄河歌舞”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发展潜力,为全国的演出市场看好:绛州鼓乐已经立足上海,走向全国,成为少有的大牌礼仪演艺主力;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现已搜集的民歌达两万余首;现存的民间舞蹈有200多种。山西现已有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进入文化部首批向国务院推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而2所艺术职业院校和10所艺术中专学校,年招生人数扩大到了近3000名,总计在校人数达到了一万余人,在校生数量居全国第三,为山西的演艺事业培养着强大的生力军。
而“华夏文明看山西”的系列活动,每年一个主题。从2002年榆次常家庄园的大型文化旅游展览、2003年北京世纪坛历史人物画展,到2004年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上演和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再到2005年整合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以及展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有关项目的“经济文化艺术周”,已经让山西的黄河、黄土文化享誉京沪穗、远播港、澳、台,成为山西文化艺术产业的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立秋》已演出近200场,票房实现400余万元;《一把酸枣》演出120余场,票房突破500万元。电影《暖春》票房收入也已实现1800万元,探索了一条“小厂家、小投入,大影响,大效益”的国产电影制作发行途径。山西电影制片厂2003年就生产电影8部,2004年完成10部,2005年完成20部,连续三年电影生产数量名列全国各电影生产机构第三名;《语文报》发行量达600万份,《英语周报》达1600万份,是全国行业报刊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主营图书音像产品的山西得一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图书音像产品经营机构,年营业额也达2亿元。
本报记者 费建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