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安监局“闭关”如壶


驻矿安监不事故       为保安全因噎废食

           山西壶关安监局闭关如壶

    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谋自家福是得道高僧的出俗境界,然而,如果一个肩负社会安定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也如此入定的话,和谐社会的建设恐怕只能是白日说梦。令人遗憾的是,在党的十七大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记者却发现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安监部门闭关如壶。

                死了人的矿难竟视而不见

     9月19日,是难得的双九重逢好日子,但对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沙上头村韩红方的家人来说,却是个沉痛的日子。

因为正在壶关县百尺镇赵屋村办煤矿井下干活的27岁的韩红方,那天晚上再也没有回来:这天晚上,他和工友们遭遇了冒顶,从此再也回不了家;而那位比他稍为幸运的工友,虽然没有丢命,却也受了重伤。

当记者到沙上头村采访时,多位村民证实了韩红方的死因正是那起矿难。事故发生后,韩红方被矿上送到了长治和济医院;尽管被送进医院时,韩红方已经成了一具死尸,但矿方还是通过赔款隐瞒了此事。随后记者和当地一位朋友闲聊时竟然发现,韩红方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这起矿难再次得以证实。

11月6日,记者到该矿了解该矿难事故时,矿长王仁庆告诉记者他不知道此事,就连带领两名安监员驻守该矿的安监站长杜全兵也告诉记者从没听说过此事。但当记者要求他提供事故前后的下井记录等相关材料时,他转了几圈也没拿出本来应该提供的基本常规资料。但不一会却进来一个人,说老板在等着见记者,遭到了记者的严厉拒绝。

11月7日,记者在壶关县安监局竟然找不到局领导,局长的通讯员竟也不知道局长的电话,还大声叫嚣要把记者赶出办公室。后来该局局办郭副主任和安全科平科长出来接待记者,但听说该矿难后却没过问相关的任何细节,只是表示从没上报过;反而趁机大吹大抡该局的管理工作如何严谨,如何先进。

望着该局门外刻在大石头上的“安全为天”四个大字,对比该局对待事故的做法和态度,记者不禁想到:难道巨石应该担当起安全监管的责任?

        为保安全名,全县大停产

壶关县安监局何以能这样“入定”呢?原来,出了矿难自有矿主自己来灭火。

当记者6日采访完欲离开赵屋矿时,竟然被二指粗的钢绳拦断归路。记者在他们莫名其妙的要求下,给他们留下联系电话才予放行。当日下午,就有人拨打记者的手机,称是该矿的矿主,要求见面。并约记者到长治市花园假日酒店529房间面谈。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记者如约来到了529,但和记者见面的不是老板李某,而是一个自称“也是搞媒体的”陈某男子,记者要看他的证件时,他甩给记者的不是出版总署的记者证,而是一张大塑料卡片,上面标明他是某省级电视台《民生资讯》栏目的工作人员,编号为014,而该栏目正在接受清理整顿。

令人惊奇的是,陈某并未向记者提供该矿和事故的任何情况,而是说“大家都一样,跑这么远辛苦了”之类的套话。听到此话,记者愤然走出房间,谁知陈某竟然拦住记者的司机,欲以5000、1万、2万等不断升级的价格,收买记者的良知,遭到司机的严厉斥责。

当日下午,记者到壶关安监局反映此事时,平科长径以领导请假、要成立联合调查组很麻烦为由,拒绝协同记者到529抓获用钱收买媒体隐瞒矿难的罪恶行径。

其实,为了保住壶关的安全名声,壶关县安监局不但对矿难不闻不问、放纵矿主自己灭火,还实施了一套“不吃饭肯定不会噎住”的绝招:

赵屋矿矿长王仁庆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国庆”和“十七大”期间不出安全问题,壶关县安监局就于9月30日召开大会,要求从十月一日起,全县煤矿全部停产。

一个以煤炭为经济支柱的大县,就这样被一刀切掉了全县近一个月的煤炭生产总值。矿主、煤矿管理和工作人员怨言满腹,致使本该全国人民额手欢庆的“十七大”,蒙上了“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的恶名。而该安监局安排每次收费2000元的三天参观,并没有安排任何活动,致使全县有关煤矿业的全部人员闲置下来。

尽管安监局郭副主任和平科长向记者解释,省里和市里要求煤矿加强安全监管和培训,但壶关县“一刀切”保安全的做法,还是从他们“一旦生产,谁又能保证不出事故”的说法中得到了证实。这种做法恰恰说明了该局对安监工作的信心严重不足,而“不吃饭肯定不会噎住”的指导思想,就导出了全面停产的必然结论。而这种歪嘴和尚念经的做法,严重危害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安监工作要见实效,关键在于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力的防范措施,历史经验证明,杜绝煤矿的转包经营是非常得力的高效措施。但对赵屋村办煤矿承包给李某经营的事实,平科长竟然以“每次检查都有村干部陪同,该矿注册的权利人还是该村村委”为由,而不理会矿长和矿上人员一致承认的承包事实。

面对矿难充耳不闻,为保安全因噎废食,上矿检查领导陪同,这样的工作作风,造成了壶关县安全工作表面平静,实际上暗流汹涌的局面。

难道说,壶关县安监局“闭关”如壶,是受到了该县妙工天成的地理特色的启示?如此下去,壶关何安?

                              本报记者 费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