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及来生还做兄弟》有感


  关于登山到底是运动还是爱好一直不知道也没有找出理由去弄个究竟。一直到户外运动中成为一种时尚,而登山又被很多人喜欢,偶尔从媒体上了解一些关于什么人挑战了什么雪山之类的新闻。

  大概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知道这项运动是得益于著名企业家王石的自我挑战,7+2,然后是每年不可缺少的寻找高海拔的山峰征服。

  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证明自己的方法,也是挑战自我的一种能力的表现,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我想起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人说过的话:人生要尽可能多的做事,尽可能多的体验,尽可能多的经历,尽可能多的活。

  说这话的人已经把人生看得很明白很透彻,就像我曾经写过的感悟: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只有尝试过,体验过,使用过,拥有过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否则,最终什么也不是自己的。比如银行的存款,没有用过就不是你的,你消费了才是你的一样。

  这样说很有些拜物论的气质,不过,有个前提:不是你的,不要贪。

  今天本来是想关注圣火在珠峰登顶的新闻,却很偶然看到这样两篇文字:《2006-05-26|因为爱,所以不会放弃》,《2005-11-13|仁那,一生只做一件事》。文章是一个人写的,内容是纪念一个叫仁那的登山者.开篇时说了,对于登山运动了解很少,对于这个界别中的人更是没有什么了解。但是还是因为作者的文字为这个叫“仁那”的男人感动了。

  因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他说:"登山已经给了我们很多。”

  在物质的社会,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很难不被物质的“香浓华美”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所引诱,当下,人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交往,一件事情是不是值得做的时候,大部分是以物质回报的多寡为前提来衡量。

  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否定,我们有强烈的物的依赖症候,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以"唯物质"的标尺衡量一切,比如一个人是否优秀——看他(她)获取财富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成功——看他(她)获取的财富是否足够大和多,比如价值——以可以等同多少物的具体?可以置换多少货币为核准衡量;比如人生的意义——创造和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

  在这里,即使堕落,也可以因为物质利益获得能力的强大成为一种被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指责我们身处的环境,因为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在物质标尺中,人获得荣誉的方向已经迷失。

  这是悲剧么?或许吧!

  然而,一个穿越过生死酷寒,打破过人类极限,挑战过不可能的人,尽管他已经不在和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但是当我们听到他留下的关于对自己认定的事业和自己人生的评价的话语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震撼几秒钟。因为这让人思考,“我得到的还不够多吗?我还要得到多少才够?一生,我要做多少事情才是满足和成功?”这也许是每个活得“很累很辛苦”的现代人都应该思考的。

  一件事,一件事能够完美已经不易,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到达终点的时候连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没有做好,不是因为拥有的岁月不够长,时间不够多,机会不够好,这都不是理由,唯一的理由是:贪欲让人迷失。总是有太多物的引诱让人们成了“永远走不回来的人”,每个岔路口都似乎蕴涵着更大的机会,当选择离开现在拥有的东西时,距离初始的目标已经太远。

  像柏拉图最贪心的学生,为了最大的麦穗走到尽头却两手空空。

  这就是那句很质朴的话带给我的思考。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仁那只拥有了39年的生命,然而他获得的快乐比我们拥有更长的,比他长出一倍时间的快乐还要多。

  作者文中说:“今年5月,在最后的征程——迦舒布鲁姆I峰出发前,仁那在拉萨见到刘福勇时还悄悄说,第三次攀登乔格里时,他甚至抱定了不打算回来的决心。”因为他感觉自己获得的已经足够多了,他怀着对自然和大山的尊敬,满足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纯粹而简单的选择。尽管39岁,但是也仍然满足。

  “仁那遇难后,许多像是宿命般的记忆被人们搜寻出来。在登山界,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曾经担任过西藏登山队队长,60多岁的多吉甫是仁那的舅舅回忆说,出发前那几天仁那有些心神不宁。仁那还对舅舅说,吉吉不在家,心里有点空落落的。此时,仁那的妻子吉吉正在珠峰率领中日女子登山队向上攀登过程中。仁那这一走,11岁的小女儿就只能托付给亲戚照看了。而且5月5日就是小女儿拉姆央金的生日。”

  活着的人在回忆的时候会想象已经离开的人是不是有什么遗憾。

  女儿?妻子?

  亲情——她们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美好和值得挂念的人。并且在“1999年,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仁那和妻子双双代表西藏登山队到珠峰顶峰取圣火。他们4月20日出发,5月27日夫妻二人携手同时登顶。……那天,他们夫妻俩站在顶峰上,在珠峰大本营的桑珠队长开心地向顶峰的仁那喊话:‘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是!’‘你们拥抱了吗?’‘拥抱了!’‘亲了吗?’‘亲了!’”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感情一定时刻在他心里回荡着,并且甜蜜温暖的存在着,虽然已经虚无,但这些唯美的画面和纯真的感情将不朽。作者用遗憾的笔触写道:“仁那遇难的时间又是5月27日,前后正好六年时光。”而“但仁那最终留下了G1的遗憾。”

  当我们讨论幸福的含义和寻找幸福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遗憾的发生,因为人生中正是遗憾的存在我们才能深切的感受到满足的快乐和获得幸福的感受。“亲了吗?亲了,抱了吗?抱了!”这些曾经拥有过的幸福一定像热烈的火一样,在他每个想起的时刻都燃烧着让寒冷的胸口变得火热,让苦涩的喉咙涌现甜美,让凝结的情绪熔化成奔流的微笑瞬间弥散在脸上的每个细胞,每条皱纹,弥散在眼角,眉梢,嘴角……那雄伟的雪山也许因他的故事而感动,祈求他留下来永远不要走,因为山想倾听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个故事?!

  我们总是在失去,不停滞地失去着我们可以失去的东西,比如我们青春的容颜,我们曼妙的身姿,我们美丽的秀发,我们聪慧的头脑,我们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爱情,我们的亲情,我们的友情,我们的肢体……

  然而我们也在不停滞地获得,获得那些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足够弥补一切遗憾。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享受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带给我们或者欣喜若狂,或者痛不欲生,或者血腥残酷,或者惊心动魄,或者平淡入水的体会。

  但,前提是,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才感受至深。有遗憾也不后悔。

  活着的人说,仁那失去了生命。他失去了么?他获得了战友和亲人们的怀念,还有我这样陌生人的感动,所以他是唯一没有失去任何的人,包括生命,因为他活在这些人的心里,温暖着他们,感动着他们,正是因为他从来不奢求的简单,才让他成为收获最丰富的人。

  这是文章中离去的人带来的思考和感悟,是文章中浓浓的情感,鲜活的兄弟友情,灵动清晰的文字描述带来的情感共鸣。

  此时,此刻,获得这样的感受也是一种幸福的体会。感谢仁那,感谢作者。(2008.5.8晚/小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