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理财观


前段时间国内股市普跌,看新闻说又有人跳楼了,不禁想说一说关于理财和财富的观念。

昨天,我和公司2名同事陪同惠普手持技术集团计算器事业部总裁Mr. Wing和亚太区销售总监Mr. Vince 走访了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简称:“标委会”)。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获得了国际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组织在中国认证培训的授权,是国内在金融培训认证方面做的较早和较大的机构。

我们一行在和标委会下属的培训中心几位领导座谈时了解到,CFP(国际金融理财师)认证在中国开展短短几年,参加考试的学员数量发展迅猛,以至于培训中心随时都在招聘授课老师,以应对大量的开班需求。CFP认证也得到了国内各家银行的认可和推荐,甚至有些银行的个人金融理财部门的职位,把拿到CFP证书作为入职门槛。“标委会”除了认证CFP(国际金融理财师),还开办了初级的AFP(金融理财师)和高端的EFP(金融理财管理师)的认证。

这几年金融理财师培训、财务规划师培训等各类金融培训比较火热,是因为金融服务行业的前景广阔,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个人金融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加强,普通老百姓都会谈论上一番有关金融、理财方面的话题。

“个人理财”这个词,在我的意识当中,也就是最近4年的事。之前不是没有理财,只是做了理财的行动,却没意识到那就是在理财。

常见的理财工具和内容包括:储蓄、债券、基金、股票、外汇、金融衍生品、保险、房产、黄金、收藏品投资、项目投资、企业投资等等。

我相信99%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储蓄账户,这就是理财手段之一;很多人也希望能够购买一处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这就是理财计划。但是面对众多的理财工具,个人如何选择,则要综合衡量:根据个人的财务状况、工资收入、年龄、职业状态、家庭状况、房产等所有和财务相关的信息,有了这些基础信息,来判断和决定如何进行理财计划。自己没主意或者没方法的话,就可以去请专业的理财师,让他帮你规划。关于理财知识和技能上的东西,理财师具有专业的智慧和经验。他们会拿出HP 12cp金融计算器,轻松快捷的触动按键,来帮你逐一分析各项理财工具的收益率、回报率、时间价值、风险概率等等,算出这些概念的量化值,给你提供真实理性的依据。

面对众多理财工具,我的看法是,从个人价值观念的角度来看待如何理财,以个人内在观念为主导,可能更容易进行适合个人的理财工具的选择,继而再进行理性的数据分析,最后做出理财计划。

比如如何看待股票,观点自然很多,“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就这一句老幼皆知、随处可见的简单警示口号,能透析领会的人有多少?1995年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研究股票,那时候泡图书馆看股票的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1996年我准备购买股票,当时父母答应给5000元作为我的本钱。我当时想:这太少了,不能发大财,因此而没有做这个投资。现在想想看,第一波牛市错过了,源于贪婪的想法,还没入市就开始贪大,当时就这个观念。后来就把股票这事儿忘了,心态成熟了也不想发财了。2005年,当时的A股已经低迷多年了,横尸遍野,我突然想该是入市收尸的时候了,奇怪的是做出判断后竟然迟迟没有行动,因为我的贪欲没了。2006年股市基金在人们的遗忘中不断攀升,2007上半年更是一路高涨,连写字楼清洁工都打算买股票了,我因此只投基金而不买股票,我没贪婪但是有一点恐惧。

股市内外,皆有恐惧和贪婪这些人性的弱点,观念往往控制行为,决定成败,而非理性的分析。

赌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但人们往往难以控制。澳门博彩业年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拉斯维加斯, 28家赌场遍布澳门。那里大部分是中国大陆去的赌客,每年都有输光了钱跳楼跳海的,我在金沙就见到过输钱输到精神恍惚的大陆人。股市和赌博很相似,以赚钱的心态进入会很累而且赔多赢少,反而以娱乐的心态投入倒是可取,但前提是输光本钱不会对生活状态造成影响。

理财理的是观念,理财之前先问问自己对待金钱和财富的观念是什么?比如“借贷”这个词,我怎么都不喜欢,我倾向于保守型的观念,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用自己现有的钱办自己能做的事,因此我没有负债。我不会盲目用按揭的方式购置房产,按揭贷款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对社会经济走势的前景全部看好的基础上,采取的融资方式。人的一生,事业家庭,难免起落沉浮;国家的发展、经济走势,难免潮起潮落、风云变幻,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一定发生什么?我的老板居住香港多年,他知道金融体系动荡的厉害,他跟我说,人不能盲目乐观,否则当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就会很惨。这不是释放悲观言论,只希望人们未雨绸缪,谨慎规划。

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说:年轻人不要用信用卡和超前购买汽车,我非常赞同。信用卡总是诱惑和刺激你消费,造成非理性消费增多。汽车作为一个不具有保值功能大件消费品,对于普通人而言我认为购买的理由有二:一是工作生活很需要,可以提供很大便利;二是心理满足感和体验驾驭的快乐。截至目前,我03和07年分别两次克制了购车的冲动,从我自身的情况看是对的,一来暂时还不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二来虚荣心和面子对我影响不大,再有体验驾驶快乐也不用一定自己买车,自己天天开车反而会很快厌倦驾驶。在香港,很多隐形富豪也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你说他们是什么心态呢?

在人们使用各种理财工具,博取财富的众多故事当中,我们听到和看到更多的是成功的案例,在股市、汇市、期货的赌盘上,也有人一夜暴富,个人的炫耀心理和媒体的润色都起到了渲染夸张的作用。但是,失败者又有多少呢,失败的人不愿意跟别人讲述他们痛失钱财的痛苦和落魄,知情者也不想提及而戳到他们的心灵痛处。

无论拥有多少数量级的金钱,人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和工作,努力进取,积极追求,这样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和幸福。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忙于赚钱,也有很多做慈善的富人在忙于花钱。比尔盖茨夫妇的基金会,每年要捐出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他们花很多时间奔波于慈善活动,忙碌于捐出钱款,这也是一种理财,他们获得的是幸福感和满足感。幸福感的确和金钱有关,国外曾有关于幸福感和金钱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幸福感最强的时候是当自己拥有第一个百万的时候,可见,对待财富的观念和心态主导了对幸福感的判断和心理体验。

现在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纷纷寻求财富增长的方法和机会,至少要让自己现有的财富不随着通涨而贬值,最起码要保值,即增值速度超过CPI。这种理财观念和心态倒是不错,但我认为这仅仅是狭义的理财。

我们来看看“理财”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写法:“理”,道理、理智,就是要正确的理智判断,不能感性,不能让“贪婪”、“恐惧”、“赌性”这些东西冒出来。再看看“财”字,左边是“贝”,代表金钱,右边是“才”,表示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所以“财”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既有钱又有知识和能力那叫“财”,缺少一方面,那就只能叫“有钱”或者“有才”了。

所以时下人们所说的“理财”实际上是“理钱”,只关注金钱的多少,是狭义的“理财”。广义的“理财”实际上是如何正确的打理财富。除了金钱是财富外,知识、健康、愉悦的情绪、美满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财富,都需要打理,这样的“理财”才是全面的理财,才不会导致每天只想着如何“理钱”,而憾失人生其他的财富。

当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忙于赚钱的时候,固然是充实的,但最好也能时常放慢节奏停下来歇歇,喝杯茶或咖啡,放松精神,安静的想一想,你的财富有没有偏重,有没有失衡,是不是有必要调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