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有多大?


易富贤 刊发时间:2008-03-25 11:38:46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这些客观数据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人口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人口政策调整不能在拖了。从网上民意看,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形成全民共识。但是很多学者有这样一个担心:政策调整后会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出现人口大起大落的后果,不利于人口平稳、健康发展。
 
  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1、不要怕
 
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日本战后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是日本后面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的出生高峰奠定了几十年的繁荣。欧洲战后婴儿潮也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这10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1930年代的1.7倍。1960、19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19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19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美国在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却在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人均购买力也只有美国的2/3了)。中国1961年只出生1100万孩子,但是1963年超过3000万,差不多是1961年的三倍,不是一样过来了?1952年到1958年这个出生高峰平均每年出生1991万,1959年到1962年这个低谷平均每年只出生1407万。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是1952年到1958年的1.33倍。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没有这4.4亿青壮劳动力和旺盛的消费能力,改革开放还谈什么成就?现在中国还谈什么崛起?
 
2、停止计划生育后不会出现大的生育高峰
从19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大跃进几年以外,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或者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有生就有死,他们到老年之后,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长期保持在2000以上(目前死亡人口主要还是1930年代出生的,人口不多,国家统计局称2006年、2007年死亡人口分别为892万、913万,意味着今后每年死亡人口将是现在的两三倍)。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结构、缓解今后老年化,才能防止人口锐减,但是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每年只出生1300万左右。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会出现大的出生堆积高峰。其实19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1970-1979年这10年共出生11059万女孩,以每年死亡0.22%计算,到2008年的时候还剩下10235万。
 
国家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4亿育龄妇女,其中有48%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有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永久绝育。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各地计生部门近几年来采用了更残酷的强制逼迫的绝育手段,类似广西博白县的强制堕胎、强制结扎事件层出不穷。
 
  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估计有40%左右(以农村妇女为主)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扣除不孕不育率,实际生育率在1.3 左右),根据极高的二胎结扎比例,农村一般超过90%,这部分妇女,即总人口36%已经基本上没有生育能力,毕竟输卵管复通手术愿意做的人很少,即使做了成功率也不高。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本来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
 
因此,先扣除这部分36%的妇女,剩余64%中又有30%不孕(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1970年代出生的女孩都已经算是高龄育龄妇女了),算下来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只有45%(4600万)尚有生育能力。而目前生育意愿只有1.73,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这4600万妇女还有再生3360万孩子的意愿。
 
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2008-2012年以1970-1974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2013-2017年以1975-1979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平均每年抢生336万人,这已经是较高的估计了。十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五百万左右,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
 
  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还只是生育第一个孩子,198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女孩1000万左右,由于不生育人群的存在,意味着今后每年每年生育妇女只有810万,1980年代初出生的有少数才开始生二胎,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这是最乐观的估计)。1990年之后每年出生孩子急剧减少,1996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出生女孩620万左右,扣去死亡和不生育妇女,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即便全部当全职妈妈,她们也不可能生育2000万孩子的。韩国、台湾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如果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20多年之后,中国的生育率最多像韩国和台湾现在一样只有1.1(很可能更低,因为中国大陆的生育文化遭到多重打击),那么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而那时候每年死亡人口是2000-2600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每年人口减少一千多万。
 
可见这三千多万抢生儿童,是中国缓解老龄化危机的唯一希望。这宝贵的三千多万抢生儿童,不但可以缓解现在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失业压力,尤其有利于缓解即将于2020-2030年期间爆发的养老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赶抢"补偿性生育高峰",如果这个高峰被耽搁了,中华民族从此走向衰败!
 
3、计划生育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
 
  韩国在1962年代开始提倡控制人口,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不像中国是强制一胎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不断下降,1980年代中期低于更替水平2.1,1995年又降到1.65。韩国政府于1996年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随
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以防止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照道理说,应该会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生育率从1995年的1.65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韩国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日本在二战之前,是鼓励生育,明治初年采取了奖励生育政策,对贫困家庭,发给育儿补贴,实行孕妇登记、死产检查制度。1941年颁布了《确产人口政策纲要》,政府采取早婚多育的措施,鼓励一对夫妇生育5个孩子。日本二战后,1947—1949年出现连续3年的生育高峰期,1947年总和生育率为4.54。日本1948年国家颁布法律使人工流产合法化,之后人工流产狂增(1953年全国出生人口186万人,人工流产达107万人)。1952年政府修改法律,开始推广计划生育(只是提倡,不像中国这样强制进行),政府成立了优生保护咨询所,属于保健所,帮助推行计划生育;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从1949年的4.34快速下降到1956年的2.2。其后生育率稳定在2.0、2.1。1966年是日本的火马年,是非常不吉利的年份,人们避开在这一年生育,该年生育率降低到1.6(1964、1965年生育率均为2.1)。照道理说,1967年、1968年会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这两年生育率分别只有2.2、2.1。就是说1966年少生的孩子并没有在“补生”出来。
 
  对于少子和老龄化的问题,1970年代就引起日本政府的重视,1990年代开始采取政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如鼓励生育。既然政策改变,应该出现生育高峰,但是1990年代生育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25左右。
 
  1955、1956、1957、1958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别为6.26、5.85、6.41、5.68,平均为6.05。大跃进后生育率突然下降,1959、1960、1961年生育率分别只有4.3、4.02、3.29,平均只有3.87。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照理说应该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1962、1963、1964、1965年生育率分别为6.02、7.5、6.18、6.08,只有1963年才算是“补偿”高峰。可见“欠”了三年,只“补”了一年,并且这一年还只补了一半,历史的欠账是很难补回来的!
 
  1965年起,台湾开始实行“家庭计划”,主要包括对青年男女结婚年龄、生育年龄等加以限制,提倡(不是强制)一对夫妇生育“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的政策。随着经济的起飞,台湾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从1963年的5.47不断下降,1984年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人口增长的下降,引起人口老化与新增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因此台湾当局改变人口政策,1989年,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转变为“两个恰恰好,一个嫌太少,三个不嫌多”。虽然政策改变,但是台湾生育率却并没有回升,1988、1989、1990、1991、1992、1993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85、1.68、1.81、1.72、1.73。其后台湾更是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却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1左右了。
 
  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推行“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只是提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急剧下降,从1963年的5.01下降到1977年的1.82。尤其是高学历的女性生育率下降更快,新加坡从“优生”角度鼓励高学历人群多生孩子,但是起效甚微。1980年代新加坡的“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广泛指责,后来新加坡政府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认真检讨,现在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采取鼓励国人多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政策改革却并没有导致生育率的回升,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生育率却降低到1.2左右。
 
  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政要都在打拱作揖要年轻人生孩子,但是却难阻生育率下降的势头。从各地区情况看,计划生育(即便仅仅是提倡)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韩国学者称:与过去的人口控制政策相关的文化仍然在深层次起作用,计划生育基础太牢,拉不回来了。韩国等地生育率之所以不升反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政策调整太静悄悄了,不能借人口政策调整有效逆转生育文化。中国强制性计划生育已经30多年了,其对生育文化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今后鼓励生育的任务非常艰巨。应该高调调整人口政策,轰轰烈烈,给大众一击惊醒,逆转生育文化。而不要将韩国等地的教训当经验,不能太强调政策连续性!
 
=======================================
可通过下面网站下载《大国空巢》幻灯片2008-4-10版本
 
可通过下面网站下载我的文章目录和链接:
 
请广为传播。计划生育的后果远远超过任何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