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每时每刻正在发生不计其数的事情。五大洲四大洋,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事件、以及对同类事件或同一事件不同的描述。
新闻,顾名思义,即新的见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这是对新闻的性质性定义。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下会有不同的叙述方式。从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由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历史条件以及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
BBC,作为西方著名媒体,每天24小时对其国家内乃至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进行密切的关注与追踪报道,其新闻采编、报道方式和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总得来说,这些差异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题材的差异。
BBC的新闻包罗万象,往往无奇不有。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而我们的新闻往往内容方向比较单一,具有较强和较为明显的政治性。
二.报道角度的差异。
对于相类似乃至同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中海国家的海啸灾难引起全世界关注。据《中国之声》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天也发表讲话,说是多年未遇。全世界善良人民为灾民流泪。
外国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角是灾民。电视画面是大量儿童的尸体,悲痛欲绝的母亲,荒凉的断壁残垣,逃难人群的惊魂未定。10米高吞殁一切的巨浪……所到之处城市成了废墟,沙滩成了停尸场。给人的感觉是海啸这目前人类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的可怕与恐怖。
而我们的新闻往往回避。看不到我们的记者像国外记者采访印度尼西亚海啸灾民一样,采访大兴安岭的火灾灾民,看不到去年新疆地震灾民的尸体,看不到丧失亲人后的人民的痛苦的泪水和惘然。难道他们没有泪水,没有惊恐?没有真情实感?显然不真实不客观。
相反我们的政府管员成了频频报道的主角。他们前呼后拥走向灾民。人民对他们是笑容,是感激。1992年我的家乡发生特大水灾大水淹没了二层楼,农村只看见树顶在水中飘曳,很惨。电视里播放的是一个姓姜的市领导在打吊针。为领导歌功颂德。当然不是说否认市长的工作,总觉得有点作秀。新闻报道错了位。后来此人调到省里。
三.报道方式的差异。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西方采用的方式是描述性的,在对事件的叙述方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还具有幽默风格。因而,有个性化及人性化特色。
而国内的媒体往往比较保守,大多采取说明性、议论性手法。是将一个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平铺直叙,或通过同一的思维模式进行论述。
四.报道效果的差异。
报通过传播、报道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是否能够达成,或者新闻事件给人们的影响与启示究竟是怎么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新闻的报道方式决定的。由于西方的报道比较人性化,其效果优于我们。
可喜的是,在媒体传播的内容上,实际上也正在悄然变化。专业新闻正在逐渐剥离过去的呆板面孔,露出了丰富多彩的容颜。除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之外,娱乐新闻、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都纷纷在各种传媒上亮相,争艳斗妍。这些东西是不是新闻?比照事实说、事实传播(包括事实报道)说、信息说来看,就存在问题。如娱乐新闻中的明星新闻,有的反映的是事实,有的则是未经证实的传闻.。要说这些东西是“事实信息”或“事实的信息”,更是不妥。因为,它们的传播不是消除了“不确定性”,而是增加了“不确定性”。对这类东西,为什么世界上的传媒都热衷传播,我国的传媒亦趋之若骛,就因为有不少受众喜欢。他们为什么喜欢,就因为明星们的新闻可以满足好奇心,使人获得情趣满足。上述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等之所以为受众所欢迎,亦是这样。如果要承认这些为受众喜欢的东西是新闻,那么,新闻的外延就应包容,内涵就应给以反映。笔者提出的一组基本定义,以见闻作属概念,以“新近、新鲜、新奇”、“通过……感知而获得”、“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等特性作为种差,就在于使新闻这一概念的外延能够把多种多样的新闻都包容在内,使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各种新闻的共同特征,使新闻的定义能够较全面、准确地表现客观存在,使新闻传媒更加明确新闻改革的方向,更加努力地向公众喜欢的新闻靠拢,把满足公众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适应日益开放的竞争形式,更好地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