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
溯自民国二十四年,美国高价收买白银,世界银价奇涨,我国白银乃源源外流,虽经政府禁止出口,然走私之风,迄未稍戢.我国为银本位国家,影响所及,银价高涨,工商凋蔽,国民经济,几形崩溃.政府乃于十一月四日宣布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实行白银国有,挽救了当时的经济危机,扭转了物价的跌落,工商业因之复苏,地方货币为之统一,法币政策之成功,实为抗战期中克敌制胜的武器.
------摘自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三十日出版经建季刊中
《币制改革问题之研究》(作者 洪轨)
点评:看美国人搞的鬼,可笑老蒋还把政治前途托寄于老美!前车之鉴啊!而从下面的资料看来,法币并未能挽救经济危机,也未真正成功,可见捉笔人之虚伪!
民国29年(1940)秋收之际,年景荒歉,粮价狂涨,每担40元;
1942年,春夏迭遭洪水,早稻严重欠收,晚稻失时,入秋后,天又大旱,荒象已成,且抗日战局紧张,粮价飞涨,市面混乱,居民所需食米,全靠农民少量零售,每担(150斤)价140元,政府虽规定限价每百斤33元6角6分,但徒具形式而已。
1943年,百物昂贵,粮价又狂涨,政府限定米价,每担(100斤)不得超过220元;茶油、菜油每斤32元,并指定警察局和田粮办事处组织米业公会,办理粮商登记,禁止非粮商收购粮食,以期控制粮价,但无实效。
1944年,米价比上年高涨20多倍;1948年,纸币完全失去信用,很多商品以银元论价,大米每担为银洋4元左右,茶油每担为银洋20元左右。
法币 又称“国币”,1935年11月4日,政府宣布币制改革,放弃银元本位制,禁止银元流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定为法币,最初规定法币一元相等于银元一枚,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币开始逐年贬值,抗战胜利后,贬值速度加快,直至恶性膨胀不可收拾,最后不得已用另一纸币金园券取代。
附:从猪肉价格看法币贬值
民国 年月 百元法币可买猪肉数量
28年7月 二百五十斤
34年3月 一斤
34年6月 八两三钱三分
35年4月 二两五钱
35年11月 七钱一分
36年6月 二钱八分
37年7月 五厘六毫
37年9月 一厘一毫
金园券 1948年8月19日,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兑现纸币。当年以金园券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值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并用以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因无准备金,又无发行限制,不久即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贬值。最初,面额分主币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和辅币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共十种,但很快就被万元、十万元券所替代,解放前夕出现壹百万元的大钞,至此,市场上普遍以米代币,银元重新流通,金园券则被人们用来糊墙壁、贴门窗、做玩具、折纸扇,它从发行到成为废纸前后不足十个月,是历史上寿命最短的货币。
民国 年月日 百元金园券可买猪肉数量 每斤猪肉价(金园券)
37年11月1日 一百八十一斤八两二钱 0.55
37年11月16日 三十三斤三两三钱 3
38年1月11日 六斤六两七钱 15
38年1月21日 三斤三两三钱 30
38年3月1日 六两二钱五分 160
38年3月11日 二两 500
38年3月21日 一两一钱一分 900
38年4月1日 五钱 2000
38年4月11日 二钱 5000
38年4月16日 一钱 10000
38年4月21日 一分六厘七毫 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