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及其政治经济学之二(职能:美联储干什么?)


二、职能:美联储干什么?

 

美联储的三大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银行和提供支付清算系统。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联储”像一个空洞的名词。可是无论是过去的格林斯潘还是现在的伯南克,好像都具有无限的魔力。人们都想知道,美联储究竟如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如何监管银行,又如何提供支付清算体系。

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美联储的权力向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集中。这时,美联储真正开始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全国的货币供应。不过,在马丁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时代管理货币比现在容易得多。那时候银行的资产组合里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同时除了接受存款以外并没有太多其他的融资手段。马丁如果希望货币供给增长率降低,只要提高利率,银行希望扩大贷款的想法就落空了。因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在没有其他融资手段的情况下,扩大贷款额必须出售债券,这就必须权衡降价出售债券的成本和贷款所获得的收益。难怪有人说,在经济扩张、利率开始上升的时候,马丁只要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静坐不动,几乎就可以让贷款总额反射性的减少,使货币供给年增长率降低[1] 。现在美联储要抑制通胀,减低货币供给增长率可要费劲得多。一则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筹措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它们不必只靠出售政府债券来扩大自己的放款总量,二来当年银行运用资金占全国企业融资总额的3/5,而现在只提供不到1/4的信用,金融脱媒现象让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相对降低,你即使控制了银行也不见得就能控制全国货币的供给。无论如何,不管调节货币的难度增大了多少,执行货币政策以使美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率已经成了今天美联储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联储不断考虑和调整它们的选择,以决定是把利率、货币供应量还是信用总额为中间目标。联储建立庞大的计量模型来模拟经济运行状况,并结合其他各种资料决定提高、降低或保持利率不动。金融市场对这些决定的反应无比敏感,因为这直接影响各种资产的价值变动。在更长的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决定同样影响着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状况和物价水准。货币政策这个美联储成立之初并不具有的职能现在成了让美联储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美联储究竟是运用哪个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很难讲,因为中间目标的选择可能不断变化,实际上美联储综合考虑它们。比如在衰退的1990-1991年和1992年,联储23次降息以恢复经济,他们自认为已经谨慎和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因为利率迅速降低。可是,批评者却不那么认为,M2M3的增长十分缓慢,信用总额的变化也不明显,说明货币政策扩张得不够[2] 。关于联储决策的艺术,恐怕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明白的,我们不如来了解一下联储影响货币供应的三大工具。

美联储有三大工具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时至今日,公开市场业务成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常使用的。如果联储希望降低利率,就会通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用新印刷的货币对所购买的债券进行支付;如果希望拉高利率,则做相反的操作。实际上利率控制相对较容易,但公开市场业务导致M2M3的精确变化究竟如何,几乎难以事先估计,这就是现在制定货币政策比马丁时代更难的原因。决定利息变动的权力掌握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的手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位委员和12位地区储备银行的总裁,每年至少举行8次会议。会议上他们会拿到“绿皮书”、“蓝皮书”和“褐皮书”以供参考。“绿皮书”是总部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预测,“蓝皮书”是总部经济学家对不同货币政策的讨论,“褐皮书”是各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对每个地区经济的评述[3] 。经过各抒己见的讨论之后,7位联储委员和有权投票的5位储备银行行长投票决定该期的货币政策。然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实施既定的货币政策。广为市场关注的“加息”、“降息”或是“维持利率不变”的决策就是这样出台并实行的。

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作为美联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另两个手段使用的远没有公开市场业务广泛。贴现率是美联储向为应付准备金短期不足而向其借款的银行所收取的利息率。理论上,如果联储改变贴现率,就改变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从而通过影响银行的对外放款改变整个经济的货币数量。可是,到了今天,银行大多从银行间的联邦基金市场筹措准备金,几乎很少利用联储的贴现窗口。贴现率实际上只是作为美联储意图的信号机制。当增加贴现率时,银行和金融市场把它看作美联储想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市场利率的一个信号。美联储调节货币供应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定准备金率,不过这几年联储几乎不用这个工具了。国人则应该对这一手段的原理十分熟悉。在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试图缓解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在《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中,作者根据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美联储监管银行的理念和方法。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并不知道联储还有这样的职能,当然更不知道它甚至可以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因为在中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监管银行的责任交给了银行业监督与管理委员会。事实上,美联储成立之初最主要的职能是为银行系统提供储备金和提供清算支付功能。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是美联储的主要目标,那么监管银行似乎是题中之义,可是早年联储也只是通过贴现窗口来了解银行的资产状况,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管职能。至于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更不可能是美联储成立之初的职能之一,因为那时候甚至连失业的数据都还没有。


说到美联储监管银行的职能,首要的问题是银行业为什么要被监管?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是因为银行业的特殊性质,它的资产负债比很高,所以经营者有高风险运用资产的动力,如果获得了高额利润,得好处的是股东,而一旦经营失败,最倒霉的则莫过于银行的债权人了,防止银行过分高风险运用资金成了必要。第二个原因是银行体系对国民经济影响极大,如果银行业聚集的风险到了控制不住的地步,这个国家都要遭殃,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证。美国的双重银行体制非常特别,银行可以在联邦注册,也可以在各州注册。现在,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的监管由金融检查署负责,而在各州注册的银行则由美联储和所在州的银行厅共同负责。在世界范围来看,央行没有监督银行的传统。于1864年成立的金融检查署曾一直在监管领域占主导地位。直到1933年,国会才要求美联储了解会员银行贷款和投资的一般性质和金额。1956年以前,美联储的监督功能只是集中在贴现窗口,就是银行向联储借贷资金时,地区储备银行可以通过检查银行提供的抵押品质判断银行的经营情况。在《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实行以后,美联储的监管权力开始扩大。和只能监管国民银行的金融检查署相比,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囊括了全部的国民银行和大部分的大型州银行,这样所有关于银行控股公司的并购、管理和经营的监管职责就自然落到了联储的头上。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由于自身的张力,美联储与金融检查署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终于在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推出以后,美联储的权力到达了顶峰。

作者在联储工作期间,见证了《金融现代化法》从通过到实行的全过程,新法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所属的子公司、分公司可以从事任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金融业务,而不受法律约束,从而结束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分业经营历史,宣告混业经营的正式到来。虽然各监管机构仍然各司其职,金融检查署负责国民银行、美联储和州政府银行厅负责州注册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证券业务、州保险业监管署负责保险业务。然而“美联储独占鳌头,依靠总协调的身份触角广为延伸,驰骋各大金融疆场”。[4] 由于美联储只有监管州注册的会员银行的权力,各地区储备银行各扫门前雪,地处华尔街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所肩负的责任就可想而知了。协调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落到美联储身上以后,纽约联储则更加忙碌也更加重要。作者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高级银行检察员。正因为如此,作者几乎给我们展示了美联储监管美国金融业的全貌。在推行国际清算银行制订的巴塞尔协议的过程中,银行监管不再使用抽样检查贷款质量的“交易测试法”,转而使用更先进的“风险为本法”。这种方法相信,如果一个银行的操作过程是严谨审慎、无懈可击的,那不管是什么交易产品和项目,它都用安全稳重的操作方法来审慎管理。方法和理念上的转变和银行在风险的测算、模拟、监控等信息系统得进步密切相关。由于资产证券化和衍生性金融产品在银行业中的运用,监管机构根本无力去一个一个考察银行的资产业务。对于美联储来说,通过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和持续监管的途径考察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严而又严,对检查人员的培训学习相当重视,作者在纽约联储三年“参加了无数次培训、拿了无数个证书”。

 

不要忘了,联储还向整个银行系统提供支票兑现和收支清算服务。这项职能虽不像货币政策或银行监管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它对于保证金融运行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给美联储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是它的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体系,是美联储在成立之初就具有的职能。那时候一个银行开出的支票,到了异地就要打折兑现,而各种现代化的支付手段更是闻所未闻。坦白说,美联储曾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动清算中心每天处理几千万张支票、几十亿美元的金额;而大型的交易,资金转账则通过联储的全国性电子联网——联储网——来进行。目前,美国每天有60万次、超过4万亿美元的银行转账通过联储网完成[5] 。在信用卡等新的支付手段发展起来以后,美国不可避免地要向无现金社会发展,人们希望美联储能在推进电子支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旧的支付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有数字显示,1996年,美国支票系统得成本高达204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成人负担1050美元[6] 。这时候美联储却表现出它保守的一面,革新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一旦非现金和支票的电子支付系统建立起来,美联储的许多员工就面临着无事可做的境地。尽管在外界的重压下,联储不得不推进着新的支付系统的建立,但从内心来说,它多少有些不够情愿。

美联储职能变迁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今天的美联储和近百年前刚成立时的美联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世界各国开始将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权力分开的同时,美联储则成为了美国的“金融沙皇”。

 





[1] 马丁·梅耶:《美联储——格林斯潘的舞台》,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2] 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第8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3] 卢菁.:《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4] 卢菁.:《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5] 卢菁.:《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6] 马丁·梅耶:《美联储——格林斯潘的舞台》,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