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忠
珠江经济2007年6月190期
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一个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资源禀赋结构发生变化,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增长与发展。
在发展的初期,一个经济体往往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此时,如果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形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将会最快地提升其资源禀赋结构中的资本和技术的份额。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到一定程度,也将要求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资源禀赋结构,即随着人均资本拥有水平以及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产业结构必然发生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应资源禀赋结构提升之后的比较优势战略,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提升资源禀赋结构。这一过程循环往复,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
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不同,形成的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主导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上面,这就是产业升级。①
当一个经济体出现产业升级时,适应原有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的产业要转移到其他地区,甚至转移到别的国家去,然后向适应现有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此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即产业升级陷阱:一是过早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人为地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当地产业更新换代跟不上产业转移的速度,导致产业空洞化,结果是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二是没有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导致升级后的产业得不到支持,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经济陷入停滞。
低技能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的信号
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双方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也是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结构关系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具体化。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划分,劳动力可以划分为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初期,低技能劳动力相对丰富,高技能劳动力相对稀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这一阶段应选择密集使用低技能劳动力的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随着资本积累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将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发生转变,将会出现低技能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的现象,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此时,应逐步从使用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使用高技能劳动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以适应新的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
2004年初出现的低技能劳动力短缺,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和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珠三角的短缺情况最为严重。低技能劳动力短缺虽然没有严重阻碍广东经济的发展,但影响却是深远的,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及时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带来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广东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使其产业固着在密集使用低技能劳动力、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上,不易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来获得订单,通过压低劳动成本赚取利润。由于利润空间狭小,有的加工企业陷入提高工资将出现亏损、不提高工资
广东已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广东已经为产业升级做好了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准备。又面临缺工的两难境地。因此,低技能劳动力短缺反映了产业升级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信号。随着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应改变原有的使用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和密集使用高技能劳动力的产业升级。
首先,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拐点。2006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69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246亿美元,人均达到3509美元。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统计数据,因为2005年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在3466美元至10725美元之间,根据这个通行标准,整个广东地区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状态”。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也是公认的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在这一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将占据主要份额,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总量扩大,消费拉动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
其次,高技能劳动力的迅速增加和现有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为广东产业升级做好了劳动力准备。产业升级是从利用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利用高技能劳动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上升,这就要求相应的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即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上升。
2000~2006年广东省高等院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从2000年的12.08万人和5.1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3.53万人和l9.60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5%和25.57%。高校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l4%上升到2006年的24%,作为高等教育“新引擎”的大学城全部建成后,可进一步提高广东的高校毛入学率。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也迅猛发展,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从2000年的26.94万人和25.9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47.78万人和28.O3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02%和l.33%。②除了广东自身培养的之外,大量
外省市高校毕业生也进入广东劳动力市场。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03。2006年,每年分别有4万、6万、8万和l5万外省高校毕业生进入广东就业,不仅每年在增长,而且年增长率也在增长。估计这一趋势将继续,2007年进入广东参加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见图l)。③
产业升级陷阱的跨越
广东应积极顺应产业升级的要求,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不要以为增加低技能劳动力供给,就可以解决低技能劳动力的短缺。这只在短期内有效,而且会造成广东的产业更加固着在密集使用低技能劳动力、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上,错失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因此,从长期来看,只有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最终解决低技能劳动力短缺这一问题。
由于已经做好了产业升级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准备,所以广东在进行产业升级时,不会犯过早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的错误。在进行产业升级时,广东应防范的陷阱是升级后的产业没有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陷人发展停滞的境地。
在产业升级时,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当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要求产业结构随之升级时,所涉及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需要相关的产业同时升级,以支持升级后的产业继续发展。例如,从轻加工业升
级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资本市场、金融业、科研和教育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提供资本、技术和高技能劳动力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惯性、资金的限制、风险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难以自发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此时,就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积极发展资本和金融市场;参与建设和投资于诸如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需要较大规模的初始投资或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补偿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外部性;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等。
注释:
①林毅夫、蔡睹、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一对.‘东
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②正规教育之外的自考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提高了现有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③李小鲁:“在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