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现在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因为,饮食文化始终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进化、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标志之一。
腊玛古猿正是由于地壳运动破坏了他们原来的生存环境,由此而造成食物来源缺乏,他们为了与变得恶劣了的生存环境进行抗争性的适应,而不得不用后肢支持身体行走,腾出前肢进行采集食物的创造性劳动,这才使腊玛古猿由爬行动物变成了顶天立地的人类!所以,人类的一切社会文明与进步,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科学技术发展,一切社会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归根结底,都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创造出来的,而饮食文化,则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一部分。饮食文化的核心性本质,依然是哲学。
古猿的直立行走,并没有完全划清他们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最后界限,而当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而不断地劳动,并为此创造了劳动工具,这种创造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脑组织的变化,使其成为了智人,并最终为了避免受冻,避免生食兽肉及其它不洁食物而生病,发明了用火,变生食为熟食,这就彻底划清了与其他动物的最后一条界限。所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懂得主动地遵从客观自然规律,为适应客观自然规律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改造,并为了美好的生活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孟子·告子》云:“生之为性。……食、色,性也”。《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是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与客观自然规律互为制约,以及人类进行创造性的调适,一步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由家庭而国家,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饮食男女是同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礼仪、制度、法律、文学、艺术、民俗、民族、科学、技术、以及一切发明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饮食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饮食文化的发展,食物生产发展是其前驱。中国至少在八千年以前的历史上,就已经完成了一些兽类的驯养,走过了畜牧经济生产阶段,而开始进入农耕经济生产的历史时期。以桑干河流域虎头梁为中心的细石器文化向华北、全国、乃至东北亚、北美洲的发展、影响过程,也就是这一历史时期饮食文化在其工具制造、使用、推广上的体现。
细石器主要是用燧石等石质坚硬的石料打制而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其刃缘坚硬锋利,而不在于其型制的大小。因为,细石器的制造和使用,主要是为了切割、解剖兽体,刮削皮骨为用途的。如细石器中有大量呈梯形、三角形的薄而长的石叶,“这类的小石叶是作为镶嵌用的刀片。为了使刀片衔接平齐,两头常常被截断。”①
细石器制作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家窑人时期。细石器的应用占打制石器主要地位的峙峪人时期,距今约2·8万年左右。到了距今八千左右的历史上,细石器开
———————————
①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载《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第45页。
始走向衰落,这是因为中国的古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经济生产时代了。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中国的原始社会里,人们最晚在3万年前就已学会了人工驯化、饲养野生禽兽,使其中的一部分变为了家禽、家畜。早期的畜禽饲养大约是用木栅栏圈养,所以在考古学研究上没有遗迹可寻。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历史上,人们逐渐用泥土筑墙之法修成圈栏,这就有了考古学研究的证明。我们知道这一历史时期人们饲养的动物中,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此后,从禾本植物中选育而成的粟、黍、秬、稻、高粱、麻等农作物普遍出现。到了秦汉之际,更有了大麦、小麦、燕麦、大豆、小豆、黑豆等许许多多的粮食品种,并有葱、韮、蒜、萝卜、蔓菁等至少二十多种以上的蔬菜栽培,还能在冬季利用温室生产葱和韮黄。至于盐、酒、糖、醋、蜜等调味品更普遍使用,就连饮茶也不是甚么稀罕事了。如《三国志·韦曜传》载:吴国皇帝孙皓每次举行宴会,都要强迫臣属喝酒,不论能喝与否,至少得喝七升。韦曜初任史官,孙皓欲笼络韦曜给他未当过皇帝的父亲也依皇帝作纪,就密赐韦曜茶水,让他以茶代酒。到了唐代,其食品的制作大致与现在相同,饭、粥、馒头、饺子、包子、面条、各类汤食一应俱全。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中国的食品制作、命名,以及形状、颜色、火候、调味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精细,有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历史义涵。例如:
中国在饮料、食品制作上,特别注意形、色、味的不同特点、不同风味。对于一些天然食品中本来就形状很美、颜色好看、味道纯正之物,就要求尽量保持、突出其原有的自然之形,本来之色,以及独特香味,强调不能由于加工而受到破坏,这就是遵从自然之赋。对于这类食品的制作,就要因物之特殊而作特殊的技术处理,以使其“原汁原味”不变。烹饪理论强调,“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有些食物品质很好,营养丰富,但又难免存有腥、羶等类异味,对于这类食物在加工制作当中,就要利用阴阳辨证之理,加以不同的佐料,用以不同的烹调器物,施以炖、煨、煎、炸、炒、爆、汆、煮、蒸、熘等技术处理,调味以和,从而达到既能去除异味,又能保持其营养成分,更突出其原有鲜美风味的目的,使食物甘而不甜,酸而不酷,咸而不鹻,辛而不辣,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在一餐之中,要做到主食、副食相调,凉菜热菜搭配,生、熟食品相兼,软硬、干稀、甜咸、荤素、数量多少、盘碗大小,都阴阳协调,在高度的对立统一中展现丰富多彩;具体到一年四季的饮食之中,则更要讲究个上合天时,下合地利,中合人体依时的阴阳调和之需:春天适当加以酸食与芳香开窍类食物,以利于通窍开胃作用。夏季则适当增加凉、苦食品,以达到凉爽可口、消热去暑的功效。秋天转凉,则食物中稍加些辛辣食物,以抵消风寒对人体的侵袭。冬日严寒,就在食谱中适当增加一些咸食、热汤之类食品,以增强人们抵御严寒的能力。凡此,又都体现得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理论。
中国在食品制作之中,非常注意医疗保健作用,亦称作“食疗”。例如各种传统的调味品,从来不用化学原料,而一律用的是中医经过长期研究而使用有效的各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中草药:葱、韮、葁、蒜、茴香、大料、花椒、辣角、桂皮、陈皮、山楂、白芷,以及白酒、黄酒、陈醋、白糖、蜂蜜等;在一餐之中的食品搭配上,亦是依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指导,尽量发挥各种食物互相配合而产生的医疗保健作用,避开饮食食谱配伍中的禁忌。如:羊肉忌梅子、小豆、豆浆、荞麦。狗肉忌菱米、杏仁、鲤鱼、鳝鱼、牛肠。鲤鱼忌狗肉、鸡肉、猪肝、青豆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饮食保健成为了一门行之有效、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并产生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医疗保健饮食产品,如各类药酒,药膳,茶类保健品等。凡此,又是独具中国历史特色的医学理论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中国人农历正月十五吃汤圆,谓之“元宵”;立春之日吃葱饼,称曰“春饼”;二月初二吃馒头,捏成龙头样,以豆安为龙眼,则起源于天文历法的研究、制定和普及。因为,时到农历二月,东方青龙一象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从角宿开始抬升,中国人称此天象曰“龙抬头”,吃馒头而捏成龙头样,也就是要取个龙抬头、做事的吉祥的意儿;清明节扫墓,不生火而吃冷食,谓之“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功臣介子推。因为,他为了逃避晋文公差点忘记了的封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林,晋文公难以找到与之捉迷藏的介子推,就想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山林,可介子推宁死不出山林受赏,结果被活活烧死了;五月初五日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八月十五日之前馈赠亲朋好友以月饼,到十五圆月升空而吃月饼、吃西瓜、赏明月,则具有庆丰收、庆团圆、反抗封建暴君独裁统治的三重历史意义。冬至之日,过去学校中设宴、祭孔子,是为了纪念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这些,又都体现了中国人爱国、爱家、爱自由、爱平等、爱文明、爱进步的历史精神。
至于中国北方草原喝牛奶、盐、茶共煮的饮料,谓之“奶茶”,吃“涮羊肉”,吃“满汉全席”等,则又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等类内容。
中国地大而物博,各个省份,各个地方,各个兄弟民族之间,又因所居的地理环境、物产、民风、民俗之不同,每一个地方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地方性风味食品,以及民族食品。各种地方风味小吃,又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源流,不同的历史传说故事,不同的特点和独特加工制作方法。中国饮食文化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总之,中国的饮食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的、博大而又精深的文化蕴涵,对此称之以中华饮食文化,是确当的。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因为它的本质所反映出来的,有着中国古典哲学、天文地理、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等许我方面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