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强大根源于宏观调控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出现一个“显著”的变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政府的调控目标从07年的“单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转变为“双防”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因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非同以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好具体的经济大盘后,发改委将于12月7日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目标。央行、财政部也将陆续召开会议,分别拿出货币和信贷投放计划、财政支出计划等。
2008年的货币投放调控,将是调控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此为直接调控经济速度和物价的手段;土地、信贷、产业、利率等多个政策的组合,进一步绷紧也将无悬念。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当前要密切关注2008年价格变动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所有资源要素等支撑的经济增长极限为11%。而温家宝在新加坡访问时透露,今年全年的GDP增长率在11.5%。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目的是要使中国这辆快速列车又好、又快、平稳高速前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6、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产业技术进步
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9、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针对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说:国家出台十项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转向的集中表现。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只是我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短期措施。的确,在出口下降、消费一时不能快速调整的情况下,为保持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扩大投资。但是出台这一政策,并不只是一时之计,从长期来看,也是需要的。我国高储蓄率的国情决定了要充分利用国内储蓄,使储蓄与投资相当,并且,为了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也需要扩大投资。
此次国家出台扩大投资的政策,对市场、对企业都是一个利好,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企业信心。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也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与当年采取的财政政策密切相关。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这些措施都是大手笔。从全球来看,各国采取的措施不一样。我国率先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的一揽子措施。而其他大部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是货币政策,比如降息等。就目前情况而言,在银行惜贷、企业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光靠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从这次推出的财政措施来看,我国刺激经济政策的受惠面比美国更广。我国政府的支出,不应该像美国那样直接拿去救金融企业。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这些都能帮助农民与低收入者增收减支。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投资不但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结构性改革,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这十项措施是针对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及时反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仍然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拉动内需成为弥补外需下降的关键,以4万亿元来刺激消费、拉动投资非常有针对性。从长期来看,这将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国家此次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对于防止农产品[13.75-0.94%]价格下跌、缓解农民增收困难是非常及时的,同时针对性很强。如增加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对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都能收到较好效果。此外,十项措施中包括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改善农村落后状况更具有长效性,更值得期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从1998—2004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看,积极财政政策每年对GDP的贡献率大约在1.5至2个百分点左右,力度还是相当大的。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力大大增强,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和扩大投资不会给财政带来过大压力。近年来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适当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仍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导致财政赤字风险。
从财政投资的重点来看,投资领域涉及民生、“三农”、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社会薄弱环节,以这样的投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很好地体现了优化结构、有保有压,让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汤敏:这次危机是百年未遇的大危机,所以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来应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提法也很到位。因为如果这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有可能会再次推高通胀。在此时此刻,着力点应该在财政政策上。
到2010年将投入4万亿资金。
罗云毅:我理解,4万亿资金并不都是中央财政投入,其中既有国家财政,也有地方财政、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投入。此外,还包括一部分银行贷款。至于能够带动多少社会投资,我认为不同项目的带动效应是不一样的。那些能够带来经营性收入的项目,其拉动社会投资的效应大一些,而一些公益性投资项目,其带动效应就小一些。但不管怎么样,国家投入必将从整体上带动社会投资。
所谓国家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是指在经济社会投资都运行正常情况下,如果国家大规模增加投入就可能从资金来源角度对民间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中,企业投资意愿是在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大投入就是为了弥补企业投资的不足,自然不会有什么挤出的问题。另外,国家加大投资也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激励作用。首先,国家加大投资必然需要水泥、钢材等相关产业的支持,也必然带动这些行业企业的发展;其次,十项措施中提到的增值税改革,就是给民间投资的主体——企业减负,从而鼓励、刺激企业投资意愿。
2008年11月10日上午,温家宝部署落实中央政策七项工作:
温家宝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5、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6、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
7、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下面是中央有关部位的具体计划与措施:
包括资金、投向、目标功效
住建部今后3年中央财政投资9000亿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棚户区改造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济适用住房,220多万棚户区改造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全国1000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能源局超2000亿年内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广东阳江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新疆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贵州黔中、江西峡江等水利工程大大增加清洁能源比重,调整能源结构,填补西南地区无炼油厂的空白
民航局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干线和支线机场等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西部新建和改扩建干线机场。明年开工成都、西安、广州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工程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发改委新增1000亿政府投资优先安排符合投向在建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及时启动新开工项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交通部未来5年投资5万亿元公路、航道、港口。重点加快京沪、石家庄至武汉等一批客运专线建设,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史上最大国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机场投资量
水利部新增200亿基础设施建设投向农村、水库、大型灌区50亿农村饮水工程;30亿完善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30亿粮食生产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解决涉及民生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问题。
央行预计今年新增贷款超4万亿1000亿投向重点项目和农副产品收购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供信贷保证
财政部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企业。允许企业抵扣设备增值税,取消进口设备免增值税和外企购国产设备增值退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调至3%企业减负1233亿元。
各地也行动起来:
北京:经济总量将过万亿五大举措拉内需
上海:定出八大项落实十举措
天津:以滨海新区为重点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山东:8000亿元投资项目请金融机构襄助
河北:5889亿元投资项目对接国家新政
浙江:调研中小企业携手共克时艰
重庆:五年内工业投资超万亿
贵州:银行45.9亿支持15家企业
广东:“新十大工程”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针对世界经济形势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将挽救中国不至于像美国那样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也会宏观调控,甚至调控的比我们还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避免经济危机呢?说到底这是一个政治制度的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私人掌握国家命脉。公众对国家放心;而对任何一个私人,哪怕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相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也不放心。
所以,中国应该按照自己的国情行事,加强宏观调控,而不是放松宏观调控,以此增强公众对国家的信誉与公信度,而不是随着世界某些大国那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在经得住世界经济的风吹浪打。才能永远利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强大根源于宏观调控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