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彩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包括: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推动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加强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染和熏陶群众。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社会思潮;引领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述的科学命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对于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和道德上共同进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仍然是长期而复杂的,有时甚至非常尖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当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引导人们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大力推动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有效载体,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各项群众性实践活动都应突出思想教育内涵,贯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3、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是无法避免的,又是必须加以引领的。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甚至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制保障,并且使这项历史性任务贯穿和落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4、加强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染和熏陶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建设性的特征。一个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而是要正确发现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有赖于统治阶级及其代表的建设。当这个价值体系真正进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层面时,必将稳定地影响着价值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领导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个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3]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理论前沿,2007年第21期。
[4]余品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理论的重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5]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6]黄凯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路径依赖和结构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本文载《决策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