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采访他之前,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他的所有报道。很遗憾,我没有发现太多的有价值的文字。这种缺失对于他而言,或许算不上什么,毕竟他已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不管你注意或不注意,他都已经在一个领域留下了他的名字。他有资格不在乎,但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这种缺失反映出的是我们媒体的不负责任。
“封面人物”是《太阳界》杂志所设的一个栏目,在拟定这些人物名单的时候,他的名字首先被提了出来。我们没法不提及他,如果绕开他不提,《太阳界》恐怕要落下“有眼无珠”的骂名了。
“打造文化思想库,记录行业发展史。”是《太阳界》的办刊宗旨,而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历史正是从他开始的。
当我们将他放在那个起点的时候,不仅是在表示对他个人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我们的尊重,不应该是简单地将他的名字以唯我所用的方式复制,而是应该将他的思想以他自己的面目留存下来。
人物
殷志强:风荷十里彻骨香
文/烟子
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他不在,办公室的人说,他可忙了,现在社会活动挺多。我看着照片上的他,或深或浅的格子衬衫,蓝色的西裤或牛仔裤,稀疏的头发,有时在斯帝特指导工作,有时在力诺集团授课,有时在与国际同行交流……很难相信,这是一位七十三岁的长者。
晚上拨通他的手机,原本想这时间人的意志力最薄弱,没想到他还是拒绝了我提出的采访。他拒绝的声音十分绵软,他一直对着电话说:对不起,对不起。仿佛是他做了什么错事一般,他的这种姿态让我事先组织的语句溃不成军。我像一个逃兵那样慌张地放下了电话。
第二天一早,耐心地等时间过了十点,我忐忑地笑言自己就是昨晚那个打搅他的编辑,然后不等他拒绝,便提出了问题。
面对问题,他的反应非常敏锐,言辞之间毫不含糊。当我问到他走过那么多家企业之后,发现太阳能热利用企业在技术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时,他张口就说:“我知道我也不能告诉你呀!”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还透着一股岩石的硬度。于是,我换了一个说法,说到了国家免检制度,他的话匣子才打开。
“对待老百姓要有科学的态度”
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情况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
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目前普遍都存在一个误区,我们知道,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靠选择性吸收涂层,黑色膜,藏蓝,黑里带点蓝,黑里带点紫,黑里带点绿,黑里带点金黄…吸收太阳光多,是比较好的吸收涂层。眼睛见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比太阳光范围小很多,容易走眼。但他却从有的企业那里听到:老百姓喜欢发亮的、浅蓝色的真空管。
这就有点像我们平常所见的情形,买米我们喜欢白的,吃粉条我们喜欢劲道的,买东西我们喜欢便宜的……结果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就不得不勾兑化学添加剂,不得不选用劣质原材料。
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他十分清楚,老百姓喜欢的不一定是对他们有益的,发亮的、浅蓝色的真空管涂层的吸收比大都不符合标准。针对该现象,他曾经呼吁过,但不知为何他的声音一次次地被湮没于企业花样百出的概念炒作中。
“遗憾的是,企业不是针对老百姓的盲区进行科普,而是利用人们科学知识的欠缺去糊弄。国家免检制度固然是取消了,一年约两亿支的真空集热管,国家检测机构有可能检查到每一根真空集热管吗?”
对此,他并不乐观。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你们的事情。我是搞研发的,也关注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一个人跨出了他的领域去做一些不该他做的事情,一定就会犯错误。”
“哪一个我都不看重”
中国真空集热管铝-氮/铝涂层发明人
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清华力诺光电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发明奖获得者
聂荣臻发明创新奖获得者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特等奖获得者
国际太阳能学会维克斯实业成就奖获得者
《太阳能学报》和《太阳能》杂志常务主编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带头人
……
我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总编告诉我一定得把2007年他当选为太阳能热利用“十佳人物”写上,就在我们为搜集他平生的这些荣誉而忙忙碌碌的时候,真正的主角其实一点都不在乎我们多写或少写一样。
“哪一个头衔我都不看重。”他说。
这很有意思。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追求,也是中国对有识之士惯有的礼遇或者说钳制。很多术业有专攻的人当上官之后也因此自废了“武功”。人生的成功,归根结底源自取与舍的智慧,他今天的得,皆因为他昨天的舍。而他所舍去的,正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这里不仅有“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的气度,更有以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学术大师为代表构筑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千金易得,清誉难求。更何况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徜徉在这种氛围里,在所有这些头衔之中,我以为他会格外看重“清华教授”这四个字,他却声称自己今日已不是清华教授。
“十年前我已经退休,现在我的名片上的名字后有一个括号,里面有一个Em,是退休后保留的尊称而已。”一个人的名片会透露出一个人更多的信息,我们不妨去留意一下名片,看看还有谁的名字后像他这样带着一个()。
“职务会随着时间会消失,荣誉会随着时光淡化。”他说不如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这是一个简单率直的人。他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即使是1969年下放到江西农场,到四川分校掏大粪、种菜,喂猪的四、五年间,他也没有走弯路。他用一生的光阴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教学、科研与产业化。
他是幸运的。
他的幸运在于他一直走在自己想去的路上,从学生时代的爱好到成年之后的工作到太阳能事业的成就,他的成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看不出有半点突兀之处的不平整。也许老派的科学工作者都是如此简单吧,他们都有广深的数理化基础,实际的动手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只要国家需要,只要对老百姓有利,他们就甘愿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去填补那个缺口,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他是幸运的。
他的幸运在于他没有止步于获得的一张职称证书、专利证书与一张张发明奖状,他的每一项发明都确确实实改善和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1984年,他成功发明“磁控溅射渐变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使薄膜的太阳吸收比提升到85%以上。正是这一项发明,使得太阳能集热管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国内使用“磁控溅射渐变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这项技术的生产厂家仍占全行业的90%以上;他发明的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器,一平方米集热器,15年寿命,约可产出与3吨煤同样多的热量,这项新技术至今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现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器已在中国集热器市场占有90%的份额,并出口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他是幸运的。
年逾古稀,他仍然行走在路上,从1953年的天津一中走进清华大学,从1970年的川东喂猪场走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1979年的第一支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走到中国2000万平方米的真空管热水器年产量,从中国太阳能利用的起步到世界太阳能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我问他现在正忙一些什么事情,他说不外乎是“智力与体力的事情。一个人无非是根据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选择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拼着老命出去走走”
早在七十年代,组织上让他负责筹建光电子实验室并担任室主任,当教授,带博士生,他自认在光电子领域没有成就,担任这个职务,难免又会影响太阳能利用成果转化工作,于是他谢绝了。
前不久他“拼着老命”去了一趟德国、西班牙,主要想看看人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由于德国和西班牙国内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实行经济补贴政策,西班牙和德国近些年一直走在太阳能发展的前列。
此次的所见所闻,他虽然只用了“看懂了些”四个字概括,但我能够听出这四个字之后他在思考国内如何开展工作。他希望我们的目光不要局限于太阳能光热,更要关注太阳能光电,它是未来供电的主力军。
我想,这就是七十三岁的他为何还如此健朗的原故。尽管多年来他在太阳能光热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他的心胸却始终敞开着。他的眼界和境界使我相信,七十三岁的他已经是其一生精华的浓缩。尽管这一路的风尘稀疏了他头发之上的日月,但这一路的花开花落并未损耗他声音里所蕴涵的激情,反而丰富了他眉目间的神采。
他却说:“我也差不多了。”
周边的朋友有不少住进了医院。他仍然定期去杂志社审稿,肩上同时还担着“太阳能科技组”的担子,注视太阳能生活用热、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政策保障。
他说他会慢慢地将这些担子卸下。再过一些日子,就是他与老伴的金婚纪念日,他给我们发来了两老相伴出去旅游的照片,照片上,岁月风一般的轻柔,一如他们的最初。
后记:
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也将过去,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当我们回顾中国太阳能的历史时,我们应该集体回过头,向那些在荒茫之初为我们“划了一根火柴”点亮路灯的人送去我们的敬意。因为我们自己需要。殷志强,就是这样一位掌灯人。他的技术尽管已经福荫了一个行业,但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相信,这是一位有很多话可说的长者,我希望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能够听到他的声音,他的声音也是这个行业弥足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