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当救市不利于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房地产业的调整和价格的理性回归,土地要素管理的规范化、房地产企业的集约化和房地产开发模式和融资模式的创新这三大趋势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加剧和美国金融危机演变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对楼市的救市要求特别强烈,而市场对中央政府的救市传闻也甚嚣尘上,好像政府对我国房地产的救市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而在房地产业调整未到位时实施救市,从长远发展看不利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救市: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搏弈
事实上,关于房地产的政策搏弈从宏观调控之初就没有停止过。房地产行业是我国这次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随着宏观调控的实施,资金流动性缺口对房地产商形成巨大的冲击。专家估计房企资金缺口在7000亿-10000亿之间。巨大的资金制品为房地产业提供了调整的契机和价格的回归。但调整的过程毕竟是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利益的损失,这一点上,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是一致的,甚至房地产价格的急骤上升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是时,房地产商们的自救就开始了,与其它行业自救不同的是,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的自救行为一开始就是奔向政策的松动和调整。
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称房地产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的现象,下一步就将可能威胁到银行。从7月份开始,伴随着房地产商承受极限的将至,出笼了深圳房贷断供的新闻。新闻称深圳房价持续下跌,许多人发现他们过去买的房子成了负资产,一些房主选择把房子扔给了银行,不再偿还银行的贷款。随后,深圳千亿房贷断供的惊人小道消息在坊间流传,某电视台知名经济栏目播出调查节目,认为深圳房价下跌及楼市缩水,将导致断供潮一触即发
面深圳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对此的调查显示,5月末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只比年初轻微上升了0.04%达0.67%,深圳银行业个人房贷业务目前风险可控。国务院调研小组也赴深圳专程调研深圳房地产市场对于银行风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房地产商的救市杰作,同时也得到了地方政策的同情和理解甚至支持。
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加剧,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再次以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的理由救市,这次的主角却是地方政府。继南京、长沙、宿迁、沈阳、厦门、西安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刺激市场之后,长三角重镇上海、杭州也不约而同对楼市的低迷状态宣告出手,加入救市大军的行列。而市场上关于中央政府将出台国家层面房地产调控新政,并有媒体传闻全国性地产救市方案已上交国务院,全国性房地产救市方案上交国务院正待出台时机。
救市目前已经成为新闻的热点和主流,而且形成一种全面的高压态势,成为房地产行业乃至经济生活和政策的整体主流导向。而10月18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向新浪财经作出的回应:“各地的政府应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纠正,还来得及。当前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正在密切的观察各个城市的政策动向及政策效应,适当的时候会拿出规范的意见。”则成为中央对各地政府的救市行为的肯定和默许。
救市分析:过早救市和不当救市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看看我们的救市措施,各地的救市政策汇总起来主要有:放宽第二套房贷款、减免购房的相关税费、为购房者提供财政补贴、延长还款期限、调高公积金贷款上限、购买商品房可办理户口等一些鼓励购房的政策。在西安等城市还出现减免开发商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发商拿地可以将大地块进行切分,分宗付款、分宗拿证等有助于开发商度过资金难关的“地产救市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的中央的“一揽子”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政策救市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二套房贷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降低首付比例、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等。
上述政策可能会从某种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危机和价格的下跌,但并不能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恰恰相反,过于随意地出台救市政策可能带来更大的恶果,即房地产业报调整周期更长、调整幅度更深、未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首先,房地产政策的调整难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对于各地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普通民众多数表示反对,根据新浪财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近20万网友,84.74%的人反对房地产救市。也有媒体质疑,一些城市的措施已经触及政策“红线”,可能涉及违规。可见,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救市行为并没有得到广大购房者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救市难以拯救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
 我国房地产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价格的上升和交易量的减少,由于交易量的减少而导致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流的困难,造成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缺口加大和资金周转的困难。因此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希望通过“二套房贷”的政策调整,激发具有购买力的家庭买二套房的动力。对开发商的系列政策调整会帮助其放松资金压力,许多面临资金压力的项目会得以开工、延续,避免出现烂尾楼等社会问题。但在房地产需求没有大幅度回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救市行为难以拯救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也就难以拯救房地产企业。据报道,实际情况是,已经出台救市政策的地方的房地产交易量反而更低了。西安市出台系列救市政策之前,每天房屋交易量还有200套左右,新政策出来以后,每天房屋交易量只有150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0月初递交国务院的1-8月份全国房地产交易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交易数据正在逐月呈下降趋势,8月份的数据与6月份同比数据下降厉害,环比数据也有很大变化。可见,对调整政策的出台没有在交易上有所反映,政策效应将大打折扣。
其三,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和回归不可避免
这次的房地产的政策搏弈以及我国房地产企业目前的困境,其根本原因是价格。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想保持已经过高的房地产价格,中央的调控政策则是想促使房地产行业的价格理性回归,普通民众则希望通过价格调整能够买得起房子,同时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暴利行为。但房地产商集体不降价,希望以价格的死抗度过资金的危机,有的地产商扬言死抗三个月就会有政策出台。导致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一年以后,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实质性的下降,甚至还在上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比7月低1.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普通商品房和高档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5%和7.7%,环比分别下降0.1%和0.2%,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1%,环比与上月持平。在价格缺乏理性回归的情况下出台救市政策,无疑进一步推动价格的高企和上涨,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四,房地产救市政策难以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这次救市政策的重要部分仍然是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楼市,具体有:二套房限制性贷款政策有可能取消,首付比例或降到20%,鼓励银行开发贷款等。但经过这一轮房地产信贷政策的调整,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商业银行进入房地产的热情已经在不如前,甚至有可能远离房地产,而对房地产业的政策不稳定性和调控的不确定性也将使银行心有余悸,救市政策能否得到银行的响应还有待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