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区域经济一体化(现阶段主要是RTA和FTA)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呈卷席全球之势,各国纷纷主动或被动地采取“战略性”的一体化政策。然而,本人并不看好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如下原因: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雨声大、雷点小,成效有限。很多协议无疾而终或不了了之,取得较大成效的不多。严格来说,欧洲一体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较大,像东盟之类的则基本没什么成效。欧洲的一体化较特殊,启动时更多的是政治考虑和安全考虑,一体化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但目前一体化的深化确障碍重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诸多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解决,如科技和研发的一体化,服务贸易壁垒的拆除等,说明完全的一体化是非常困难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比较特殊,因为其中美国完全处于主导地位,美国解决“后院”问题还是绰绰有余的,也更多的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对应性策略。美国的一体化策略采取点对点模式,与某个重要地区的重要国家签署协议,难说是考虑多大的经济效益。像非洲的一体化协议基本上不能解决问题,南美和亚洲的也处于相互掣肘和扯皮阶段。第二,目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动机上来看,更多的政治动机而非经济动机。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能解决多边贸易体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多边贸易自由化已经基本解决了容易解决的问题,其边际效应势必越来越小。对于难啃的骨头,多边难以解决的问题,区域也势必难以解决。理论上来看,多边层次的谈判,由于可用以交换的利益范围拓宽,势必较之区域/双边层次的谈判更有利于达成较为实质性的协议。从区域一体化来看,达成的协议其实际的经济效应往往较少,因为核心的利益交换小范围内更难达到。第四,大国之间鲜有成功案例,大多数的协议是在大国与小国之间达成的,这就意味着协议本身的经济意义并不很大,更多的是大国对小国的经济利益让渡,对全球化的自由化难说有什么贡献。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之前落后于他国,现在正在加紧谈判进程,也是有关部门的优先工作重点。从谈判的伙伴来看,以小国较多,而且往往政治和外交考虑多于经济考虑,结果来看也是如此,比如最近与新加坡签署协议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从市场多元化的较多考虑,打开一些新兴市场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但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利益更多的在于大国市场和大国的市场准入。靠区域/双边层次的谈判,中国往往处于劣势,不吃亏就不错了。从中美、中欧双边战略对话来看,更多的是中国在让步,拿到的实际利益不多,这里面当然有中国自身谈判协调机制的问题,但更多的说明,双边层次并非大国之间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的最佳谈判场所。只有在多边,中国才可以联合更多的伙伴从谈判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也是中国必须坚定地支持多哈回合谈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