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引起了各界热烈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金融危机从来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怎么看。就好像人大病了一场,靠自身的免疫力坚持度过,反而对自身有利。但从短期来看,确会产生阵痛。对于中国而言,在危机中的账面损失并不大,但需要进行的反思却是战略性的。事实上,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讨论由来已久,金融危机正是植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依赖的非对称性或称不平衡性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简言之,本次危机是由全球分工体系和资本流动体系所决定的。以中美为例,分工大致为中国负责制造并创造财富,当然这种财富是美元财富,而美国则负责为这种财富“保值”、“增值”。对于中国而言,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管理也是个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国债、机构债,甚至企业债还算不错的投资渠道。如果这些储备留在国内,且不说会加大通胀压力,投向哪儿都会成为问题。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儿,就是金融体系。可以说,对于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对于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中国而言,金融体系的健康与否已经成为中国能否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国内金融体系的旧命题,新反思是,以前把国内积累流向美国的思路越来越被证明是不可靠的。但问题是,不流向美国又能流向哪里?现在是国家把外汇集中起来,如果留在银行体系内也是个问题,因为没人能够对国有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中国的问题在于,由于金融的不发达导致资源分配的畸形,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低技术含量的资本流向股市、房市,背后银行和金融势力的支持才是最大的祸首。可以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否则中国没有出路。以此为方向,则应该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竞争,使资金可以得到有效的分配,流向实业,流向亟待发展的农村和迫切需要升级的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像金融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业归根到底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的,这才是其最大的功能。金融创新、衍生产品之类的在中国,还不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