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


  “中国人”其实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知道的人很少,他就是高行健,主要作品《灵山》。因为得奖人的作品是用法文写作的,并且他得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再有很特别的原因,中国文学还是相当于没有享有诺贝尔的殊荣。

  作家们一定是有“诺贝尔情节”的,一百万美元的优厚奖金是一方面,奖金背后的声名更是作家们梦寐以求的,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相信没有谁会对此无动于衷。可为了功利而屏弃了文学的内涵,一心为诺奖上下求索,为获奖而拼命写作还有何脸面对文学的高贵?

  而更重要的情节来自国人,就像好莱坞电影大奖一样,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走进主流,虽然也有很多文章被翻译成很多文字,但注重语言的中国文学,翻译成其他文字恐怕中是很难理解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学”始终没有登上最高领奖台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到底是标准问题。就比如选美大赛:蓝眼睛,金色头发才能得冠军,那么中国女人无论多美恐怕也只能做绿叶了。

  就像当年的“入世”,奥运会,男足世界杯,中国这一百年实在有着太多的屈辱和期待,期待“天朝上国”的重演,期待“东方大国的崛起”。

   我当然坚信有一天中国文学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化学奖”......但是更多的国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份虚荣,期待有更多感染和激励读者的作品,期待国人能在文学的熏陶下越发自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