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总裁研讨会专题讲师耿启亮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l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
l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组织成长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管理思想“落地”原理。
其中,第二部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分3个章节:
l究竟什么才是企业文化;
l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l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本文属于第二部分,第三章第三节中的第四小节。
1)制度“落地”帮助营造健康的家文化环境
家文化是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有很多组织也都希望能建立起健康的家文化。为此,许多组织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写了相应的宣传标语,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里,首先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家文化中的家指什么?
有人说,家文化,就是希望组织的成员能够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那么,我们组织需要的家意识是哪些呢?
在家里,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想拿多少钱就拿多少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显然,这些并不是组织需要的意识,或者组织提倡的家文化。
于是,又有人说,
l家文化,就是要组织成员把组织的财产当自己家里的财产一样来爱护,要有节约意识;
l家文化,就是要组织成员把自己当成组织的主人,培养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像为自己工作一样为组织工作,提高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l家文化,就是要组织成员把同事当成自己的家人,建立起像亲情一样和谐的组织关系,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整体的执行力。
那么,这些就是家文化么?如果是,又该如何做到呢?
有一家集团型企业,是民营,规模已经达成2000人,固定资产也上亿了。由于他们是一家专业从事公路工程的国家总承包一级资质施工企业,所以,在全国甚至国际各地设立了分公司及项目工地,而总部人员只有80人左右。
如此以来,集团里绝大多数成员常年在外,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3年了都没到过总部一次。而各个项目工地恰恰都是交通不便的地区,不仅地域分布散,而且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于是,整个集团,从上到下,对“家”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视。总部每封过年过节都会派人到部分工地与在外的员工共度佳节。可是,常年在外的成员却越来越孤独。
为此,集团定出了一个个相关的制度,包括连续在外满1年的,允许回家探亲几天,补助等等。但好象作用也并不大。
如何是好?
在外的员工对总部的感觉越来越淡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助。
家文化的建立,似乎并不是建立相关制度那么简单。
这里,我们抛开家文化概念不谈,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员工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因为,这是家文化最大的障碍。
而造成员工孤独感和无助感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制度“落地”,制度的执行效率,换句更直接的话,就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部对工地的支持反应速度。
l在外地的员工,常年看到和接触到的,就是在同一工地的同事,集团其它工地的人,总部的人对他们来讲,半年,甚至1年,两年都没接触过,在人的感情上就完全成为陌生人;于是,自然而然的,外地员工就不可能感受到总部对他们的支持和后盾作用;
l外地员工需要向总部做相关汇报或者申请的时候,由于人员交通成本过高,造成流程周期过长,一个申请可能1个月,半年都下不来,这样对于外地员工来讲,很难感受到真正的支持和指导,久而久之,在思想和心理上就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在这种情况下,家文化从何谈起。
这显然是个典型的信息问题。
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将现实的办公环境转变成虚拟的网络环境,从而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仅让全球各地的员工都能轻易的了解到集团各个地方,各个方面最新的信息,能让全球各地的员工彼此畅通的交流,从而无形中拉近彼此心理的距离,而且,通过制度“落地”,大大缩短流程周期,原来半年下不来的审批,现在半天甚至几分钟就能跨越万水千山得以实现,大大增强现实中总部对地方的支持响应速度,从而增加总部对外地员工支持后盾的后重感。如此,孤独感和无助感自然就失去了存活的空间。无形中,家文化自然形成。这就是制度“落地”本身营造出来的健康的家文化。
利用现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用信息的手段解决信息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这里,我们不再去探讨如何解决这个信息问题本身,而是把思想更多的放在现实中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上。
刚才我们举的案例是个真实的案例,但却是个特殊的案例,在家文化建设上有很多特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极端。那么,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会不会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呢?原因是不是一样呢?
在讲制度“落地”的时候,我们提到过一个例子,当我们的员工提交一个申请之后,就会感到“石沉大海”,虽然这个申请对于组织来讲,并不一定是个多么大的事情,但对于这个员工来讲,却是件“大事”。于是,这个申请就会很大程度上引导他心理的关注点。可是,申请一旦递交,现在在哪位领导手里,员工很难知道;就算知道,员工也不一定敢去找这个领导;就算敢找,员工也不一定能够找到这个领导,因为领导都是很忙的。这样,一个组织的“小事”,越来越变成一个员工的“大事”。半天、一天、一个星期,很可能这段时间,我们的这个员工心理都是烦躁的,很难想象这段时间他的心情和执行力。而如何这是组织的一种环境,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员工这种本来短暂的、偶发性的“烦躁证”,就很可能逐渐转变成“孤独感”和“无助感”,又谈何家文化?
这就是制度“落地”本身对营造文化环境的作用。
下一篇: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21:组织成员的责任心与信誉度
耿启亮的博客:http://gengqiliang.blog.sohu.com
用友致远:http://www.seeyon.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MSN:[email protected]
QQ:243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