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石


      儒学是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石

很荣幸受邀参加中国民族企业软实力打造专家论坛,虽然子贡学院地处楚天大地偏僻一隅,但今天到来者皆鸿学大儒,我是带着惶恐之心来聆听教诲的。

子贡是儒商的鼻祖,但近现代商业管理和经营的研究首先发轫于西方,他们建立了与经济学分门别类的商学院。

管理学是从经济学中划出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侧重研究和关注人在经济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学发源、成长、成熟于西方,其经济基础是工业大生产,其思想基础是古典经济,现代经济学,其文化基础是西方哲学与基督教文明。

中国的管理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并在中国推广和普及,中国的管理学者几乎很少有原创性的著作与理论,绝大部分都在注解西学经典和观念,所以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大师。

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体制及企业产权关系与治理结构有关,没有这样的基础,建立一门学科可谓天方夜谈,这怪不得学者们,但他们的确也没有去独立思考,特别是主动放弃了探索一门学科建立的思想基础。

一句话,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学,既缺乏经济基础,也没有社会和政治基础,但我们有文化基础,深厚精博!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管理学被认为是完全的西学,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管理体系几乎全盘西化。

管理学的全盘西化的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建立了管理体系(思想、方法、评估、控制),这是管理学科学性的一面,作为一门学科,它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经济的,具有普遍性,缺点是劳资、政企、、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消费者矛盾与冲突越来越对立,同时企业周期却越来越短。

这是管理艺术性的一面,管理必须为实践服务,实践不畅的重要原因是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经济间等量关系不同,比如一个数据模型必须建立等量关系正确、采集数据基本真实在两个前提之上,而中国这两点与西方的模型无法匹配。

因此,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并不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和万能钥匙。

对此,中国学者与企业家都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管理之路。有些专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学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和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中国既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也没有经过资本主义,所以中国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学。

这一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然。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组织,组织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组织存在是因为有目标,目标实现的唯一手段就是管理, 从这一点看,任何国家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体系,中国更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学。

 

而今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国际经济、管理交流越来越频繁,参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建立适合中国企业、中国文化的管理学不仅必要而且急迫。

令人欣慰的是现今的中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基础总算是有了,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已经具备。

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之上的,特别是该国的文化,必须能撑起一个管理思想所必需的内涵和广度。比较成功的是日本的管理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能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文化?

这个我们有自信,关键是如何提炼和怎样提炼。

现在中国的一些尝试都是失败的,比如中国式管理,古典式管理等,失败原因往往是他们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缺乏兼容并包的精神,把管理学搞成了心学与玄学,甚至是厚黑学。

现在我们正在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希望在座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能融入进来,让我们共同求索。

2008 -1-18在中国民族企业打造软实力专家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