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比诸葛亮更高明的智者-贾诩


后汉三国时,战乱频仍,群雄纷起,是个盛产贤臣良将的时期,三国首领麾下各聚集了一批文武人才。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智慧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而说到曹操后期的大谋士贾诩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贾诩这个名声不那么显赫的“无声手枪”才真正称得上智者,一生中几乎算无遗策,不但帮助曹操成就大业,而且善于处理各种矛盾,为曹氏两代倚重,终生受宠,子贵孙荣。贾诩经几次“跳槽”,最后保了曹操。当时曹操手下谋臣如云,良将如雨,人才济济,贾诩的排位并不突出,但却屡出奇谋,偶露“峥嵘”,显示出“无声手枪”的威力,有人将其比做为刘邦六出奇谋的陈平,其实并不为过。

    贾诩宇文和,性格内向,老成持重,智谋超群但从不轻易显露,因此小时候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但善于识人的汉阳阎忠惊异他的行为,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谋略。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与几十人都被强盗捉住。贾诩急中生智说:“我是段公外孙,你们别害我,我家必多用金银来赎我。”当时太尉段颎威震大西北,贾诩抬出段氏,强盗果然不敢加害,还与他结盟并送他许多礼物,而其余人都被强盗杀死。其实他根本不认识段氏,即此看出他的智谋。

  贾诩先保董卓,后投张绣,张绣以长辈之礼待之。贾诩让张绣与刘表连和。有一次曹操带兵征讨张绣,未分胜败忽然退兵。张绣要追杀曹兵,贾诩劝阻张绣说:你不要追,追必败。而张绣认为机不可失,不听贾诩劝阻,进兵交战,大败而还。此时贾诩对张绣说:你再带兵追上去,一战必胜”。张绣已经没有了斗志,急忙说: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道:“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此时已对贾诩的智谋深信不疑,于是重整部队去追曹兵,果然大获全胜。张绣不明白其中道理,于是问贾诩:“我第一次以精兵追退军,你说必败;第二次以败卒击胜兵,你说必胜。事实都如你所料,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道:“道理很简单,将军虽善用兵,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兵未败而退,一定是后方出了急事。但曹操颇能用兵,退兵时必亲自率精兵断后;追兵虽精,但还是敌不过曹操,故知必败。等到打退追兵,曹操必不再防备,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张绣五体投地。

    后来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袁绍遣人招张绣,并与贾诩书信以交。当时袁强曹弱,无人看好曹操,张绣想要应允,但贾诩断然拒绝,并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建议率众归降曹操。曹操见了贾诩大喜,封贾诩为执金吾,都亭侯,冀州牧,参赞军机。贾诩为曹操设计道:“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曹操深服其智,于是出奇兵围击袁绍三十余里营,一举击破之。袁绍军全线溃败,曹操以七万兵马,完胜袁绍八十万大军,贾诩功不可没。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听贾诩忠言,终于大败而归。后来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曹操采用贾诩的反间计瓦解了韩、马联盟,彻底平定了大西北。

  在曹操选择接班人时,他的儿子中有竞争实力的是长子曹丕与三子曹植。双方都千方百计召揽人才,表现自己。当时曹操深受聪明伶俐,在文才上远胜曹丕的曹植,曹丕落在下风。曹丕求计于贾诩。贾诩为其制定了扬长避短,以拙制巧之计。他对曹丕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深服贾诩,因此处处以忠厚老实的面目出现,每当曹操出征时,曹植都要用华丽的文章送行,而曹丕只是默默流泪,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样子,最终赢得了曹操好感。当曹操以接班人的问题问到贾诩时,贾诩又巧妙地帮助了曹丕,使其顺利继承了王位。

    贾诩是后来投奔曹操的谋士,不是曹操旧臣,而策谋深长,害怕别人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公论他为天下第一智者。到曹丕即位,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其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一门三侯一驸马,可见曹丕对贾诩的器重。贾诩七十七岁寿终正寝,长子贾穆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