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物体(宇宙)生命形式的一般原理


第十四章 物体(宇宙)生命形式的一般原理

世界从量子到宇宙之间分为无限个层次,每个层次及其中的物体都是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其中宇宙是我们目前认为的最高级载体。但根据宇宙的大同性,所有的物体包括宇宙在内都应有同样的生命运动原理,原因是整个宇宙来自共同的母体空无或能量“O”态点。这些运动原理中的虚物质规律大体上分为三个等级T1,其中总规律是能量“O”态点到宇宙大爆炸期间就存在而不失效的法则。

   《虚物质论》第一章论述了宇宙起源及其五构素说,第二章阐述虚物质概念,第三、四二章论述同消费体系运行密切相关的虚物质规律与性能,第五章专论了方向不变原理,第六章专论层次结构论。正是这些支持了物体生命运动的一般形式。本章继宇宙五构素、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层次结构论以及现代宇观、微观物理学等研究成果,再补充些原理,并据此以宇宙为例,对物体的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即生命运行的一般性从哲学上进行概述。总之,以上第一至第八章研讨了广义物质与消费体系、五构素、物体存在法则三大内容,本章则讨论受这三大内容支配的物体作生命运动时,所表现形式的一般性。进而在第十章讨论三大消费运动律,第十一章补充生发规律,第十二章提出修正物体作消费运动的计消市产模式。

§01消费运动律T2是生命运动的最一般原理

根据宇宙大同性特征,宇宙消费运动定律等基本原理同物体的消费运动律、基本原理应是相关联或类似的。当消费运动定律发生在宇宙中时,则称为宇宙消费运动定律;作用于物体时,则称为物体消费运动定律。三大消费运动律同四大社会经济运行律一起构成531理论中的五大律。

作为宇宙消费运动律,包括循环相生相克、“O”态平衡打破建立、规范公私关系的无为有无三个子律。第一定律描述了宇宙按时间变化的生生息息无穷循环的一个个生命周期,里面包含着一层又一层的生命片段T3,生命片段间连接遵循循环相生相克律;第二定律描述了这个按时间变化的生生息息和相生相克闭链中以人类为参照系的一个起始环节:即能量“O”态点在空间中的打破与建立;第三定律指出了宇宙中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无为而治有为而理。上述三大消费运动子律表明,我们不仅要研究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还要研究空间层次中物体间的公私关系,更要研究制约宇宙初始状态(如能量“O”态点)的规律。

一、消费运动第一定律

消费运动第一律叫做循环相生相克律,其内容为一链一式一则,即宇宙或物体循环相生相克链、生命运动总形式、生命运动总原则。

(一)循环相生相克闭环链

 见图9-1宇宙生命运动轨迹模型,整个实心椭圆表达的是相生相克链。图中椭圆闭环无始无终、光滑平整,放大时好比宇宙冷却膨胀,收缩时好比黑洞湮灭而趋于微观量子;每个物体的生命周期都可看作成一个椭圆闭环链,环链相扣构成了空间上的高低级载体、时间上的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高低级载体一代又一代地构成相生相克生态社会链,链环相扣直到构成图9-1式的宇宙相生相克闭环链。动能势能切换临界面将相生相克链分割为激活生命的以动力为主的生命阳界和抑制自由的以引力为主的黑洞阴界。胀缩拐线将相生相克链分为有机生命存在为主特征的冷胀相和以有机生命逐渐消亡为特征的热缩相。整个闭环链分为四个期二个点,四个期为暴胀期、动力生命期、引力生命期、黑洞期;二个点为能量爆发时空零点、动力极大当量最大点。这样一个闭环相生相克链不仅可用来描述宇宙的生命周期即从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五构素到生命体产生返回到黑洞到能量到空无,而且同样可描述任何物种或一个物体从产生到生存到发展到灭亡到转换成任何形式的生命周期。组成高级载体的一个低级单元就是一个相生相克环,而一个物体的生命周期相对于组成其之所有低级单元来说,就是一条相生相克链。

(二)总形式

从图9-1不难分析出,宇宙生命运动轨迹基本分为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存在形式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于能量暴发时空零点、暴胀期、动力极大能量最大点、黑洞期、能量暴发时空零点,合称为物体生命运动周期。由于这个周期反映了一切物体(包括宇宙)的时空变化轨迹,故称这为物体运动总形式。显然这个总形式是指在相生相克总链中单个物体自身运动的封闭链,不管大链小链,一个环链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同层次物体的封闭链关系为:同级链相扣而小链扣接成大链,每接入一个小链则大链扩张一节,每截出一个小链则大链收缩一节。所以图9-1实心椭圆放大后,看到的就是一环扣一环的闭环链。

(三)总原则

这主要是指在相生相克的消费运动中,所有物体运动应遵守的物物、物能、能能等间转化与守恒及生态平衡互为食物链的原则。显然,这是所有物体运动普遍遵循的原则,称之为总原则。

二、消费运动第二定律

消费运动第二律叫做“O”态体打破建立律,其中的“O”即平衡体、参照系、基准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零”,是对称意义上的诸方面正、反物质的集合体。物体生命周期实质上就是“O”态平衡体的打破与建立之无限往复循环,循环相生相克链是发生在实现消费体系轨迹上的,由无穷个物体在无穷个时空点之“O”态打破、建立构成的更大物体生命周期。如人类胎胚一形成就意味着某时某地一个新“O”态建立,而人生的终结意味着某时某地现“O”态打破,其间时刻都在新陈代谢,在进行着小规模的“O”态打破建立。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则必然是由无限个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组成的。其中遍布分分合合、离散团圆的悲喜剧正是“O”态打破建立律的写照。

“空中有、有中空”是“O”态打破建立律的形象词,即破“有”成“空”而立“空”自然成“有”。如宇宙五构素本为无中生有,又在有中趋无。这符合“O”态平衡体的打破与建立运动定律。谁都知道生死循环是常理,依此就不难理解五构素物体任一存在形式即生命物体都是从空无中产生的,经过生命消费运动周期又从存在中消亡。按照现代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爆炸说,现在的世界从空穴“极点”爆炸膨胀而来,未来浩瀚茫茫宇宙又终归要在黑洞中湮灭,进而趋于空无。事物个体都从某个时空点走来,经无限扩张到极点又沿着下坡路在一定的时空点消失。如目前仍无人知道自己从何时何地进入父母体,又在何时何地从五构素扩张上升为精神膨胀而最后消亡。按照本部第六章层次结构论,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就是空中私、私中空,即私是实体而公相对为空壳,私体生存在时空中一定的空壳点上而后才有公体。

三、消费运动第三定律

消费运动第三律叫做无为有为律。在处理自身同环境的关系或说公私关系时,应遵循“无为而治、有为而理”是对消费运动第三律的简洁描述,即能力不够时则避害,力所能及时则为之。如人类既能把握自己又不能完全把握自己;既要围绕自身消费体系作方向运动,又要服从宇宙控制、顾全大局。只有遵循宇宙物质规律,努力苦练内功捕捉各种契机,才有成功的机会正是“无为有为”律的普遍反映。

为什么消费运动既无为又有为呢?因为层次结构决定了物体以公私二种形式存在并使得物体能力有限,则某物体无论层次多高都有比其更高级的载体,无论其能力有多大都得服从比其高级的诸层次载体之虚物质的控制或受制于周围载体虚物质的影响。这种高层次载体(物体)对低层次载体的影响、制约关系就是有为而理,但低层次载体受制于高层次载体,适应社会环境都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使得一切都将发生、一切都将过去,不管你怎样费尽心机、如何动作,信不信上帝,宇宙总在调控着一切。就某层次的物体本身来说,其运动是有动机或方向的,即物体自身虚物质决定了自己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动则有所为、静则无所为,所以切莫悲观消极,要依靠自身力量影响上层载体的约束,改变自己的命运。无为与有为的结合表现为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即物体生命消费运动轨迹由无为有为构成。无为反映了生命运动的必然性、大尺度性与可预测性,有为反映了实现消费体系之具体操作中复杂变幻、量子本性与不可捉摸性。

无为而治的原因在于下层载体难以感知上层虚物质,在于我们认识改造世界能力有限以及在时空中扩张活动的渐进性。随着我们能力的提高,无为不断转变为有为。有为而理正是我们努力探索虚物质、极力发展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高速扩张活动的时空范畴等,为实现理想、将无为而治转化为有为而理的奋斗。如果我们不求进取,则有为又会转变为无为。

四、三大消费运动律

    三大消费运动子律彼此间连贯相通、密不可分,共同反映了物体在实现消费体系过程中的片段、周期和处理公私关系所遵循的原则。因而消费运动三大子律统称为531理论中的三大消费运动律。

                              S(空间)  胀缩拐线

              冷胀相                            热缩相

动力极大当量最大点

                     

              动力生命期                        引力生命期

 

       生命阳界                                  

动能为主                                 势能为主

                                               引力动力分散相

    动能势能切换临界面                      

                                                                                        

                                                       

   黑洞阴界  暴胀期                     黑洞期 引力动力集中相         

t(时间)                                                                                        

                                               

                          能量暴发时空零点

动力极大当量最大点的空间最大五构素当量值也最大,相当人之中壮年期。该点动力大到几近极点,而五构素最大即质量达到最大点,从而使得引力与动力从平衡点走向引力生命期。“→”是指东西南北方面;“   ”是指具体的局部区域。

         9-1 宇宙(物体)生命运动轨迹模型

循环相生相克律说的是一个由参与构成循环链之诸种物体(即所有能量、物质的形式),分别在不同的时空点连接而成的闭环回路;整个回路中所有物体的消费运动表现为互为大尺度因果而微观量子测不准[T]式的互为转化关系之一般原理。“O”态点的打破与建立律反映的是相生相克闭环回路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时空点上的物体运动状况,即无中生有、神出鬼没的量子效应、能量“O”态点的消失与爆破、宇宙及其中的能量与物质、物质存在形式(物体)间的转换原理等。可见,运动第二律是关于第一律中局部事物运动律,如比珍珠项链与珍珠个粒的关系。二个定律的合成作用是事物一代又一代相传,五彩缤纷、生生不息而起始相连。因整个循环相生相克链表现在宇宙层次结构中,于是所有物体都是以公、私二种形式存在的。所以物体相生相克运动就是普遍的公私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就是高低级载体间无为有为矛盾运动。

§02物体与“O”态平衡原理

    存在就是“O”态平衡体的建立和量变渐进过程;不存在就是“O”态平衡体的打破和质变瞬间。物体是五构素存在形式,因而广义地说,物体就是五构素组成的“O”态平衡体,物体运动衍生的事件就是“O”态平衡事,体现了五构素种种特征。平衡是力效应的表现,可用质量、力热、方向、时空等五构素作出描述,由三大消费运动子律支持。

一、宇宙及其中各级载体都是“O”态平衡体

宇宙按层次结构布局,个体构成集体,零配件组装成机器,私体合成公体……,其实质是小“O”态体集合成大“O”态体。因而可以想象,从粒子到宇宙的诸层次都是“O”态平衡体,不是静态平衡个体就是动态平衡体。

从“空无”中来的“O”态点是能量“混沌”,虽无物质态却孕育着作用、规律,可以激发。不仅“空无”、能量“O”态点等为“O”态平衡体,由能量产生的五构素及一切特征、规律等都应是“O”态平衡事。循环相生相克也好、后面将论述的热胀冷缩也好,正反物质碰撞、事件形成、物体产生也好,……包括黑洞理论在内都符合“O”态或“零”态平衡原理。

“O”不一定是真无但包括空无,主要是一个平衡态符号,也可以说是参照系、水平线(面)、基准点等等。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都是“O”态平衡体,就在于“O”态与打破建立律紧密相随。“O”态打破分解出小“O”,小“O”建立成大“O”。平衡体就是“O”,不是“O”态的只能是打破、建立二个过程。正因为事物消费运动总是表现为“O”态的不断被打破撕裂成正、负二种物质、公母二种物体,好坏二种事件以及各种复杂的对立、统一范畴,又不断建立新的“O”态平衡体,因而“O”平衡总是动态的。如人类改造自然实现消费的过程就是欲望需求与物资供应的平衡、调整,而地震自然现象就是在地球内部诸种力作用下建立新平衡的调整。生命的产生与灭亡、建筑物的拆建……等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O”态打破建立之事实。

物质是锁闭的能量,物质会在释放能量的爆炸中消失。反之,如将能量集成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物质。这是物质“O”态与能量“O”态间所进行的建立与打破双向转换。

正、反粒子瞬间迭加成“O”态平衡体说明,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虚、实物质相遇而成的平衡体,而虚、实物质原先的各自存在形式则湮灭。化学反应是最典型的“O”态打破与建立动态平衡,如2H2+O2=2H2O,式中反应前后的H2OH2O都是稳定的平衡“O”态。

物体呈“+”性和“-”性并非说物体纯阳性或纯阴性,这正如并非女性才有雌性激素男性才有雄性激素一样。其实男性女性的形成只差那一点点偏值,是阴是阳就看你在“Y字路口”的选择那一瞬时了。这是因为阴性、阳性物体也都是具“+-”对称性的平衡“O”态体,照此下去,任何一个物体均可无限地对分出Uf×(1/2)n的平衡粒子(其中Uf为被分割的原始平衡体之五构素能量当量),只不过分割出的新平衡“O”态体具体的“+-”性不同,从而表达出迥然不同的性质。

二、PCT对称等与“O”态平衡原理

因“O”态标志着基准、参照系、平衡体、对称……,故所谓“O”态平衡原理是指依靠宇宙的对称特性,如阴、阳,公、母,虚、实,正、反,公、私,左、右、前、后……,使包括宇宙在内的一切物体形式都从正、反二方面作热力碰撞或化学反应并湮灭旧体“O”态产生新体“O”态。

PCT是指空间、电荷、时间三方面的宇宙对称。有了这些对称,物体才可一分二、二分四……;相反,五花八门的粒子才可以通过中和反应集结成各种平衡体。这是“O”态平衡的PCT对称之理。

广义的“O”态平衡原理是指在守恒于空无T4或守恒于某个“O”态平衡体等情况下,不同事物不同层次状态、不同时空、不同特征间的五构素的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到物能转化守恒律、“O”态平衡的建立打破律、中和反应律等。

正反物体相遇时湮灭的含意有三个:一是原正态负态物体碰撞转化为无质量无形状……的能量。二是原正、负态物体碰撞或重组成新的物体,这至少在大物体中如地球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负电荷;加热使金属细丝变红而以热能辐射出电子,质子、电子在高速度下碰撞能找到夸克……。这里地球是个正、负电荷统一于一体的平衡“O”态体,而金属细丝又可分解出正、负粒子对。三是规律、理论、事件、矛盾等对称双方碰撞或发生中和反应后化为驱动事物发展的力量。如以531理论处理问题基础论点,则社会的经济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社会得以进化。

总结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可得出:①“O”态平衡原理为“O”态平衡的打破与建立呈动态双向进行,即空无Û正负能量Û正负物质粒子Û正负物体、事件、范畴。动态平衡贯穿着物体整个寿命,是“产生到灭亡”之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矛盾运动综合反映,主要包括产生、新陈代谢、灭亡三种形式。②所谓正、负是指五构素所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呈对称性,对称双方可合为一体亦可分开。正负并非绝对纯正纯负的概念,正体中有负、负体中有正。

O”态平衡原理犹如同归于尽,往往使得真空“O”态出现,如绝对值等量的正、负二个值迭加为0,正反粒子碰撞而湮灭……。“O”态本质上系“可无可有,可小可大”的概念,是新的平衡体形成,是一种基准或参照系。如在异性相吸的作用力下,男性女性结合成一个生理平衡、繁衍后代的平衡“O”态体——家庭;又如正、反二个以上集团势力对峙而相互监督、制约可形成一个稳定相安的“O”态社会体……。这些家庭、集团均是可小可大的。反过来,正所谓无中生有即作为真空的“O”,当受到外界巨大引力或电磁力等的干扰会逸出正值、负值,或将“O”撕裂成一半负体一半正体。如某一集团的解体,如果只看到解体效果而未看见解体前的集团“O”态体,则人们容易接受“无中生有”;又如事件的“无宗生有”常伴随着物能“O”态的打破与建立而出现,如不与事前迹象联系起来是很好理解的。物体的无中生有也好,事件的无宗生有也好,它们都是宏观世界中的客观实在(微观量子世界不存在客观实在概念)。之所以区分出“无”与“有”,主要是相对我们的感知而言,我们感知到了就是“有”,未感知到就是“无”,所以可无可有。对量子神出鬼没、虚物质存在等,因我们未曾感知到就是无,而对量子构成的宏观物体与虚物质之方向不变效应等的清楚感知就是有。

§03有关物体运动的其它一些基本原理

以上简介了事物生生灭灭,宇宙从空无中来最终又灰飞烟灭的循环相生相克律;并特地以循环相生相克链上的能量“O”态点为例,简介了“O”态点平衡原理。其实,在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时空点还表现为遵循一些基本运动定律或反复着几种在一定范围内固定不变的原理。下面就简介这样一些规律或原理性的东西,它们不外乎表现在二个时代。一是宇宙起源于能量量子“O”态,在能量“O”态时,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代表的规律、理论也统一于能量“O”态;二是宇宙五构素时代,物体以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值”并以结构方式形成诸层次载体(物体),其运动遵循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一、热胀冷缩与黑洞理论

热胀冷缩是妇儒旨知的自然现象,孰不知这个宏观现象是“黑洞”原理的缩影!为什么这样说呢?热胀冷缩也好、黑洞也好,二者都是基于高温辐射(阀值温度即辐射温度=MC2/玻尔兹曼常数)、引力吞噬之运作原理的。物体的结合能无不与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引力等相关,而热胀动能无不与温度、电磁斥力相关;黑洞主要就是温度与质量(引力)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即黑洞由坍缩而成,而引起坍缩的力是与物体热动力相反的作用力,如与物体自身质量相关的引力、外加予物体的压力或电磁力等。

为什么在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之前我们感知不到引力的存在呢?根据万有引力公式,二个物体质量相差悬殊而二者间以微小距离变化,则引力对小物体效应也就基本不变。如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因离地表的距离太小了,质量又渺小而对引力(地球对人的引力取决于地球质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效应感觉习以为常,从而对其存在熟视无睹。在一定引力下,当物体自身处于高能态、或吸收外界辐射粒子或因环境温度升高致其构成粒子的高温运动之总能量大于坍缩引力和外界压力时,则物体膨胀、向外界辐射能量;反之,在自身燃烧(因为燃烧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普遍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直到烧尽的时候、或其构成粒子的低温运动总能量小于坍缩引力和外界压力时,则物体坍缩以致只能捕捉、吞噬外界运动能量较小、质量较轻的物质。在这两个相反过程中,前者相当于气体热胀而气球被鼓起的过程,而后者相当于气体压缩固化而气球塌缩的过程。辐射量与吞噬量或相当或不等,在相当时即平衡态;在辐射量≥吞噬量时为活体;辐射量<吞噬量时为黑体。显然,黑洞并非真黑,在吞噬物体的同时也有辐射,是吞噬与辐射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因为温度在0OK以上的物体均有辐射,只不过黑洞多是因失去高能运动活力而以引力吞噬外界物质为主的平衡体。在宏观世界中,除感觉到地球对人的引力(现世界跳高冠军也跳不过3的事实是人人皆知的)外,其它物体(如蚂蚁)因质量较小而使人难以感知到它的引力存在,因而难以建立黑洞概念,但不能因此就无视普通物体的黑洞性质。仔细想起来,我们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以吸收为主、高吞噬与高辐射平衡、以衰减辐射为主三个不同阶段的黑洞状况在时空上的组合。这三种状态就是物体生命周期的三个特征,推及到一切物体它们都具有这三个特征的生命周期。

黑洞或宇宙大爆炸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常见的。如风分十二个等级之多,而每一次暴风的生命周期基本是空气的挤压、坍缩、形成台风或龙卷风式的爆发、旋转、消退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同宇宙或黑洞一样,遵循物体生命运动周期的三个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除热胀冷缩外还有热缩冷胀现象,如水在040C反而体积增大。因它没有质量上的增加,反而因体积的膨胀而密度减小,虽然体积变大但质量不变、温度降低、辐射减少,显然不会影响热辐射与引力吞噬的关系,不具备黑洞的吞噬物质的特征。又如宇宙相生相克链上存在冷胀相和热缩相,见图9-1

另引力也有多种形式,如同百慕达三角(磁场)吞噬飞机、轮船等,其与黑洞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引力形式不同而已。

热胀冷缩与黑洞理论是循环相生相克链上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个普遍原理。因为消费运动就是由消费个体能力大小决定的吞噬与辐射之比值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陈代谢。

二、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是至今物理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从哲学上谈谈二者的统一性。

(一)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于对宇宙的研究

方向不变原理是从大尺度出发的,大尺度主要是相对论研究范畴;而方向不断变化是同量子测不准原理一致的。不变由变化构成说明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于对宇宙的全面研究上,即相对论研究大尺度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界。

时空的相对性和量子的测不准性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于对宇宙进行研究的关键,因为宇宙具相对性和绝对性特征。相对性是相对论的基础,表明世界在大尺度上只要设定参照系就是可知的,人类可按规律参与调控物体运动;而绝对性是量子论的基础,表明量子世界因绝对自由是不可测的,人类为自由奋斗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落实。只有自由而无相对,则宇宙将混乱不堪、无的放矢而因内耗抵消;只有相对而无自由,宇宙将是一坛死水、循规蹈矩、沾沾自喜而胸无大志,难有大动作。

相对论破除了绝对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把全部时间都说成是象空间一样的存在,有条件时我们可以穿过时光隧道追赶未来和访问流逝的时光。牛顿定律结束了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而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概念。发展到广义相对论时,空间、时间变成了动力量,即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会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结构变化会影响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

量子论涉及的是原子(原子核大小只有1厘米的万亿分之1)及亚原子物质粒子且接近光速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位置与运动速度二者不可能同时测准。位置与空间相关而速度与时间相关,二者的测不准就是时空的测不准。测不准使得量子物理学掌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不存在所谓的“客观实在”,因而观察者在形成物理实在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似乎是支持精神作用的唯心论。

实际上,物体包括精神都是由虚物质决定的大尺度方向不变和量子自由波动构成的。研究物体结构与波动必然要引入相对论与量子论,所以关于任一物体的学问都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二)宇宙及物体具量子特性表明相对论同量子论的交错点在于波粒二象性

根据宇宙层次结构论与“公私”关系,物质存在形式除了个体就是公体。而且从广义上说,公体也是个体,因而公体是相对的,个体是绝对的。所有物体均具相对独立性,其中量子是基本的个体。而且发展私有规律支持物质以粒子方式存在。在有限的质量、温压等宏观条件下,物体间因引力作用按一定的轨迹以一定的动能速度运行,即某一规模的粒子或个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能量,在时空中运动呈连续脉冲跳动式轨迹。这种物质与力交相作用形成的波、粒现象是普遍的。如宇观中的星球是一个一个的、大点而已;宏观中的沙石、动植物等也是一个一个的,一般大而已;微观中原子、质子、电子、光子都是一粒一粒的,称做量子。总之,它们都有“量子”特征,只不过是宇观粒子、宏观粒子,但不完全同微观粒子;宇宙与宏观粒子运动遵循相对论和牛顿定律而不完全遵守量子力学定律。广义上说,无论宇观、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在时空中运动轨迹呈连续波动性,因为人与地球间、电子与原子核间实际上都是大小粒子、个体等在有限引力条件下的有轨波动。

(三)物体结构的消失使量子论与相对论失效

在正常的平衡状态下,地球对个人、原子核对电子间都不存在无限引力,即所有物体都不在极限状况。所以人不可能掉入地心中去,电子不可能落入原子核中去。但在引力或温压无穷大时,或粒子波动轨迹间失去平衡时,宇观、宏观、微观世界中的物体会出现零距离,光速极其慢而相对论失效;微观世界的微粒子亦不例外,一个个能量层轨道会被摧毁,量子力学原理失效,物质规律坍崩趋势于能量“O”态点。

(四)物能经中和反应成空无

在引力作用下尤其是在无限引力作用下,能量、物体、事件、规律面临土崩瓦解式变化,并越来越靠拢并最后趋于零距离。宇宙对称性所具有的“+-”二类物质、能量和正反事件等将依中和反应式“O”态平衡原理湮灭而成能量或空无。

实际上,波、粒、力热现象是物能的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而且个体具绝对性,公体形式的无限扩大就是单一个体的出现。单一个体的结局是“O”态点,在中和反应作用下就会成“空无”,则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规律理论,随着“O”态点转变成空无也由统一到失效。

(五)从纯能量或空无时代看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见图9-1,按照循环相生相克律分析宇宙的演化周期。现取能量“O”态点为参照系,见图9-2,则黑洞阴界演化过程为:宇宙收缩→黑洞理论→撕毁轨道摧毁结构→“+-”物质粒子碰撞湮灭形成“O”态→纯能量时代→正负能量碰撞湮灭→空无→能量“O”态点→宇宙大爆炸。这种大尺度宇宙趋向于量子,量子趋向于空无的过程就是相对论趋向于量子论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再统一并最终失效的过程。下面分五步简述黑洞阴界的演化。

宇宙收缩成超黑洞 因为宇宙中灰尘、碎片、黑洞、白矮星、中子星等随着质量、引力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被拉拢。根据印度科学家强德拉塞卡极限,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的冷恒星不能支持自身抵抗自身引力。事实上,天体或星球的质量多数都是太阳的倍数,因而黑洞理论充分有效且时空中所有物质、事件逐级分层次集中起来并最终实现全宇宙的大会师——超黑洞出现。

撕毁轨道 电子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交变磁场作用下,脱离原围绕的原子核轨道而汇集成电流。电流的形成显示在无穷引力作用下,电子似乎有可能坍缩进入“奇点”。其它量子也类似电子。  

◇事物对称中和反应 在物质、事件集中起来后,随着时空的收缩,密度、引力越来越大而几近无穷,进而压迫时空进一步收缩。单从黑洞理论或引力来推断宇宙坍缩成奇点是不能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因随着五构素的收缩于一点,则广义物质、力热、事件、精神、规律、理论、温压……等特征都统一于一点,似乎在这点的质量、压力、温度、密度将出现无穷。而实际上按照中和反应,“+-”物质、事件碰撞湮灭成能量,同时少部分能量又分解出新的“+-”粒子。如此反复无穷地运行,最终将九九归一于能量“O”态而不会随空间收缩出现我们想象的密度、温压等猛增的“奇点”事件发生。

能量对称中和反应 宇宙时空中的所有物质、事件在引力作用下坍缩集中,又在中和反应中统一于能量“O”态,再继续中和反应将正、负能量统一于空无。这个过程恰反映了大尺度宇宙会形成纯能量“O”态点的量子,具量子效应。因此,能量“O”态点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统一点且相对论失效,而在空无态时量子力学完全失效。

从空无到能量“O”态到宇宙大爆炸 以上假设了在宇宙大爆炸前也有一个类似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宇宙世界,就是说宇宙“O”态能量点和宇宙“O”态事物世界间存在一个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参见图9-2。随着能量“O”态的爆破和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分离出五构素和规律、理论,如量子论、相对论等。接下去又是宇宙收缩到空无的回归循环。

(六)从五构素时代看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宇宙好比一个吹大的肥皂泡,其本身的五构素由微观量子向宏观物体再向宇观天体演化。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上取能量“O”态点为参考,则宇宙总体上可看作为特殊“量子”。宇宙的生命周期为早期从能量“O 态点或量子爆炸暴涨开始,经不断吹涨成类似地球球面式的极大量子且有限无界;接着又好象从“赤道”通过挤压开始回归到“O”态式量子。对此,图9-1宇宙(物体)生命运动轨迹给予了形象表达。

见图9-1,按照循环相生相克律分析宇宙的演化周期,现取能量“O”态点为参照系,则冷胀相演化进程为:空无→能量“O”态点躁动→宇宙爆炸与辐射→诞生宇宙五构素→出现量子单元与构造→冷却膨胀凝结出宇宙世界→规律理论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的出现并发挥作用。

统一于对宇宙及物体的测量 对于宏观测不准,我们常常使用误差理论确定其范围,但使用的规律公式应是客观的;对于宇观,我们目前以光年计,不必考虑微小误差;对于微观世界量子级误差(空间时间普朗克尺度为10-33厘米),我们却无法回避误差问题。量子力学使得宇宙中所有物体结构都归结为量子力学之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为单元的各种集成规模。就是说,物体结构呈层次布置,其构成基本粒子为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测不准存在于微观中等于存在宇观宏观物体中,如构成物体的原子、质子、电子。这应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统一。

统一于时空的胀缩中 按照上述黑洞理论与中和反应,随着层次结构的坍缩瓦解以至量子化和正负粒子、规律、作用等碰撞发生中和反应的频率增高时,则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代表的规律、理论也结合成统一理论是完全可能的。如霍金的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一起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犹如地球表面,但有更多的维数;看来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奇点并由统一理论所完全描述。宇宙的造物主就是其自身的虚物质即更为广义的科学“上帝”。

应当说,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及人不会扎入地球中(因为人与地球间存在排斥);一个个体占一定空间,世上没有二个完全相同的个体等。但不相同的个体并非不能结合为一体,只不过这个个体以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为单元并按结构布置,再大的力也难摧毁量子单元和结构特性。因为“奇点”状态是体积趋于无穷小、能量、温压趋于无穷大等的单个点,因而不存在量子力学原理与不相容原理生效的条件,所以“奇点”理论同量子力学相矛盾。

虽然广义相对论预言无限大密度点,而量子力学则认为波粒二象性决定了波长或周期和一定运动轨迹不能坍缩成无限大密度点。二种观点似乎矛盾。其实将无穷与有限区分开来考察又不会感觉到十分矛盾,因为无限大密度发生在无穷小时空点,而万有引力定律、量子规律是在平衡态或有限时空下成立的定律。只有无限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广义物质“O”态点才是奇点,而物质“O”态平衡点中的“+-”个体或粒子碰撞而湮灭成能量“O”态点。事实是按照黑洞理论,宇宙时空中所有的物种、事件、规律……均不断收缩于一个接近无穷小的极小点(奇点),又随着时空趋于无穷小,并在对称中和反应作用下密度、物质、事件等数量也趋于零,呈现空无态而非奇点。这就是说,相对论与量子论在物质“O”态点(奇点)形成过程中统一为大理论,在能量“O”态点及空无态中消失。总之,虽然无穷小奇点不存在,但极小的准奇点还是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和反应大规模进行之前。

统一于方向运动中 在物体的消费运动中,运动的物体为量子构成的实物体(最小构成为量子,新陈代谢吸收排泄的也是分子、原子等),运动的方向控制者为呈量子特征的虚物质之阴流子形式。研究物体的方向运动,其实不仅需要研究实物质的自然科学,更需要研究虚物质的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大尺度的相对论,也需要研究微观的量子论。研究量子才能更好地研究由量子构成的和虚物质控制的物体。

物能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表明量子论与相对论具统一性 波、粒和力热运动是物质与能量的三种最小基本存在形式。波、粒二象性和引力现象普遍存在于宇观、宏观、微观世界中。但大尺度宇宙中引力呈显性,在宏观微观世界中波、粒呈显性。波、粒二象为广义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力热则为广义物质构成的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能量充放形式。

波、粒二象性与力热运动具普遍性,反映了物能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统一的基础。因为大尺度物体由小尺度物体构成本身就表明相对论应以量子论为基础,同时量子的波粒效应在大尺度中也有普遍的反映,如层次结构就是一个个大小不同而呈公私关系的粒子效应,而物体的力热运动就是波动效应。

(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性

从上述六点可知,量子论与相对论统一于虚物质论。虚物质决定了方向不变,因而规定和影响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大体趋势,而不是事先计划或安排好了事物的一切。这是虚物质论同相对论相关的方向不变原理。因为相对论是在光速不变的支持下推导出来的,而且在大尺度时空中宇宙的根本律和运动总方向是不变的。虚物质论也反对宿命论,强调自由至高无上(消费体系中自由是最高层次的)。事实上,量子测不准原理标志着粒子运动中的无限自由,正是虚物质论同量子力学相关的局部方向变化原理。因为粒子绝对自由正是虚物质决定的消费体系中的无限自由,而这是任何高超的检测手段都测不出来的。

总括上述若干点,可得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性可转化为大尺度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①决定大尺度物体命运的虚物质及阴流子形式具无限可分割的特性,呈量子态。虚物质或阴流子的量子特征使得宏观命运轨迹测不准遵循量子测不准原理,而占卜算卦只能是低级粗糙的手段。②引力或黑洞使大尺度物体坍缩瓦解为粒子,而中和反应形成能量“O”态点和“空无”,即微观、宏观、宇观统一于“空无”,从而一切学说、规律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统一于空无。③物体以私体形式为绝对存在而以公体形式为相对存在,即公体也是个体。而所有物体都由作为基本个体的量子构成,因而也都具量子特性。④能量是相容的而物质粒子是不相容的。所以只有存在能量“O”态或空无态,一切物能、规律理论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才能统一起来,否则就只能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相矛盾的“奇点”。

三、基本法则

9-1是关于物体生命运动轨迹的普遍模型,期间以相生相克律为线索贯穿着所有规律、法则的效用。

为了理解下节关于物体生命运动演变周期,下面在循环相生相克律和中和反应律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中发生作用的基本法则以成一般原理体系。

(一)规律性与测不准

事物运动既有规律而又测不准,似乎矛盾。但这是由虚物质总体方向不变性和局部片段不断变化造成的,因而这种可知又不可知的矛盾有物质支持。相对于量子绝对自由、绝对神出鬼没地变化的特性,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从而测不准事物。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使我们对自然可实施一定程度的认识与改造。

大尺度层面的虚物质决定了宇宙的规律性、有序性,为我们认识、学习世界知识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符合测不准原理,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分子,不可能站在宇宙之外观察宇宙,即人类认识宇宙具自指性,这种测不准在虚物质之阴流子形式和微观量子二种层面下更为明显。

宇宙是有序的或按规律运动的,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认识宇宙,这是由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决定的宇宙低熵性。另一方面,人类认识能力无论提高到什么层次高度都是有限的,况且只要我们感知世界离不开中间介质,就不可能准确地感知到真实世界,认识上总是存在误差而量子又神出鬼没具测不准性。为什么宇宙的规律性有序性是由虚物质决定的呢?因为虚物质最主要的特征是“方向不变”,方向不变是有序性和规律性存在的基础。而在宇宙中,物体生命运动归根到底是消费运动,消费运动就是所有的物体都沿着“测地线”方向实现其消费体系不变,即宇宙的有序性和规律作用等无不是实现消费运动中的基本准则。那又为什么人类测不准宇宙呢?原因是在作用反作用同时发生的规律下,你改造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改变了你,难道你忘了你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生活舒适吗?同时,你在测量物体时你的尺度也在变化运动,尽管这种变化运动在某些方面如宏观层面的人之通常活动引起的误差可以不计。首先,因为所有物体包括人类的能量有限是测不准原理存在的根源,人类认识宇宙实质是物能体系的自我认识,测不准应验了当局者迷的道理。其次,因为我们是宇宙的子孙,难以知道在时间上远离我们的宇宙过去和在空间中远离我们而存在的环境;历史学表明作为宇宙的子孙的人类是难以确切地弄清宇宙祖先的来龙去脉的。第三,是由虚物质决定了物体在消费运动中所发生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决定的。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改造这个宇宙,这行为本身就是消费运动,而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中间环节与事物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同时我们认识能力有限,总要借助介质或工具去辨析事物。工具的介入必然在观察者(人)和被观察物间产生影响,从而测不准宇宙及其中的物体。第四,量子微观世界接近于空无或能量“O”态点,粒子数目极大,在人类面前它们绝对是神出鬼没的,就人类的能力来说,近期是绝无把握搞清楚的。

(二)对称中和反应与对称破缺。

对称基本上是指镜像特征和“+-”特征,而广义的对称还应包括物体运动中成对出现的现象,如微观波粒二象性、运动与位置二象性、能量与时间二象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如波粒二象性、虚实物质二面性、软硬件、正与负、精神与物质、信息与实体……,如此下去一个宇宙中的事物网络可看作成种种层次对称之和,即以∑2nn为整数)指数量级放大而成的庞大体系。

对称是中和反应的基础,没有对称则不可能有中和。对称破缺实际上是指时、空、电荷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问题。没有对称破缺则一切始终处于集合“O”态中,而不会有左右、男女、前后……之分的时空差及其特殊性。对称中和反应使物体完美,而对称破缺使平衡体瓦解、剩余不能抵消的新事物产生。这些新生事物要么是美好的要么是丑恶的,究竟怎样要看以什么为参照系或对谁来说。

根据能量“O”态的打破、建立之运动定律及动态平衡,在物能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物体均分解为“+-”粒子对,其后碰撞形成新的物体和量子。这种转化、分解、形成之三种运动一直是以动态平衡为目标的。同化学反应平衡方程一样,存在正向为主和逆向为主的对称破缺反应。

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发生中和反应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总矛盾的解决,表明社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平衡的社会体运动;而稳定的社会平衡体的破坏就是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的分离、解散,使社会暴发出经济危机、贫富悬殊、饥荒、战争。531理论与问题基础论点发生中和反应后,社会平衡仍有余震,则说明对称破缺存在。

作为中和运动定律产生“O”态点的另一个理论解释是是霍金所认为的,在E=mc2中负能的增加使得黑洞质量减少,质量减少则事件视界面积和熵均会减少,直至熵为0,空间为0

(三)以人类为参照系之宇宙基本初值状况

直到宇宙终结为止,我们可以认为,相生相克链是无始无终无限往复循环的一个闭环,但我们分析观察事物总得有个开始。人类作为观察者,自然是从人类的今天追溯到宇宙的起源,而同时又研究人类的未来宇宙状况的。因此,有必要暂时把循环链中能量“O”态点作为观察分析的起点。

我们应分清能量“O”态点和宇宙是二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状态,总体上分为二个时期呈四种状态。见图9-2,四个状态为万事万物归于能量“O”态点即物质或五构素空无点、能量“O”态初期、能量空无点、能量“O”态点末期;二个期为能量“O”态点初期和末期。从图9-2中可以看出,能量“O”态点不属于宇宙,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能量“O”态末期。宇宙末期应为爆发启动能量“O”态点以及五构素等一切处于胚胎时期的“0”态平衡点,因为有能量而不做功也没有辐射的“O”态点或物体是不会有时间、空间、方向、温度、压力……诸状态的。而宇宙中期为五构素物体“O”态平衡点,即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所有物体、事件、规律、作用等现实。

在五构素物体“O”态点时,正负物质湮灭成“五构素空无(即能量“O”态点)”,则可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能量可用温度、压力衡量,所以能量“O”态初期的宇宙温度应为无穷。而在能量空无点,能量“O”态点中的正、负能量发生中和反应而成能量“空无”,则温、压、时、空等均为0              

五构素空无

能量“O”态初期

能量空无点

能量“O”态末期

                                                        

暴胀期                                                     黑洞期

                                                   

 

五构素空无包括物质空无,实质上是能量“O”态初期。在能量“O”态点以虚线围住,表示宇宙可能从能量“O”态初期进入了虚宇宙;等到从与我们宇宙对称的虚宇宙中回来时,跨入的是能量“O”态末期。

          9-2能量“O”态点之初期末期关系

以人类为参照系,则宇宙的起点或终结不是“奇点”而是能量“O”态点,在二个能量“O”态点之间是“能量空无”点,见图9-2。因为在万事万物坍缩湮灭的黑洞期,物体引力通过吞噬周围五构素使其质量、引力同步增大的同时,其内部各组成个体释放出的热能形成的向外扩张压力也同时增大,所以单靠引力无法形成“奇点”。应当说,引力与压力平衡是主要的,随着引力、质量等的进一步增长,该物体失去平衡并爆炸而解体比坍缩成“奇点”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是说,宇宙源自“奇点”推测可能性很小。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中和”运动定律,当引力、质量二者趋于无穷大时,个体间距离则趋于零;从宇宙对称性可知,世界上万事万物总体上可归纳为“+-”二大类。宇宙中所有这些“+-”事物、规律、理论压缩成一体而犹如黑洞,其中温压等条件必定趋于一个大数,形成量子汤。在这些条件下,“+-”二类物质必然发生极高频率的碰撞而湮灭成体积为0、质量为0、温压为0、动力不断减小的五构素空无之能量“O”态点。能量“O”态点经中和反应进入能量空无,能量空无又在宇宙自激机制下,神出鬼没地产生出能量“O”态点,能量“O”态点的波粒式运动导致宇宙大爆炸而进入五构素爆发的暴胀期。

1.能量“O”态点与能量“空无”态

当能量“O”态点处于初期时,事物、精神、规律……等统统化为能量了,这是宇宙五构素的末日,也是广义物质空无点。

虽然压力跟温度、物质量、辐射强度等成正比而与体积成反比,似乎在黑洞末期体积为0时,有个温度、密度、辐射等无穷大而使得压力也无穷大的奇点存在。但如果物质高度密集在一起时,则引力增大的同时扩张压力也增大,从而形成五构素“O”态点的的引力与压力的平衡态。在这种情况下,不等奇点形成就会发生中和反应。发生中和反应时,则密度趋于0,这使得实际压力为0,同时温度辐射强度……等等都为0(见图0之五构素物体演绎图)。其结果是五构素空无、能量“O”态点的出现。

能量也有正负之分,汤池中正能量与负能量发生中和反应时,能量空无点就会出现。

当能量“O”态点处于末期时,能量从空无飚升到巨大。这是纯能量时代,属宇宙史前期。按照现代宇宙学观点,粒子能量与温度成正比,而与波长成反比,如果这个理论对纯能量态成立,则能量趋于无穷的“O”态点温度也趋于无穷大而空间体积无穷小。由于能量“O”态点中不断辐射出粒子,在Ⅰ宇宙级总规律作用下,随时都有可能由高温辐射引发宇宙大爆炸。

2.五构素宇宙的形成

在爆炸瞬时,能量“O”态点猛烈爆破并大规模辐射出五构素,宇宙变得无限热。随着宇宙膨胀冷却,辐射温度不断降低、时空不断扩张、物质种类迅速繁衍,宇宙特征、局部规律不断爆出……,最终物能转化反应趋于平衡(这种平衡如同化学平衡反应,应是动态平衡的),物种演化不断进行直至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四)物能转化守恒运动律

物体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物体值可用能量标称,能量值可用质量标称。无论纯质量或纯能量还是质能混合的物体,其质能总和在宇宙成熟期是守恒的。发生质能亏损是因为该形式质能转化成它形式质能了。

在宇宙成熟期,质能守恒互为转化呈平衡态;但宇宙产生、灭亡期,质能则是不守恒的,互为转化呈单向不平衡性。由E=mc2 可知,E↑时m↑,即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而今,冷胀宇宙中的大量物体以小于光速的速度v运动,同时常温条件下物体m几乎不变,由E=(1/2)mv2 可知,Ev ↑,即能量仅作为物体运动动力。事实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层次也遵循物能转化定律。如人类历史上的起义革命是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一旦势不可挡,就会推翻旧制度而建立新制度。新制度初时往往能适应甚至超前同期生产力,因而科技生产力迅猛发展,但不久新制度又会因保守、独裁而趋向腐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结果新制度使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并转化为社会自身的负担,即发展动能转化为惯性重量了。反过来,惯性重量的加重会抑制人权,加重对人民的压迫。压得越紧弹得越高,社会惯性质量最终会在革命爆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社会运动的推动力——发生改革或革命。事实上,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碰撞可湮灭成能量,表现为社会与经济矛盾由社会发展的阻力转变成社会发展动力。        

转化与守恒运动律是循环相生相克律中的子律。宇宙及其中物体的生命运动遵守物能、物物、能能以及五构素同能量等诸种形式间的转化守恒运动定律。但转化是围绕物体消费体系来运作的,守恒并非守恒于某个常量而是守恒于空无,守恒于无中生有所发生的对称物(因总体上物体都是成对出现的)之任何一个可能状况(量值),最大为宇宙成熟期的五构素当量值。

(五)物质的聚变与裂变

从基本粒子到星球、从稀泥到砖块到建筑物、从砂子到山石、从氢到氦……,所有这些无不与温度、外力(压力)相关。所以宇宙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随着外界条件(温压)变化所发生的物质能量的裂、聚变过程。聚变使私体转化为公体而裂变使公体分解为个体。广义的聚变、裂变概念在不同时空范畴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宏观中的机械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微观世界中的粒子变化、量子变化、思想变化等。显然,宏观变化中的结合能较小,而微观中粒子的结合能大,如人体的五构素能量当量值很小,但其智慧或其中原子、质子结合能却属核能等级。至于宇宙物体,由于其属庞然大物,机械、物理、化学能同粒子核能则相当。

(六)哈勃定律[2]

据观察,大宇宙是均匀的。则均匀性与哈勃定律说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且各碎块正在远离爆炸原点。因为只有所有碎块在同一爆炸瞬间飞出,则无论碎块跑得远近,其所经历时间应是相等的,因而飞出近的碎块速度小,飞得远的速度大,且最大不超过光速(现在实验中发现超光速,或许超光速在宇宙中不是普遍的,需要特殊的存在条件)。另外在飞出的较大碎块中若再飞出小碎块,则小碎块的速度必等于大碎块的速度+小碎块飞出距离×15公里/S/百万光年(哈勃常数)。碎块飞出的速度在引力牵制下越来越小,直至现在的哈勃常数值。由大爆炸减速到哈勃常数值的过程可算出宇宙的年龄小于200亿年。

(七)基本粒子及其创生与湮灭

    现代宇宙学认为,早期宇宙中最多的粒子是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此外还有较重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现在的电子成了原子或分子外壳带负电的粒子。早期数量与电子不相上下、体积与电子完全相同的正电子现在只能在实验中、一些放射线和诸如宇宙射线、超新星这样的剧烈的天文现象中找到。没有任何质量或电荷的各类幽灵似的中微子数量与电子大致相同。早期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光线之光子的数量和平均能量同电子、正电子或中微子大致相同;携带一定数量能量和动量、零质量零电荷的光子排成光线,其数量与光的波长相关;光子发射于原子从高能态转变到低能态时的能量释放。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不断地从能量中创生,短暂存在即湮灭,因此其数量由创生与湮灭平衡过程所决定。

时空是有限无界自足的。自旋为2 的引力子和自旋为1/23/210的新粒子可以认为是同一“超粒子”的不同侧面。这样自旋为1/23/2的物质粒子和自旋为012的携带力的粒子便统一起来了。自旋为1/23/2的虚之粒子反粒子对具负能量,抵消了自旋为210的虚之粒子反粒子对的正能量。有了正、负,则将许多可能的无限大抵消掉,而只剩下因PCT不对称造成的有限粒子。能量有正负之分,这与粒子对的正、反一致。

(八)能量“O”态点时期的超大统一力T5与四种力

引力来自势能,其表现或发挥作用有二个条件:①距离有限②质量足够大。在五构素空无即能量“O”态点中,距离为0、能量可大可小而质量为零;在能量空无点,能量真空使得大统一力不存在。在暴胀期,能量“O”态末期的能量飚升趋于无穷,则温度无穷、体积为零,这时可想而知密度为零的“O”态点孕育着无穷大的超大统一力;体积为0而超大统一力无穷,使得能量“O”态点失去平衡而爆破飞出无数碎块、灰尘形成五构素暴胀局面时,超大统一力分解出引力和动力,从而总机械能突变为势能和动能;因质量分解为有限的碎块且其距离小而引力大,随着冷胀距离增大而引力变小。其实宇宙暴胀的排斥力来自宇宙爆炸时的速度惯性,根据哈勃定律,因受引力牵制使碎块暴胀速度增加率越来越低,且最高不大于光速。

动力来自动能,其表现或发挥作用也有二个条件:①空间自由度较大,②飞行速度较大。在空间为零的能量“O”态末期,超大统一力虽无穷而动力则因空间为0表现为0,这时因粒子的不断产生,超大统一力变小而引力增大。在爆炸后,体积增加,物质自由度增大,动能以爆炸时所剩速度不变。这个动能一部分来自能量另一部分由引力转变而来。虽然在密度为零的“O”点潜在着动能,但体积为0、物体自由度也为0,因而只有爆炸后碎块动能才能表现出来。譬如,大统一力可分解为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

随着物体“O”态的打破建立运动反复进行,粒子内部核作用力、核子与卫星电子等的弱作用力、物体间远距离作用力(通过电磁场、引力场发生作用)等纷纷从不同侧面表达着大统一力。

(九)不相容原理与强德拉塞卡极限

自从宇宙进入了五构素时代,无形状无质量零体积之可大可小的能量量子不是唯一存在方式了,无数不相同不相容的物质粒子依靠能量的“力热”形式表现来充满时空宇宙并无限膨胀。宇宙爆炸本身就是能量“O”态失去对称平衡,由隐性辐射能量到大爆炸释放出物质。这明显是能量可以相容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粒子后则不能相容,并通过由能量或的力热作用来表现的。所以不相容原理产生排斥力、产生动力而导致时间、空间等出现并发展。

根据印度科学家强德拉塞卡所提出的极限,不相容原理所产生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因为恒星中粒子运动最大速度差由相对论限为光速,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密(即质量速度之当量大于光速)时,由不相容原理产生的斥力比引力作用小。因E=MC2中,C不变则动能只随M变化;而M变大时因空间变小(紧密之意),则引力比M的变化大。引力与斥力平衡的恒星的质量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大约为太阳质量1.5倍。质量小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而质量大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要么直接收缩为零,要么爆炸分解出小于强德拉塞卡极限值的碎块并经白矮星或中子星迭加而最终成极大质量的恒星。大质量恒星引力极大,从而改变光线路径如光向内偏折而导致黑洞产生。黑洞后期的星系或宇宙最终压缩成五构素的“空无”态。

(十)层次结构与寿命上限原则

根据层次结构论,宇宙中物体是按层次结构布局的。层次结构使得一切均以公、私和高、低级载体方式存在。在宇宙循环相生相克链中,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寿命上限为宇宙寿命,且低层次物体寿命短于高层次物体寿命。不过这一规律好象不适应微观世界,如质子寿命为1千万亿亿亿年,相当稳定;而一些粒子只能存在10-15秒,有的粒子即生即灭。对构成宇宙中诸层次物体的基本单元,如质子之类的基本粒子,因属于层次结构范畴中的极点,且在相生相克闭环链中同最高层次宇宙近邻,寿命长短与宇宙相关而不能简单作低层次处理。因而物体灭亡并非意味着构成其基本粒子寿命终结。图9-1中黑洞阴界里的粒子消失意味着宇宙将消失于能量“O”态里。随着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完成,据说人的寿命可提高到1200岁。不管如何,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之寿命不可能超过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等。总之,寿命上限原则为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中,下层载体不可能超过其上层载体的寿命,但基本粒子寿命近于宇宙寿命。

按照“寿命上限原则”,下层载体寿命必小于其上层各级载体的寿命,则宇宙一进入五构素时代,在巨量物质、力热,事件,规律……等涌现的同时必有少量的物体、事件等寿命终结灭亡。这是由“O”态动态平衡的打破与建立的规律决定的。

有机生命应只在膨胀相中生存,因为生命伴随着动力,动力发挥作用的二个条件为活动空间要求较大,运行速度也较高。生命是活力的标志,意味着无序度随时间增大,时空也应无限增大。这又说明膨胀比较适应我们存在,因而有机生命的寿命将小于膨胀期。

(十一)生命体与黑洞

人体自产生起就是个黑体,包括人体在内的有机体都是不吞噬光的有选择性的吞噬体。我们所说的广义消费就是指物体之黑洞性质的运作,而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不过,在生命力鼎盛发展期,事物则呈活体,以高吞没作出更高的辐射;其余包括霍金论及的黑洞以及多数无机物则吞噬一切,辐射少许。前者称为称为绝对黑洞而后者称之为绝对黑洞。如人体,首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消费外界食物;其次在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正”物质的同时,排泄出粪便、汗液等“反”物质,做功辐射出能量等进行新陈代谢。对一切物体,尽管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吞噬和辐射同时存在,但在产生、生存和灭亡、转换存在形式之首尾二个时期表现为吞噬、低温态为主的绝对黑洞特征;在成熟期表现为辐射、高温态为主的相对黑洞特征。总之,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吞噬与辐射过程。只不过存在吞噬为主与辐射为主以及吞噬、辐射均旺盛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状态,其中产生、生存、灭亡期或吞噬一切时呈绝对黑洞特征,而在生命力鼎盛发展期或有选择性地吞噬时呈相对黑洞特征。

就象中和反应以对称为基础一样,物体以层次结构为基础。其中黑洞是物体的终极现象,如社会集团在吞并民间组织形成独裁(好比黑洞)组织后,必将缺乏竞争和生气而走向虚物质极端发散、腐化进而趋向灭亡的结局。

(十二)其它

由方向不变决定的物体生命运动的基本法则很多,如对称性、重复性、不变性、遗传与繁殖,生命运动总形式与总原则,无为而治有为而理……;又如现有的机械规律、化学规律、物理规律、生理规律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可参阅本丛书其它章节和现行科研资料与教材等。

§04宇宙及其中物体的生命演变周期

为什么宇宙从空无中走来并无限膨胀呢?这就是说,宇宙作为一个物体对时空的占有欲为什么也是毫无止境的呢?因为虚物质性能是欲望无限膨胀效应,从而决定了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冷胀到五构素时代的必然性。虚物质发散性使宇宙无限膨胀,当膨胀到极限,进入饱和状态而效率变差。于是虚物质决定的沿测地线运作所发生的作用就更为突出,表现为进入引力等作用下的收敛效应期,使膨胀的宇宙热缩回归到空无态。当然,也不排除无限膨胀下去。最近科学研究表明,暗能量似乎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此与以前预言的暗能量变化而使宇宙大坍塌相反,意味着宇宙永远膨胀下去。无论宇宙最终是收缩还是膨胀下去,那只是发展进化的方式问题,根本在于要服从虚物质决定,即沿测地线无限扩张,最终走向消失、灭亡,即遵循三大消费运动律。人的欲望满足过程也同空无发展到宇宙五构素时代的过程一样,一无所有时能乞讨生存便满足了……,否则当了皇帝还想统治世界、还想长生不老……。一旦什么都满足了,欲望则膨胀到了极限,一切均无意义,在不曾向往的另类生活方式(如种田)诱引下便走上了回归路线,连皇帝也想偿偿做老百姓的滋味嘛。这就是说,欲望膨胀也是曲线的而不是直线的,但这条曲线反映的是捷径或测地线。

总之,是虚物质决定了宇宙及其中物体的演变周期。周期基本表现就是先发散后收敛、先胀后缩。

本章§01~03中论述的是循环相生相克链总律及其中的局部作用律。本节依据这些原理具体谈谈宇宙生命演变周期及其中一般物体的起源、发展、灭亡之生命周期。至于宇宙中物体生命运动及其状况则基本上可参照宇宙生命运动周期分阶段来理解。

宇宙运动遵循相生相克运动律,即作为一个循环链,运动膨胀的宇宙从有限过去开始,在有限将来终结。参见图9-1,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上以人类为参照系,则宇宙生命过程为:能量“O”态点或正负能量汤→超大统一力→爆破辐射出粒子、微波

Ⅰ级总律出现       Ⅱ级总律出现              Ⅲ级总律出现 

→爆炸发出声、光、碎块、灰尘……→宇宙膨胀而物体间距离越来越大、引力越来越小,动力速度能量式运动越来越普遍→物体按规律运动→宇宙成熟→黑洞现象规模化→宇宙坍缩而时空回归、能量动力运动速度变小,引力加速增大→物理与化学规律、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等失效→物质密度、引力无穷大的“准奇点”出现,进入中和效应规模化→粒子中和反应的能量“O”态点出现→物质空无→能量中和反应→能量空无。

一、宇宙产生说

O”态平衡的建立打破运动律、中和反应原理和宇宙最初产生于空无等是宇宙产生、运动之支持律,是同春秋时代的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比较吻合的;也同现代物理研究成果比较接近。

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占主导的一种说法:宇宙大爆炸。这基本支持宇宙产生于空无或能量“O”态点之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宇宙史前的“O”点具能量量子特性,而根据循环相生相克律和量子论,没有确定的时间顺序上的因果链,只有闭环或球面上的各相邻点间互为相生相克的关系,因而宇宙由另一个宇宙转化而来,而且我们可在循环相生相克闭链中,以人类的产生、发展为参考点,设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的自发爆破与辐射。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犹如电子线路的“自激”现象。这就是说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在能量量子状态下由虚物质支持的自激发超大统一力发生作用而导致能量“O”态点暴胀,直至由辐射到爆炸产生宇宙。

这个起源说表明,宇宙也好、物体也好、人类也好,最原始的起源都是“无中生有”。根据相生相克律,这个“无”也可理解为从其它转化而来。如受精卵从双亲身而上来,胚胎发育的营养从母体上来,其转化过程表现出吸收为主的黑洞性质。

能量“O”态点释放出正、负能量、转化出超大统一力并辐射出正、反物质,而且这些正负物质随时可以碰撞湮灭还原为能量,正负能量则碰撞湮灭为空无。如此地发生对称中和反应,则宇宙又怎么能产生呢?这只能借助宇宙不守恒或CPT联合不守恒。根据理论计算,在宇宙创生的最初10-36S时温度高达1027度,每产生10亿个反质子的同时会产生10亿零1个质子,同样电子也会比正电子多出10亿分之1。即我们的宇宙由微量剩余的非均衡物质构成,这些物质正是那能量“O”态点瞬间爆炸遗留的产物。不对称遗留下来了宇宙五构素,而结构层次原理组装五构素成宇宙。在大尺度能量、物质世界中,根据方向不变原理,对称性肯定是绝对的,它是中和反应和物能守恒于空无的基础。而在不对称留下来的现实世界中,虽然存在诸多对称规律、现象,但这些对称多是近似的单项的,如左右手对称,只是镜面空间上的近似对称而已,实际上分别由左、右脑控制的右、左手方式不同、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等。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对称是普遍的、主要的,而对称则是局部的、相对的。左右手不绝对对称也支持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世界上没有二个完全相同的“手”。

因为力量是能量充放的表现形式,则纯能量“O”态点标志着超大统一力的存在。由于能量以极大的速度爆胀而时空又处于极其微小的变化状态,再加上种种干扰因素,超大统一力的效应必然引发宇宙爆炸。爆炸是瞬间发生的事,因而时间t扩张极慢而空间S因爆炸释放出的力量无穷大而暴胀极快,从而温度T下降极快,见曲线9-3,图中空间S=SPACE,温度T=TEMPERATURE。由于温度下降得太快使得大量氢弹爆炸的点火条件很快不复存在(即实际温度低于氢弹爆炸所需温度条件),因而留下约75%的氢和25%氦,只有很少由氢弹爆炸而成的铁等重元素。

 

      S/T

            S

 

                T

     0              t 时间

    9-3宇宙爆炸时时空温度关系曲线

能量“O”态点爆破瞬间出现的宇宙是混乱不堪的,但随即释放出的引力和物理规律使宇宙很快进入了星云、黑洞等秩序中。

按照常规理念应是先建仓库后储粮,而按照吹泡原理则应是先有囊袋和填充物(如氢气或空气)而后才能放出大气球或泡泡。根据宇宙规律的普适性,我们从建仓储粮或吹泡原理可推测出时空同能量的最初产生应存在交点,即能量与时空应是同时产生的,否则物置何地而囊装何物呢?因此,在能量“O”态点处已具备可辐射鼓胀放大体积的能量和待填充的时空,随着能量“O”态点以辐射和爆炸、暴胀的进行,广义物质,方向运动(或曰总规律)方式及其宇宙系列特征和局部规律、事件、精神等等随着宇宙冷胀而逐渐释放出来,进而弥漫于宇宙而于今显现在我们面前。

据说在“五维空间”中“镶嵌”着我们这个宇宙和另一个隐藏着的宇宙[3],它们的碰撞引发能量“O”点爆破而进入我们现在的宇宙五构素时代。在宇宙五构素初期,宇宙时间从010-35时,宇宙空间从0→ф3mm的区域,光线运动只能行进10-25cm,可见光速极慢。这既说明时空产生于空无,也表明相对论失效(光速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在30万公里/S),是对上述宇宙(五构素)产生说的一个强有力支持。

宇宙产生说有许许多多,但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宇宙大爆炸说。而这里从哲学上描述的宇宙产生说基本赞成大爆炸说。或许宇宙的实际产生发展过程涉及到诸多宇宙的产生假说,但相信大爆炸及宇宙五构素产生说是其主要内容。

二、黑洞阴界与(引力动力)集中相

应用虚物质规律、理论,先预测一下宇宙的未来或归宿,这必然是大家感兴趣的。

从图9-1中可基本看清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从大同性、生命周期来看,任何物体包括宇宙都有成熟期即颠峰,因而宇宙五构素从爆炸产生、暴胀期到动力生命期,当到达成熟期后必进入引力生命期、黑洞期,最终消失在时空零点。

(一)黑洞期

黑洞期是一个事物回归能量,能量回归空无的中间过程。

1.黑洞主要过程简述

    在黑洞期,宇宙的生命活动或许可概括为:小黑洞→吞噬周围星系、物体、规律……→大黑洞→黑洞蒸发→时空收缩→高温运动产生粒子/反粒子对→“+-”粒子对碰撞湮灭→粒子与物质空无→体积为0、能量极大、温度无穷犹如早期宇宙而非常热→能量中和与能量空无。

自从宇宙大爆炸以来,就一直存在大大小小的黑洞。但一直以来,黑洞不是五构素存在方式的主流,事物才是五构素存在方式的主流。待到宇宙发展到黑洞期,假如某一星系中心已有一个稍大黑洞,则这个黑洞将会越来越大,而黑洞发出的引力辐射会使恒星的轨道慢慢颓坏,因为引力辐射是空间的波纹,这些波纹会使一切大质量物体轨道能量衰竭下去,最终砸毁天体结构和物体结构、量子结构等。

黑洞引力如此之强以至于高能粒子(如电子)从高能轨道落入低能甚至负能轨道即落到黑洞里去。而带有负能量的虚粒子落到黑洞里变成实粒子或实反粒子比变成高能实粒子的可能性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再需要与其伴侣相湮灭了,因低能负粒子掉入黑洞即是正能量的高能实粒子或实反粒子从黑洞邻近逃走。

在漫长的时间里,恒星残骸被黑洞吞没,对这样的死星来说,既使能逃脱也只是暂时的。黑洞所能吞噬物质的最大范围由最大光速值和最大引力值(黑洞质量)二者决定。黑洞质量随着吞噬的进行不断增大,开始黑洞吞噬范围有限,其事件视界面之外的物体是不会受黑洞影响的。因光速是有限的且普通光速是30万公里/秒(超光速值尚未确定)。如在吞没完周围的30万公里/秒运动的物体后,则黑洞的质量会进一步增大,进而吞没超光速的阴流子、事件等虚物质。

黑洞增大后不是直接走向物能“O”态点就是爆炸放出碎片进入另一个黑洞“O”态体,经过一翻曲折后再进入物质“O”态点。在物质“O”态点时因质量转变为能量,所以质量越来越小而能量越来越大或温度越来越高、辐射强度越来越大;当黑体温度辐射偶尔失去平衡或在其灭亡期必将“O”炸开,其爆炸速度如同辐射粒子运动速度一样快,微波辐射背景同爆炸碎块一起形成。黑洞就是这样在吞噬与辐射的交替运动中反复发展,直到黑洞个数的减少而留下的黑洞规模越来越大。每个黑洞“O”态体将强德拉塞卡极限范围内的碎块、灰尘、小黑洞等吞噬殆尽的同时质量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扩大了吞噬周围物质的范围。其中质量较大的黑洞吞噬较小的黑洞……,或许黑洞大到一定规模就开始蒸发,最终又因时空的收缩而集中起来;或许最后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成为唯一的宇宙“O”态点所在位置,而当所有大小黑洞集中到一个大黑洞中去的时候,最终就形成了能量“O”态点。

随着黑洞规模扩大化,引力动力不断集中,力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引力动力最终趋向近似静止的大统一力形式。在大统一力的作用下,这些宇宙流浪者的核物质是不稳定的,大约1032年后,它们的核物质会蒸发得一干二净,即中子和质子变成正电子、电子,正电子和电子又进而相互湮灭,并湮灭任何其它再生电子。所有的固态物体就这样分解了。在黑洞效应下,五构素越来越集中,使宇宙呈收缩之势。在集中过程中,也有一些物质蒸发。

黑洞并非静止不动,借着辐射一直在发着幽暗的光。黑洞也如同一个热体那样发射粒子和辐射微波,其温度只依赖于黑洞质量,即质量越大则温度越低,黑洞发射粒子是从黑洞事件视界外面的“公共空间”来的。由此可推测:巨大质量的物质“O”态点,其表面温度必然低、辐射或粒子发射极少。黑洞温度极其低下,当宇宙背景温度高于它们的温度时,黑洞就会通过吸热而缓慢地持续增大。当黑洞与其它物体或黑洞相撞时,会有些活动,随着黑洞自旋的消耗,黑洞的旋转会逐渐慢下来。不管什么原因或什么时候,总有一天空间温度会低于黑洞的温度,当空间温度最后降到黑洞的温度以下时,黑洞会损失热量或能量,黑洞则收缩,而黑洞收缩又会使温度稍微升高,加速能量辐射。于是黑洞便开始滑向遏止不住的蒸发过程。最后,大约经过10108年后,那些起初比很多星系加在一起还重的黑洞将会缩得一干二净,无影无踪。

如果黑洞没有吞没所有五构素,至少黑洞的蒸发必辐射出粒子;另一方面黑洞蒸发得无影无踪同时时空也所剩无几。时空收缩的效应是温度升高,累加的引力也会使宇宙收缩变成失控的内向爆炸使核粒子分裂成夸克,在短暂的时间里所有亚粒子都被创造出来。但考虑到中和反应,则实际情况有所缓和,即在无所不包的“熔炉”“O”态点处,所有正负物质抵消成能量“O”态点,而所有正负能量又化为空无(0值),因而其质量不会无限增加。如整个宇宙一下子就缩得比一个原子还小,这时时空本身也发生分解。

恒星被吞没了、物质蒸发掉了、事件规律蒸发掉了……最后黑洞也蒸发掉了,又在中和反应中所有东西统统不见了,标志着五构素空无时代的来临,紧接着是能量空无时代的来临。

根据宇宙中同时包含对称、非对称二面性,虽然在大爆炸初期不遵守时间(T)对称,但宇宙从爆炸到坍缩的整个寿命中无疑是遵守PCT对称的。相对论打破时间不变的概念,当空间在收缩时,同五构素一齐产生的时间也将变慢,直到倒转返归为0。即随着黑洞的发展,温压上升、体积下降、能量的暴涨,爆炸时湮灭的反电子、夸克、反质子、反中子等反而呈现不断还原的趋势,同正粒子发生中和反应。这样,在空无形成的前夕,中和消费运动就成为主要方式了。

2.黑洞期演变要点

    黑洞期基本上是五构素集中收缩于黑洞,黑洞坍缩、蒸发,再经中和反应成能量“O”态点;能量“O”态点因温度极高而发生极高频率的碰撞,以致正负能量粒子在中和反应中消失而出现空无。

宇宙回归到五构素“O”态点 黑洞自宇宙产生起就一直未消失过,当黑洞湮灭五构素而成为能量或物质的主要存在方式之黑洞期到来时,黑洞规模化到包涵着整个宇宙而成大统一的黑洞时,在无穷引力的先导下物质不断压缩、温度不断攀高而进入“准奇点T6”即五构素“O”态点,见图9-2

由黑洞到能量“O”态点 随着黑洞体积趋近于0,粒子碰撞加剧,温压上升。显然最后的黑洞质量越来越远离强德拉塞卡极限,泡利不相容原理失效,吞噬的物质经气化、液化、不等到固化就在极高密度的原初汤中发生中和运动,最终出现五构素空无的能量“O”态点。因为在宇宙整个儿相生相克链中,PCT对称是绝对的,因中和反应则形成了无质量、无电荷、无时空而只有质量湮灭时转换成的无穷能量(动量)及其辐射的“O”态点。这个能量“O”态点亦可理解为“超大统一力”。

    另一种情况是黑洞蒸发得一干二净的同时,时空收缩到极小而蒸发掉的粒子、能量、事物又压缩成量子汤,最终经中和反应形成能量“O”态点。

能量“O”态点及空无 见图9-1,黑洞阴界之黑洞期是事物回归到能量并消失期,即先是“种种形式的力热随着温度的提高表现得越来越单一,一直到引力动力呈超大统一力,而物质、事件与时空等收缩于零点,这时宇宙五构素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无穷大。随着过分收缩,粒子碰撞频率大幅度提高,因而事物纷纷因中和反应高潮来到化为能量使得能量越来越大,到能量“O”态平衡点时,宇宙呈纯能量态而温度极高,超大统一力极大;随着温度的陡升,正负能量碰撞频率冲高而中和反应的高潮再次来到使纯能量“O”态点之能量突然陡降消失。即在能量“O”态点中,正负能量的中和反应结果形成能量空无点。见图9-2

(二)暴胀期

1.暴胀期主要过程简述

空无→能量泡泡→时空极小而能量暴发→超大统一力产生→宇宙爆炸五构素形成→冷胀开始→原子形成→大统一力分解为四种力→暴发出事物、规律。

宇宙在经过漫长的平息后,因虚物质自激机制以及“平息”生命之结束,或另一个宇宙的干扰使空无平衡态被打破,莫名其妙地产生涌动,从无中首先生出一个能量泡泡。这是个单一的一个能量“0”态点,具量子效应,在其自身虚物质控制下,要求生存永久、充分发展、无限自由,即能量“O”态点萌发出不变的消费欲望而其运动却是随机地变化着的。由于运动的能量不断骤增而时、空的发展极度缓慢,按照打破建立律,一旦有外界干扰,能量“O”态平衡被打破,“能量无穷、时空零点”的状态将在超大统一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发生猛烈大爆炸,在大爆炸的极短瞬间,能量“O”态点不仅辐射出能量,还有能量分化出来的诸多正、负粒子。由此过程可见,暴胀初期能量“O”态点、时间、空间、方向及其温压、特征等几乎同时产生。

    宇宙五构素产生了,标志着宇宙诞生,宇宙五构素时代来到。

宇宙“O”态点大爆炸时,因体积极小而无限热。爆炸发生后,辐射温度很快随着宇宙膨胀而降低,见图9-3。据现代宇宙学,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到100亿度,宇宙中主要包括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反光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以及质子、中子等。继续膨胀,温度继续下降,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产生率就落到它们的湮灭之下,即产生的少湮灭的多。这样只剩下很少的电子和中微子/反中微子。其中大部分电子、反电子互相湮灭,产生更多的光子。爆炸后100秒,温度下降到10亿OC(相当最热恒星内部温度,太阳中心为1000OC),此时质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够的能量逃脱强核力的吸引,开始在中心产生氘(重氢)的原子核(包含1个质子和1个中子),氘核再加上更多质子、中子变成氦核(2个质子、2个中子)并产生少量的二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据计算,热大爆炸模型中大约十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成了氦核,还有少量的重氢和其它元素。所余下的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即通常的氢原子核。

在宇宙创生之初的大约1分钟内,能量成份占绝对数,温度如此之高以致连原子核也不存在。只是到了大爆炸才使能量向物质方向动态转化,这个阶段宇宙从纯能量时代进入了五构素时代。爆炸后的瞬间,温度非常高、密度骤增,物质以核和电子等存在。自由电子对光的散射保持着核与辐射间的热平衡。在约3000OK时,核和电子结合成原子。这使得自由电子消失而辐射失去平衡并自由膨胀着。随着宇宙膨胀,辐射波被拉长,粒子能量与温度降低。

在大爆炸瞬间,极大能量转变成粒子、碎块、灰尘等以辐射方式迅速作扩散运动并伴随着高温能量辐射加剧,时空温度骤升,超大统一力逐渐分解出势力与动力二大类。而在宇宙膨胀时,其中任何物体或辐射都逐渐变凉,如宇宙尺度放大一倍,则其温度就降低到一半。这时势力、动力表现出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社会力、惯性力等,同时虚物质及其范畴如时空、矛盾、规律、作用……不断扩张或涌现。膨胀初期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运动非常快,以至于任何核力、电磁力都无法按住它们。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粒子能量是如此之高,只要它们碰撞就会产生出很多不同的粒子/反粒子对,在湮灭后只有少量“+-”粒子变成现在的物种。随着温度降低,相互吸引的粒子就开始结块,碰撞粒子具有较小能量和运动速度,粒子/反粒子对产生速度慢下来,而中和湮灭则变得比产生更快,以至虚物质、虚粒子至今检测不到。

2.宇宙五构素初期

大约在宇宙暴胀期的最初3分钟,这时以微粒子为主,是形成大尺度物体的前期。1/100S时,温度为1000亿OC、主要粒子有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光子和少量重粒子、质子、中子,密度为40亿倍于水;1/10S时,温度为300亿OC1S 后,温度为100亿OC14S 后,30亿OC,电子、正电子碰撞湮灭多而产生少,湮灭产生能量减缓了冷却速度;100S时,10亿OC,质子、中子形成复杂核,这时密度仍非常高(比水的密度稍低),使得轻核能迅速地结合成稳定的氮核,这时主要成分有光、中微子、反中微子、少量核材料(73%氢、27%氦)、电子,温度低、密度低。

宇宙温度及后来产生的压力随膨胀而下降。温度下降,近似黑体的碎块辐射波长向红外线转移。

3.物体五构素时代

假如宇宙这时膨胀得快,电子和正电子就有足够的空间而不会让所有电子、正电子发生完全碰撞湮灭,使宇宙中剩下一些粒子。那些湮灭的粒子则产生伽马辐射,伽马辐射随着宇宙膨胀而缓慢减弱。同时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中微子和热辐射都会逐渐冷却下来,温度降到绝对零度。假如宇宙膨胀得慢,则电子与正电子的湮灭就容易发生。电磁力使电子吸引到正电子时,形成称作电子对的“原子”。计算显示,在缓慢的膨胀的宇宙里,大部分粒子在1071年之后会成为电子对,电子对是不稳定的,它们巨大的轨道会因为它们发射很低能的光子而非常缓慢地损坏下去。10116年后,大部分电子对将会崩溃,所有粒子发生接触,则立即发生湮灭。

宇宙初期有个指数暴胀期,宇宙五构素及其运动规律、特征等从无发展到极大。除了大爆炸形成的高密度碎块外还有不确定性原理决定的灰尘密度起伏,在密度比平均值稍大的区域,额外质量的引力吸引使膨胀速度放慢,直到这种区域停止膨胀并坍缩成星系、恒星,在地球上产生了我们人类。

五构素出现后,大量气体(以氢气为主要成分)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向气体密度中心(由于不对称性的出现,气体中总有一处密度稍大)坍缩成恒星。当恒星收缩时,气体原子间随距离缩短越来越频繁地碰撞且碰撞速度不断提高,使得气体温度不断上升。最后气体越发变得热以至于氢原子碰在一起时多数再也不分开而聚合成氦。恒星中氢弹爆炸的核反应释放出来的热使恒星发出光来。如此,恒星热气腾腾,压力不断升高,直到热动力平衡引力。这时气体停止收缩,未进入恒星表面附近的气体则在恒星引力牵引下慢慢旋转成其卫星。在暴胀期,星系等应是这样形成的。

暴胀期为冷胀相的上半期,经历时间极短空间也不大;而有机生命期为冷胀相的下半期,经历时间较长空间极大。大爆炸时,释放出巨大的热、能和各种物质微粒,包括虚物质、宇宙五构素、规律等。在爆炸膨胀期,时空的暴胀据说以每10亿年里膨胀510%进行。宇宙爆破可借助烟花礼炮的引爆来想象:宇宙爆炸飞出无数的碎片、灰尘,如总星系、星系、恒星、行星、物体、分子、原子等的初态胚和基本粒子、夸克……等。这时大小物体间出现巨大的时空,在时空中物体以一定的规律作有向消费运动。引力、斥力变小,而由爆炸释放而来的能量动力或物体生命力以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生命消费运动的极其复杂形式,在虚物质控制下作各种变化。

随着宇宙的膨胀冷却,物体绝对温度只剩几度,大爆炸时的强辐射现在处于微波的波段。

(三)能量爆发时空零点

1.黑洞侧

据循环相生相克律,在我们这个宇宙前应存在另一个宇宙,那段时间至少可追溯到200亿多年前,邻近星系间距离为零即时空坍缩为零点。那个宇宙内部所包含的五构素已统一于能量,而所包括的电磁力、强弱作用力等斥力也集中为大统一力;所包含的特征、范畴、事件、理论、规律集中为大统一律。除能量空无点外,整个“O”态处于能量高温辐射与吞没的动态平衡中,见图9-2具体地说就是正负物质、电荷等中和后,排斥力和电斥力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五构素“O”点可无穷趋近于零。根据物能可转化的原理,宇宙五构素等的消失的同时,能量增多。

时空零点是个“空克生”同时“生克空”的点,即空无出现而能量“O”态点消失,能量“O”态点出现而空无消失,参见图9-2能量“O”态点与初期末期。

根据黑洞理论,宇宙在能量“O”态点大爆炸前或许是从动力为主转换为引力为主的黑洞期,之后随着五构素转化为能量便趋于大统一力。期间虚、实物质、种种灰尘碎物、宇观中万事万物、规律、作用……都将在引力作用下或再经时空收缩收归于越来越小的体积里而出现准奇点。准奇点的出现为中和反应奠定了基础,使得无穷温压等特征、规律、理论、现象等在极短时间内陡降为零,如使得整体上正负电荷中和,弱核力、强作用力、引力、电磁力等所有力迭加成大统一力,旋即几近于0,无质量、无压力,稳态平衡的能量“O”态点出现。这无疑是个“有中终无”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吞噬大于辐射,最终所有物质、事物规律消失于“O”态点中。

摧毁量子轨迹与中和反应是形成能量“O”点的关键。宇宙黑洞的集中极大化,使引力极大化而摧毁量子轨迹。物体结构的摧毁使得“-+”粒子世界呈现,迎来了中和反应的主导时期,中和反应使物质结构即五构素向能量转化成为主导方向。

无疑,在黑洞期引力越来越大,吞噬物体、推毁物体结构与轨道,直到黑洞蒸发又时空坍缩将大统一力、物质、事件、大统一律……收缩于宇宙能量“O”态中。引力造就了无限高密度而动能极大的量子汤池。在这样一种汤池里的动态平衡中,中和反应随着时空过分缩小而粒子碰撞加速地进行着,以形成能量“O”态点;接着进行的正、负能量中和反应导致“空无”出现。

随着引力的逐渐增大,质量温压等趋于无穷大。当进一步达到量子轨迹被摧毁时,“+-”量子碰撞湮灭即在中和反应中消失,转换为正、负能量。正负能量再中和反应,最后形成零质量、零时空、零温压、能量“空无”的“O”态点。可见中和反应使泡利不相容原理失效。

由于能量“O”态与正、负二种粒子、物体、事件规律、范畴等形式间存在分解与集合的反应过程及其逆反应过程,在宇宙趋于零的空间里、温压趋于无穷的条件下,任何物体或粒子都将碰砸得粉碎,使物体或粒子不呈正负。在这里以“粉碎”来描述尚不足以表达“准奇点”(爱因斯坦曾认为宇宙起源于奇点)状态,高度浓缩的五构素准奇点因中和反应将由有界无限多维时空中一个无穷小的能量“O”态点取而代之。这极小体积的能量“O”态点最终因中和反应而趋势于空无。如果“O”点物质被想象成无穷小的超固体状态,则在“O”点零体积里不可能有液化的空间,在无穷温压、零体积里也不可能气化。从不相容原理可知,宇宙的物质“O”点因无穷小,最终将使得所有物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同一,即成为单个量子,这就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量子测不准原理。所以所有物质粒子均应消失而只留下一个能量“空无”之“O”点。从宇宙构造特性看来,在宇宙成为能量“O”态点或空无状态时,物质构造之不相容原理和结构特性失效。

2.暴胀侧

以人类为参考系,则能量“O”态点为黑洞期终极又为暴胀期起点,见图9-1。显然,宇宙在回归到能量“O”态初期前,黑洞在辐射的同时以吞噬为主,因而其质量仍是极大;而在离开能量“O”态末期时,能量泡泡越来越大并以辐射为主,随着大爆炸进行宇宙不断膨胀冷却而温度近于0OK

在时空零点中隐含着一个空无点,见图9-2。根据“O”态的打破与建立运动律,“空无”终有一天会打破而涌动出能量“O”态点,稳态的能量“O”态体也终有一天会打破,即因自激或突来干扰引爆,发生大爆炸而产生五构素、超大统一力等,能量“O”态点则失去平衡而进入暴胀期,这时因能量暴发出巨量的五构素,同时大统一力中生出引力。由于暴胀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空间迅速扩张,因而引力陡降而动力飚升,超大统一力由“引力极大相(指在黑洞阴界内的大统一力)”进入“动力极大相(指在生命阳界内三种力)”,见图9-1

从暴胀期可知,宇宙史前为纯能量“O”态末期,这时能量由无飚升到极大,超大统一力产生而其它一切为0。在能量“O”点辐射、爆破爆炸产生宇宙五构素的瞬间,高温高压条件下存在一些被压缩得比太阳小的黑洞(太初黑洞),且在高温高压强磁场作用下必然存在一些无规则、不均匀物质分布运动。霍金认为黑洞质量越小,则其表观温度越高,在黑洞损失质量的同时因引力减少而其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当黑洞的质量趋于0时,在一个巨大的相当于几百万颗氢弹爆炸的发射过程中消失殆尽。这样,小黑洞一个个消失,直到所有物质、能量都散射到冷却膨胀的宇宙中去。可见宇宙起源于能量“O”点辐射并在“O”点大爆炸后几秒种内正式启动时间、方向的扩张。

如果早期宇宙不服从时间对称,或许相对于将电子变为反夸克,这些力更容易将反电子变成夸克。这就是说反电子变成夸克多于电子变成反夸克。当宇宙膨胀并冷却下来时,等量的反夸克和夸克湮灭后,剩下部分夸克和电子,其中过剩的夸克就组成质子中子并同电子组成原子,构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世界、出现我们人类自身。

总之,引力形成黑洞葬送宇宙,而能量在时空零点飚升便造就宇宙大爆炸,又是引力将爆炸的粒子、气体、碎块集成星球、物体……。因此引力是宇宙的送葬者也是宇宙的接生婆,使得黑洞阴界成为宇宙的产生与湮灭期。

三、生命阳界与(引力动力)分散相

黑洞阴界虽然也是物体生命运动的世界,但以引力为主并存在以下生命萎缩的特征:①粒子自旋变慢,表现面减少。②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逐渐表现为大统一力的侧面,再加上社会力、惯性力等而表现为超大统一力的侧面。③五构素、规律、特征等收归于奇点进而转为能量“O”态点,最终使得五构素为零,一切近乎静止。无为而治的表现尤为突出,而生命阳界是指物体运动以动力为主,普遍呈现活力特征,尤其是有机生命的出现和人类极品的托出。随着宇宙冷胀的发展,生命活力有着越来越广的自由时空,有为而理的效应充分发挥。

(一)   生命体的产生繁衍

1.原子及星系的形成演变

宇宙爆炸几十万年后,温度低到电子与核结合形成原子(氢原子、氦原子),最初3分钟里的那些成分形成气体,在引力作用下形成气体团,最终凝集成当今宇宙的星系、恒星。

大爆炸后的几个小时内,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就停止了。之后的100万年宇宙仅是膨胀。一旦温度降到几千度,电子与核子不再有足够能量去抵抗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原子核就开始形成。整个宇宙继续膨胀变冷,只有高于平均密度的区域膨胀才会因额外引力而慢下来,有些区域甚至停止膨胀并开始坍缩形成独立物体。坍缩时,区域外的物体引力拉力使新生物体开始很慢地旋转,随着坍缩进一步变小,物体会自转得更快。区域的变小使物体自转速度足以平衡外部引力的吸引,蝶状旋转星系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没有整体旋转或停止坍缩的区域则形成椭球状物体。随着时间流逝,星系中的氢和氦气体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并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其收缩时自身内部原子相碰撞、气温升高,直到热得足以开始骤变反应,使更多的氢气变成氦,释放出的热提升为动扩力,阻止星云收缩。这正如太阳一样,将氢气燃烧成氦,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质量更大的恒星,核聚反应进行得更快以产生更多的热能去平衡其更强的引力,以至于在1亿年的短时间内将氢烧光。接着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这一阶段释放的能量不多,以至恒星中心区域坍缩成一个非常紧致的状态,如中子星、黑洞。恒星外部区域有时在叫做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一些接近终点生命的恒星产生的重元素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形成下一代恒星。太阳就是这样的第二或第三代恒星(包含2%的这种重元素),是50亿年前从包含更早的超新星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成太阳或喷射到外面去,但少量重元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象地球这样绕太阳公转的物体。

2.地球及有机生命的形成

电子大约在3000OK时被俘获形成原子前,辐射压力巨大无比。大约在3000OK下,宇宙以辐射为主导时代向当前以物质为主导时代进化。早期宇宙中辐射的巨大能量密度之所以丧失,是因为随着宇宙膨胀,光子波长开始红移,致使核粒子和电子这些杂质发展成当前宇宙的恒星、岩石和生命体。

地球原先非常热、并没有大气,随着冷却并从岩石中溢出气体形成大气。早期大气并不含氧,多是有毒的气体如H2S 。这条件已具备某些生命能产生繁衍的原始形式,如原子偶然结合或宇宙星云中飞来的生命尘粒形成宏观分子的大结构而最终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其它原子聚集成类似结构,即复制自己并繁殖。多数误差复制使得宏观分子难以复制自己而消亡。然有些误差产生新的分子,在复制自己时会复制得更好,导致了越来越复杂的自复制组织。第一种原始生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放出氧气。这样,大气就变成了现在的成分,使得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的人类等生命的更高级形式出现、发展。

(二)动力生命期

动力生命期顾名思义是指充满自由活动、朝气蓬勃、形式繁多的物体世界,是以有机生命为特征以人类为最高形式的形形色色的物体消费运动期,自然包括无机生命T7活动在内,而且无机生命体仍是主要成分。

1.冷胀相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环境

如果说能量“O”态点属无机生命的阴界,则根据宇宙及物体的生命运动离不开时空、方向等要素可推知,生命在膨胀相中生存。其中动力生命期是指以有机生命为主(包括人类和无机生命)而引力生命期是指以无机生命为主,且二者均系无机物有机物共存的生命期。因此,将适宜有机生命生活、以多种力为表现的充满物体消费运动活力的宇宙冷胀期称为动力生命期;而将仍适应物体生命存在却以无机生命为主的宇宙热缩期称为引力生命期。引力生命期的状况对应暴胀期,但运作方向相反,见图9-1。包括冷胀相和热缩相的生命阳界是在“O”态能量式宇宙自身爆发出宇宙五构素并表现出强有力的宇宙扩张后才有的。这说明宇宙里所有物体、事件、规律等诞生于能量“O”态点之后而湮灭于能量“O”态点之前,符合下层载体寿命低于上层载体的原理。

在冷却膨胀相,所有物体、事件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情况可从恒星生命周期和有机生命体消费运动看出。地球上大多数复杂组织,如生态系统和天气模式都是由阳光产生的。太阳负熵储藏是其核燃料,主要是氢;核物质自身最高熵形态由质量一般大的铁元素等构成。阳光的产生就表示太阳产生熵。太阳一系列核反应将氢变成铁,于是就有阳光产生了高熵铁;原初的宇宙当时太热,容不得铁的存在,接着宇宙冷却得太快来不及让足够数量的核聚变反应发生,于是原初物质就这么落在低熵的氢和氦状态,而不能够到达高熵铁的状态。

2.恒星生命

恒星发光来自宇宙能量“O”态点大爆炸时的星火残余,由其自身组成的可燃元素和燃烧反应条件决定。暴胀期过后,大量气体(以氢为主)在其中心的大块尘埃引力下坍缩成恒星,恒星收缩时气体原子以越来越大的速度越来越频繁地碰撞,使得气体温度上升。最后,气体变得如此之热以至于当氢原子碰撞时,它们不再弹开而是聚合成氦,这如同受控氢弹爆炸,在反应中释放出来的热使得恒星发光。这增添的热又使得气体压力升高,直到它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这时气体停止收缩。恒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核反应发出的热和引力吸引相平衡。恒星耗尽它的氧和其它核燃料。要注意的是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这是因为其引力大,需要更大更快的爆炸燃烧才能维持气压与引力的平衡。

3.星系生命

恒星先是不稳定,然后是燃料枯竭、恒星支持不住自身重量在引力作用下崩塌。

随着燃料减少,作为恒星的太阳会胀大起来。太阳内核在艰难地维持能量产生的同时,会收缩再收缩,直至发生量子效应才使之稳定下来。同时,太阳膨胀得很大以致吞没其行星。

4.人体生命

人体由十亿个相互合作的单个细胞组成,生存条件非常苛刻,正常生活的环境为压力在一个大气压左右,温度在-60OC~40 OC,而且摔不得、闷不得,等等。在宇宙诸层次物体的寿命中,人类生命周期是比较短的,至今大约已有五百万年,未来前程也存在难卜的潜在不定数;个人寿命也不过百来岁。

(三)引力生命期

寿命上限原则是任何物体的寿命无一例外是有限的,而且在层次结构中下层载体的寿命短于上层载体的。根据这个原则,宇宙相生相克链由星系、恒星、物体等的相生相克子链构成,从而恒星、物体、人等生于宇宙之后而死于宇宙之前。物体生命在宇宙爆炸、冷胀中生,而在热缩黑洞中亡。其中引力生命期就是有机生命死亡、无机生命陷入黑洞的时期。随着星系、物体、事件、规律……等死亡集结于黑洞中,引力作用越来越大而生命熵越来越低,最终过度到死气沉沉的黑洞期。引力生命期是无机生命体反复挣扎而同黑洞间对立斗争期。

(四)动力极大当量最大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世界带上了时间的不对称性,使过去和将来有了分别,而在宇宙膨胀到终点,就会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使时间倒转。因为这时空间最大,似乎时空将继续扩张下去而使引力进入极小。但生命周期告诉我们,在五构素宇宙的成熟期,宇宙五构素当量值最大,对应的质量也应最大,宇宙空间也发展到了顶峰,接下去动力与引力从平衡发展到空间缩小、引力大于动力而时间反转,是进入黑洞期的阶段了。从虚物质角度上讲,宇宙膨胀到极点必然引发消费体系实现的曲折途径出现,到这时方向不变原理必定发生扭转这种恶化走势的效应,使其回到沿测地线方向运动,即宇宙收缩到最佳时空点。事实上,时空膨胀到极限时张力作用越来越弱,最终就会支持宇宙膨胀发生倒转。或者是引力、张力、动力都在减弱,但由于引力、张力减少过快,动力将整个成熟期宇宙时空炸开,进而在引力作用下又将爆炸后的碎块、灰尘等拉向集中,使宇宙倒转。

总之,动力极大、五构素之能量当量值最大、自由度最大是宇宙成熟期的最高点,是宇宙回归的转折点。

(五)动能势能切换临界面(胀侧)

在牛顿力学中,引力势能与动力动能间是可以转化的。宇宙爆炸时,时空极小而能量以暴发式释放出闭锁的物质,这时因时空较小使得统一力大部分转化为引力。引力熵表明,那种在我们看来结构秩序井然的状态实际其熵比无结构状态的熵要高。因为在引力极微而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气体物质便倾向于均匀状态,各处温度和密度相似,然而受引力作用的系统则会集结而变得不相似。黑洞所代表的就是受绝对引力作用的系统的最终平衡状态,这系统相当于最小的熵。极大引力五构素胚胎团爆炸后释放出以高速度飞行的碎块,必然空间暴胀。随着时空的扩张,空间变大、距离变长而物质密度下降,根据引力、动力发生作用的条件,此时引力越来越小而动力越来越大。暴胀过后,由引力为主变为动力为主的点出现。

宇宙爆炸释放的能量推动爆炸飞出的碎块退行,犹如在地球上用燃料发射火箭一样。这说明早在大爆炸时,已为动力效应的出现释放出相当惊人的能量。

起初宇宙能量呼吸的表现形式——力热,可由超大统一力的大统一理论概括。现在我们已对物体间的作用力分为四种即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引力、电磁力。但总体上可分为势力与动力二类;再联想到“O”态平衡原理和宇宙的对称特性,不难推断:无论宇宙目前如何膨胀,引力与动力必将达到平衡点而进入转换期。不难由椭球纺锤体(如地球)构想出宇宙及其间物体生命周期模型,基本上可想象成图9-1所示模样。宇宙与其中的物体之生命周期及其在时空中的坍缩运动轨迹,都是有限无界的存在体在作有限无界的运动,但具体到个体,则既有限亦有界。

在动力为主的时代,引力仍普遍存在,尤其大尺度星系间更为明显。这时物体存在于引力与动力作用的平衡中。

引力要压垮恒星就要与使恒星炸开的热压力和电磁辐射力发生对立,而热压力和电磁辐射力是核相互作用的能量释放而来的。在其它各种力不存在的时候,所有受引力作用的系统都会完全崩溃。如,地球之所以没有被其重量压垮,完全是倚靠构成地球的物质硬度(即电磁力),又如太阳之所以没有坍缩是因为太阳核中的核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外向压力。

§05虚实物质碰撞生成物体

一、物体由五构素组成

实物质是构成本体的材料,力热是铆接剂。关于这方面,至今已认定粒子到物体的核反应、化学反应就有夸克构成中子、质子中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或分子构成物体等科技理论。时空、方向则是由生命力维系的内环境,对这种内环境普通人可以将其中时空分割开,可以改变方向。如我们很容易将一根木棍切成一截一截,显然切断后的木棍物理性质未变,因为我们没有打破木棍的原子、分子,只是改变了棍子的空间;又如我们砍伐树木当柴烧从而使有机生命运动变成了化学运动,改变了棍子的运动方向。因此,物体也由五构素组成。实际上,时空、方向属虚物质范畴,将广义物质和能量拆开就有方向、时间、空间、实物质、力热等五元。

由于物体由五构素而不是单纯由物质构成,所以物体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说法不准确。作为物体实体的构成是由虚、实物质碰撞生成的“O”态平衡体,而且虚、实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只能以整体出现,是故目前科学实验难以见到单独存在的虚物质。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今天,宇宙以半体存在的物质多数是找不到的。 时间、空间构成物体消费运动的场地,影响着物体运动;相反,这些场地又因方向运动被鼓抖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网格。作为物体活动环境的时空容纳网及作用下的方向运动就是物体的存在方式。

二、物体是其高级载体的表达物

根据物体由五构素组成,物体的概念可定义为:载体在时空中的方向运动,即通常所说的存在形式。各种物体无论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都是其高层载体所载虚物质的表达物。如地球就是太阳系层次的虚物质和太阳系内部虚物质系作用下的综合表达物,又如书桌是因人为实现书写需要而用木材或金属、塑料制成的人之虚物质表达物,再如幼儿是男欢女爱的产物。微观粒子的形成可以是神出鬼没的,因为粒子主要受自身的虚物质(而且这时虚物质主体是本能为主,人性弱而意识性极差)控制,随机性大,她表达是时空和自由意志。但大尺度时空中物体的形成由高、低级载体及其自身所载虚物质共同决定,而且物性人性混杂并有相当的意识控制性,不可能无缘无故或独立而生。根据三大消费运动定律(参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十章),事物间都是相生相克无限循环地联系着的,都表现出“O”态平衡体的不断打破与建立,都是按无为有为定律运行。因此,在最大的宇宙和最小的量子间,宇宙表达着量子而量子表达着物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物理、生化角度上去理解物体生命运动,还要从虚物质哲学上去解释事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运动。按照虚物质哲学去理解事物运动,就会发现物体是其高级载体的表达物。如,我们人类是宇宙这一最高级载体(或地球)的产物;又如黄土山坡长不出稻米养不成鱼,因为禾鱼离不开水。

三、对称性大同性等是物体形成的基本法则

根据宇宙对称性、类似性与重复性,人体的生命消费运动周期应同样反映在宇宙起源中。人体生命的孕育通过含有XY(“正、反”二种物质)二种性染色体的精卵碰撞形成胚胎来实现,宇宙也应是正、反二类活力五构素的产物。在宇宙通过大爆炸诞生前,是否类似受精卵的形成,宇宙膨胀成现在的世界是否类似有基因作遗传的婴儿出世与成长,宇宙膨胀、黑洞的出现是否类似人体的生存发展,黑洞的消失、宇宙的坍缩是否如同人体寿终解体呢?!但我们知道,人的细胞燃烧代谢衰弱成老人直到死亡,恒星烧完了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宇宙烧完了则坍缩成“O”态点。宇宙及其中的物体似乎都没有不遵循生命周期的。可以肯定,物质运动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时空形式不同而已。人是宇宙五构素的一种物体形式,人的消费运动能说与宇宙无关吗?

虚物质与其载体(实物质)间应为物体的二个对称层面,具自指关系。一是二者统一于宇宙、能量、空无;二是虚、实物质是物体的二个方面,即统一于物体;三是虚物质决定着事件、精神……,而实物质决定着载体及力热,即二者功能协作表述着完整的生命体。

根据虚物质论和物体形成的“O”态原理,虚、实物质碰撞使原体湮灭而产生新的物体。

四、虚实物质构成物体且具不可分离性

当作为硬件的实物质集合成更高一级的载体时,作为软件的与各个组成硬件所载虚物质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是另一高级虚物质。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是由五脏六腑和四肢构成,或由细胞、核酸、有机大分子构成,或由碳氢氧及微量元素、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这些是从硬件层面上来描述的,不仅可描述人体的构成,也可描述动物或所有物体的构成。我们亦知道人会思想,有七情六欲,能做出带感情和有理性的事情来。这些是由原子或有机大分子等所载低级虚物质构成的,比硬件更高一个层面,没有这个层面就不是人的概念。

任何物体都是虚、实物质在某一时空点特定环境界面下的瞬间结合物,即其构成单元将低级载体及虚物质一起带来,在该物体载体出现的瞬时,同级虚物质也同时出现。如经生命运动、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而合成的生命体都是按对称和中和法则运行的。没有实物质就不会有载体和运动能量;没有虚物质就不会有物体有序的运动发展方向和物质具体存在形式,尤其是思维大脑(大脑是本能发展到意识的产物)之内容形式。物体中,实物质为虚物质载体而虚物质为物体“灵魂”。不同归属的虚物质控制着各自的载体,它们都在有限时空里有限资源环境中争夺消费权(利益)。这种物体间竞争运动集中表现为“矛盾”概念。因而矛盾是虚物质的衍生事或外在表现,而虚物质则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动力且有方向盘功能。物体的组成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物、能、时空、方向、生命、消费、运动”等要素的集合体,其本质构素为力热、实物质、时空、方向是物体五构素。

如,蛋白质组是基因表达的全部蛋白。每一种生命运动形式都是特定蛋白质群体在不同时空中的出现,并发挥功能之不同组合的结果。为什么基因在不同时空环境中表达模式不同,如表达生物的种类、数量随时间、地址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呢?这个现象及其过程应是虚物质作用及生命消费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因为虚物质规定了“二个不变(参见本丛书第一部第五章)”,而物体运动遵循三大消费运动律。

§06 物体与事件二型式

宇宙及其中物体都是由五构素组成的,五构素又在物体消费运动过程中衍生出宇宙特征和物体特点,表现为种种矛盾与现象……,为同物体相区别,将非物体存在纳入事件范畴。所以世界上除了物体还有事件,再不应有什么。

由于虚实物质在时空点特定环境界面瞬间结合成物体,因而物体就是广义物质的存在形式,如人、生命体、非生命体等。广义物体均有生命,其生命性在于虚物质控制运动的方向性,在于能量的力热表现,在于实现消费体系及其生命周期。而物体运动的生命性衍生出矛盾事件现象,即事件是物体生命运动的衍生事。事件是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现象的总称,但变化的背后存在虚物质的支撑。因此,事件属虚物质范畴,是虚物质控制下诸物体本能或意识更迭交错运动的综合反映系。事件是物体的衍生事,有类似物体的运动定律;事件没有智慧却是意识错综复杂交互作用的反映系,人们可以根据对事件现象的分析推论出某载体的本能或意识动因。



[2] 哈勃定律是天文物理学中的概念,作者在此予引用。

[3] 事实上,图9-12已反映了在150亿年前有二个能量“O”态点而不能称作宇宙。



1.术语注释

T1 虚物质总规律及三个等级:在方向不变原理的作用下,宇宙及其中物体沿测地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是需要许许多多规律的。在此将这些规律分为总规律和三个等级的一般规律。在能量“O”态时就发生效应的规律称为Ⅰ级虚物质总规律,如量子论、循环相生相克律、打破建立律;在宇宙爆炸初期生效的规律称为Ⅱ级虚物质总规律,如对称中和反应、物能转化……;其它由Ⅰ、Ⅱ级总律分解出来的且在冷胀时及以后发生作用的规律称为Ⅲ级子律。

T2 消费运动律:消费运动律是531理论中的五大律之一,分为三个子律,是关于物体自身消费运动法则及其物体间消费运动关系法的一般规律性表达。详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十章消费运动学。

T3 生命片段:指大物体生命周期中的小物体生命周期,如人的一生是人类生命运动中的一个小片段,细胞则又是人生中的小片段。人也好细胞也好,他们在时代的延续上在空间竞争中都表现出相生相克。

[T] 量子论揭示了量子神出鬼没的测不准行为,认为不存在因果关系和“客观实在”这二个概念。“虚&531认为,在人类生活的宏观层次中,因果关系与客观实在这二个概念还是用得上的,在一定许可误差范围内物体还是可测量的。

T4守恒于空无:传统的守恒概念是指不生不灭,但实际上五构素从空无中来又最终回归到空无,只是“+-”二方面的对称守恒,守恒于空无或不断变化的二组对称系列值而非某个特定值。

T5 超大统一力:在简单的形式能量“O”点中,存在着超大统一力;而在最简单最初的宇宙胚胎中,存在着与超大统一力一样的Ⅰ级总规律。眼大统一力与虚物质规律体系在宇宙大爆炸中释放而在宇宙冷胀中分解继而趋于复杂化。超大统一力包括大统一力,见本部第八章“力量论”。

T6 准奇点准奇点是指五构素空无前的大统一黑洞点。这时空间极小而温压、质能极大,扩张力与引力处于平衡态。当时空极小而质量、温压等极大的准奇点到来之时,便是中和反应的高潮期,中和反应的高潮后是能量极高的超大统一力时刻,没有质量,根本没有进入“奇点”的可能。

T7 广义生命:广义生命包括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无机物亦有生命,其生命性在于虚物质决定的有方向的消费运动,在于构造它的量子作绝对自由运动,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是任何无机物中都存在的。最新科学研究认为,植物、水果等受伤时会发出“哭泣”声就是一个有力证据。

2.要点温习

A1物体生命运动的一般形式是指存在总则,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所拥有的特征等。这主要分三类,一是宇宙统一于空无,概括起来就是物能相互转化,如果光速恒定,则物能具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守恒于能量“O“态点;二是循环相生相克律、“O”态平衡的打破与建立等局部律以及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三是宇称破缺、方向不变等诸多特征。

A2宇宙起源一说:“O”态产生于空无→“O”态爆破与能量辐射产生了宇宙五构素→宇宙冷却膨胀并伴随“+-”粒子的碰撞而时生时灭→核聚变形成原子、化学反应形成分子→物质气态化液态化固态化等→有机物及有机生命产生→人类的出现……。

A3虚、实物质的有机结合生成广义生命物体:“O”态爆破与能量辐射并经核反应和冷却而形成广义物质和力热,其中虚物质中的规律、作用、方向、时空、矛盾等均因物体生命运动的需求而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之后在宇宙新陈代谢即旧物灭亡新物产生的过程中,虚物质不断参与实物质、力热作用下的分解和重组。

A4物体与事件由广义物质的虚实决定:物体机体由实物质构成,运动由能量支持,其生命运动衍生的事件、矛盾、现象等由虚物质决定。

3.思考

P1.物体生命运动遵循哪些基本定律?这些规律在准奇点或空无态是否有效?

P2简述宇宙生命运动周期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