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在新华网成都分频道廉政栏目上开设了反腐倡廉五年成果展,介绍了十六大以来成都市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绩,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人们对于成都市反腐倡廉过去、现在与未来存在的疑虑。如果不带偏见的话,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
对于反腐倡廉,公众是极为关注的,这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是降低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公众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评价不一,心态复杂。总的来讲,是怀疑大于相信,悲观多于乐观。消极评价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公众的心理角度去探究可以发现,是信心不足和求胜心切两个原因造成的。
有无信心与信心强弱取决于判断,而判断又以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为前提。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事实,往往是局部的事实甚至是变形了的事实,于此基础上的判断自然就难免与客观事实不符甚至相左。有人就从有限的事实和个人的观感出发,得出腐败越反越腐的结论。然而,从成都市反腐倡廉成果展我们获悉,2006年成都市投资软环境调查测评结果显示,投资者对全市投资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3.9分,比去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投资者对各级党委、政府所做的工作评价最高,达89.3分。2006年全市外商投资完成投资总量40.89个亿,比2005年增长62.1%。这个数据不容置疑的回答了我们的疑虑。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怀着良好愿望,希望腐败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而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愿望有差距,便不免消极悲观起来,甚至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问题。“速胜论”者的动机是好的,却低估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事实上,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开展,腐败分子的对抗能力也在增强,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反腐败的长期性来看,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判断,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如果对反腐败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客观认识,就会为反腐败取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慰。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成都市纪检监察系统共立案1613件,结案164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95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处)级干部27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25人,为1036名反映失实的干部澄清了事实,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51亿元。上述数字不过是五年来反腐倡廉实际效果之一斑,但无疑能增强人们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
当然,公众基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还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党风、政风好转给社会风气带来明显进步,这恰恰说明反腐倡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需要不断以实际效果更好地取信于民。
我们在深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