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的困惑(原创)


建筑风格的困惑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国人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住宅而言在建筑形式、施工技术、户型结构、新型材料、住宅配套日益创新的同时,建筑风格也成为一个新的竞争热点,于是出现了“欧陆风格”、“法国风情”、“新加坡现代”、“澳洲时尚”等风格建筑。不可否认,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但是,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建筑风格成了一个噱头,令我们困惑的是:

   “是什么的问题”,许多开发商对建筑风格是什么并不了解,在混沌中用建筑风格的概念来包装自己的楼盘,而本身对此并不理解、不认同。比如,有些楼盘对外宣称“欧陆风情”,欧陆风情是什么?从空间上看是东欧、西欧还是北欧;从时间的轴线看是中世纪、文艺复兴还是欧洲现代,到底是什么,有什么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他自己根本不清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开发商仅仅只懂得“欧陆风格”、“法国风情”、“新加坡现代”、“澳洲时尚”,如果他们了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建筑,明白了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包豪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派的表现手法,那么我们的设计人员将无所适从,我们的消费者将是迷途的羔羊。

    “为什么的问题”,部分开发商对于风格设计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没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建筑风格来源于设计单位的描述或对相似物业的模仿。其结果是小区建筑风格与人文环境和消费对象的生活形态不协调。比如,有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在园区建设上,建造了一个现代风格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圆形综合办公楼,但楼宇中心是数公顷的广场却以苏州园林为主题风格,在宣传上更是堆砌了“人文主义”、“人性化”等概念。不知所云,就象乡下姑娘进城一样,穿红挂绿、披金戴银,不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丢失了原本的气质。

    “怎么做的问题”,由于对建筑风格认识不充分,所以,在怎么做的问题上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贪大求全,他们只要高大、宏伟、气派,要有张力,例如王府井的改造,刻意追求大都市的现代风格,致使王府井变的门可罗雀(济南的泉城路也是如此)。一个是粗制滥造,竖几个罗马廊柱就称之为“欧陆风情”。所以,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

    就建筑的基本过程和含义而言,即使半坡时期原始的捆扎结构的草房(shelter),也包含了这个基本的原理:它是否符满足合居住者的居住需求,是否适合居住者的承受能力,是否满足居住者的、审美需要,所以,对于建筑风格,笔者的观点是:风格服务于功能,风格服从于成本,风格依附于审美观.

    首先,建筑风格应与建筑的功能相对应,建筑的功能是建筑存在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应当牺牲功能去刻意追求建筑风格。当然了,在此方面,共建筑风格设计中地标性特征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所以在此两者有兼顾之处,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应当首先考虑功能。

    其次,要有成本的概念,建筑风格不同,其固定成本(材料、工艺、设备、技术)和机会成本(建设周期、市场接受程度)都不一样,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开发商需要的或市场的东西,所以,开发商在建筑风格的决策上,应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不要将建筑风格看成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应征求财务、施工、销售等方面的意见。

    再次,审美观最直接表现一个建筑的风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建筑的审美观不应当局限于设计师的审美观和开发商的审美观,应更多的体现的是受众的审美观,消费者的审美观。所以,产品作好定位,尤其是目标客户的定位,对目标客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一个了解后,再行决策,必将事倍功半。

    当然了,建筑风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技术支持和文化的积淀,以上言论谨当引玉之砖,敬请同行指教。